摘要:5月17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在杭州举办十四周年发布会,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展望未来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新篇章。来自政府、公益平台、爱心企业、县域合作方及媒体代表等近千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公益盛事。同时,参会嘉宾就公益透明公开合规、“大树
免费午餐基金14周年发布会大合影。本版图片均由长江商报记者李彪、江楚雅拍摄 。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发表主旨演讲。
免费午餐基金发起人邓飞向与会嘉宾介绍免午项目14年的相关情况。
分论坛的“透明公开 公益合规”研讨会。
西湖畔的细雨裹挟着初夏的温润,在杭州创享酒店会议厅内,一场持续十四年的公益马拉松迎来又一个里程碑时刻。
5月17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在杭州举办十四周年发布会,回顾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展望未来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新篇章。来自政府、公益平台、爱心企业、县域合作方及媒体代表等近千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公益盛事。同时,参会嘉宾就公益透明公开合规、“大树老师”链接乡村资源等话题展开讨论,共话“多方联动、合力共为”的公益帮扶未来。
“我们不仅让孩子们吃饱,更希望他们吃得健康、吃得快乐。”免费午餐基金创始发起人邓飞表示,每一份午餐背后,都是无数捐赠人、志愿者、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理事长詹成付在主旨发言中,对免费午餐的十四年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认为免费午餐十四年取得了扎扎实实的巨大成绩,推动了中国的公益事业,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长江商报董事长、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创始发起人、免费午餐基金发起人姚海鹰认为,免费午餐公益行动注入传播势能与资源动能,让社会大众的公益初心同频共振,一起关心乡村孩子的健康成长,让每份餐食都成为乡村振兴的温暖注脚。
14年温暖接力,让44万孩子午餐不再缺席
2011年4月,知名媒体人邓飞与500多名记者,联合长江商报等数十家国内主流媒体,在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共同发起免费午餐基金公募计划,倡议每天捐赠3元(后因物价上涨提升到4元),帮助孩子们免于课间饥饿,享有热腾腾的免费午餐。2013年,项目获民政部公募资质,标志着民间公益向专业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2014年起,项目启动“透明化改革”,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善款全流程追溯,建立全国首个公益项目稽核制度,每年发布《开餐学校白皮书》。2016年,联合中国营养学会推出《乡村儿童营养膳食指南》,推动餐标从3元提升至4元,并增设“牛奶+鸡蛋”营养包。至2018年底,项目已覆盖全国23省1225所学校,累计供餐超1.2亿份,儿童营养不良率下降17%。
2019年,项目与阿里云合作开发AI营养师系统,根据儿童体检数据动态调整食谱,云南西畴县试点学校贫血率下降23%。2021年,推出“公益+商业”模式,联合支付宝上线“捐步做饭”功能,用户运动步数可兑换为爱心粮票,带动230万人次参与。2023年,启动“高原特供计划”,研发耐低温餐盒与冻土运输技术,成功在海拔5200米的西藏浪卡子县开餐。
5月17日,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免费午餐基金在杭州启动成立十四周年特别活动。回顾一路的历程,展望未来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的新篇章。截至2025年4月底,免费午餐基金共计募捐12.47亿元,免费午餐基金联合多方力量累计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830所学校开餐,帮助超44万人吃上热气腾腾的午餐。当前开餐学校共计748所,每个开餐日有近14万人在学校享用着午餐。
历经十四年风雨,从不退缩的免费午餐基金公益项目,用持续柔软的力量汇聚千万颗爱心,让乡村孩子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十四年来,免费午餐不懈努力助力中国公益,把“免费午餐”打造成了中国知名公益品牌。
科技赋能公益,以合规筑牢公益根基
十四年前,免费午餐的第一声呼唤通过微博传向四方;十四年后,这份爱已化作跨越屏幕的澎湃浪潮。从一个人的呼吁,到亿万人次的指尖接力,互联网平台用技术打破了公益的边界,让“人人可参与、随手即公益”的理想照进现实。
2024年捐赠来源中,来自互联网公益平台的比例超90%,免费午餐的爱心窗口遍布各大互联网平台。其中,支付宝公益、阿里巴巴公益和腾讯公益平台、新浪微公益等平台,成为免费午餐基金重要的捐赠来源之一。
作为免费午餐的“第二故乡”,杭州以其数字化基因和公益创新生态,为项目提供了重要支持。阿里巴巴、支付宝等本地企业深度参与了公益生态构建。2024年,免费午餐通过支付宝公益平台筹款5230万元,累计获得861万笔爱心捐赠;通过阿里巴巴公益“XIN益佰计划”及爱能运营,42万淘宝爱心商家汇聚超过7000万笔爱心捐赠。
阿里巴巴公益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治理的实践,阿里巴巴将继续秉承‘天更蓝、心更暖’的愿景,不断探索创新模式,推动公益资源的精准投放与长效发展。”
在杭州,许多令人振奋的探索,体现了企业“以商养善、反哺社会”的责任担当。强脑科技的脑机接口技术,未来或许能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表达需求;云深处科技的机器人已经在偏远地区承担起部分配送任务。科技赋能让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公益变得便捷,那么,如何让每一笔善款在阳光下“晒”出公信力?
