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柳宗元的《江雪》用沪语吟诵而出,那短促有力的入声字“绝、灭、雪”瞬间还原了唐诗的原始音律美感,引得在场居民连连赞叹。
当古诗遇上沪语,当经典融入沪剧,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在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生动上演。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柳宗元的《江雪》用沪语吟诵而出,那短促有力的入声字“绝、灭、雪”瞬间还原了唐诗的原始音律美感,引得在场居民连连赞叹。
近日,天目西路街道举办“吴音雅韵·诗乐共鸣”沪语吟诵与沪剧对白主题活动,将沪语这一“行走的汉语音韵宝库”与沪剧这一上海本土戏曲完美结合,为社区居民带来一场独具海派文化韵味的精神盛宴。
沪语密码:
解锁古诗词的原味韵律
“为什么用普通话读古诗,有些韵脚总感觉‘差点意思’?但用上海话读,却特别押韵?”活动一开始,第四代“阿福根”凌老师便抛出了这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现场通过普通话与沪语朗诵《江雪》的对比演示,居民们直观感受到沪语作为吴语太湖片核心方言的独特魅力——完整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尖团音和丰富声调体系,是名副其实的“古汉语活化石”。
“绿读作lok,白读作bah,哭读作khek。”凌老师耐心讲解入声字发音技巧,“这些短促有力的发音正是唐诗宋词押韵的关键,也是沪语能够还原诗歌原始音律美的原因所在。”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趣味互动环节,居民们通过“沪语拼拼乐”卡牌游戏,用“吾、侬、伊、辰光、喫饭”等古意盎然的沪语词汇组句交流,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沪语古汉语词汇的理解。
沪剧润色:
当古诗穿上戏曲外衣
天目西路街道社区学校沪剧授课老师田老师携手沪剧团演员,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沪剧唱诗”体验。
老师们逐字逐句教学,从发音到身段,从拖腔到手势,让学员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沪剧与古诗词结合的艺术魅力。
活动现场,学员还表演了经典沪剧片段,生动传神的表演、地道的沪语对白,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文化传承:
从社区课堂到生活实践
本次活动不仅是简单的文化体验,更是天目西路街道打造方言活态传承模式的重要一环。通过“知识讲解+互动体验+成果展示”的完整闭环,让参与居民真正将沪语文化“带回家”。
“我们希望居民不仅学会一句沪语入声诗、掌握一个尖团对照词,更能带走一段沪剧小调,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活动负责人张老师表示,让方言从课堂走向生活,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未来展望:
吴音雅韵续写新篇章
本次活动落幕,但天目西路街道的沪语文化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今日小传人,明日大先生。”正如活动寄语所言,让吴音雅韵在童声中生根,在社区中发芽,才能为海派文化续写未来的篇章。
未来,天目西路街道将继续深化“沪语+国学”的创新融合,通过专业导演团队的舞台化策划,打造更多“有主题、有层次、有传播力”的文化品牌活动,让深厚的国学底蕴从“社区角落”走向“聚光灯下”,成为上海文化版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记者:陈洁
编辑:梁慧
资料:天目西路街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来源:上海静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