2011年项目启动时,免费午餐曾面临铺天盖地的质疑:“捐的钱真的变成饭了吗?”免费午餐的破局之道是“把厨房搬到阳光下”。
免费午餐首创“每日微博公示”,受助学校需每日上传菜单、采购价、就餐人数,项目组汇总后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接受全民监督。例如青海兴海县教育局在全县52所幼儿园推行免费午餐后,各园所微博每日公示“牦牛奶采购价12元/升”“胡萝卜产地直供”等细节,让家长“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饭香”。同时,引入第三方平台与基金会中心网合作,实现收支数据精确到“分”、拨款时间精确到“日”的过程披露。此外,成立监督委员会,邀请大额捐款人、媒体代表、家长代表组成监委会,重大决策需经其审议。
截至2025年4月,免费午餐累计覆盖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1830所学校,善款使用透明度连续12年蝉联基金会中心网“五星评级”,其“过程披露”模式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纳入《全球公益透明化案例库》。这场以“透明”为底色的公益行动,正以制度化创新重塑中国民间公益的信任基石。
从“授人以鱼”到“生态造血”
一碗免费午餐,如何裂变为撬动乡村教育生态的支点?“大树老师计划”正试图给出答案:它是乡村教师的赋能平台,也是跨界资源的链接枢纽。
2024年“大树老师计划”启动,通过培训乡村教师掌握短视频制作、资源链接等技能,推动学校成为“公益资源集散中心”,吸引本地和外地的教育、物资等资源进入乡村,解决乡村孩子成长和学习中的需求。截至目前,免费午餐基金大树老师共计180位左右,23个驿站支持、20个学校和营养师结对,发布带免费午餐公益卡片视频超万条,累计播放量超3000万余次。
“我们希望在做好免费午餐项目开餐工作的同时,也能助力学校做好传播,进行资源链接和整合,让学校发展和孩子们健康成长,实现教育振兴和乡村振兴。”邓飞说。
在河南省信阳市明港镇段湾小学,校长余军的故事是“大树学校计划”的生动注脚。这所位于大别山腹地的乡村小学,曾被学生午餐难题困扰多年。2021年,免费午餐项目落地段湾小学,全校286名师生吃上了热乎饭。但余军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乡村教育需要更持久的生命力。
2023年,余军成为首批“大树老师”。在杭州的培训中,他系统学习了短视频运营技巧,开始用镜头记录学校的日常:孩子们排队打饭的笑脸、牦牛奶配送车的到来、AI营养师系统的运作……一条名为《高原上的彩虹餐盘》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获得百万播放量,一家广东企业主动联系,为学校捐赠了价值5万元的绘本和教具。
“以前我们总在等援助,现在学会主动‘喊话’。”余军分享道。他带领教师团队运营抖音账号,发布“食育课堂”“乡村孩子的一天”等内容,不仅为学校争取到冬季保暖衣物,还吸引了杭州、上海等地的教师前来支教。
公益不仅是捐赠,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免费午餐十四年的历程证明,善意汇聚可成江海,协作创新方能致远。在政府、企业、公众的合力下,项目正从“解决温饱”迈向“赋能教育”,从“单向援助”升级为“多元共建”。
邓飞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未来将深化“开放、连接、人才”三大战略,推动乡村学校与城市资源、国际公益网络对接,同时探索“公益+产业”模式,助力乡村经济内生发展。他特别提到,杭州富阳花开岭基地将作为创新试验田,孵化更多跨界公益项目,“我们相信,每一所乡村学校都能长成链接世界的‘大树’”。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