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风了,郑丽文送大陆见面礼,被批党内投降,台湾女青年反应真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3 17:16 1

摘要:2025年11月,国民党主席郑丽文亲自出席了由统派团体举办的“白色恐怖秋祭追思会”,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吴石、朱枫等在1950年代被国民党当局处决的中共地下党员烈士献花。

2025年11月,国民党主席郑丽文亲自出席了由统派团体举办的“白色恐怖秋祭追思会”,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向吴石、朱枫等在1950年代被国民党当局处决的中共地下党员烈士献花。

这一鞠躬,非同小可。

要知道,马场町秋祭活动自1991年举办以来,从未有过任何一位国民党在任主席亲临现场。

郑丽文此举,无异于亲手撕开了国民党尘封已久的历史伤疤,将一段被刻意模糊的国共内战恩怨,以最直白、最尖锐的方式,重新摆上了台面。

消息传出,岛内舆论瞬间引爆。

绿营的反应在预料之中,戴玮姗、沈伯洋等人火力全开,痛批郑丽文“洗白共谍”、“侮辱国家”。

陆委会也迅速跟进,发表声明谴责其行为是“将颠覆政府的罪犯美化为政治信仰者”。

但真正令人玩味的,是国民党内部排山倒海而来的激烈反弹。

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内元老蔡正元。

他的炮火甚至比绿营还要猛烈,直指郑丽文祭拜“共谍”是“颠倒国民党历史定位”,是“把国民党历史颠倒成了背叛史”。

他甚至辛辣地讽刺,建议国民党不如改名为“中国国民投降党”。

一时间,“投降”、“背叛”的标签铺天盖地而来。

郑丽文刚刚当选主席,本就面临着前主席朱立伦旧部211位党务主委集体辞职的逼宫压力,如今更是四面楚歌。

这场祭拜,被普遍解读为她计划访问大陆前,向对岸释放善意的一份“见面礼”。

然而,这份礼物还没送出,就已经在自家院里引燃了熊熊大火。

蔡正元的激烈反应,绝非偶然。

这背后,是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却又秘而不宣的路线之争,被郑丽文一个动作彻底公开化了。

蔡正元所代表的,是国民党内一股强大的“旧势力”或者说“模糊派”。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国民党的历史根基在于“反共”,在于那段国共内战的历史叙事。

吴石将军,尽管在大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但在国民党的历史档案中,他始终是“叛将”、“共谍”。

祭拜吴石,等于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中华民国”法统的叙事正当性。

蔡正元质问郑丽文为何不先去拜祭孙中山、蒋介石,正是这种历史观的直接体现。

这种立场在党内有着深厚的土壤。

它看似维护了“中华民国”的框架,实则是一种鸵鸟心态。

他们反对“台独”,但也无法接受大陆的“一个中国原则”,试图在两岸的夹缝中维持一种“不统、不独、不武”的模糊现状。

这种模糊性,在过去几十年里是国民党维系生存的策略,但在两岸实力对比和国际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已经越来越难以为继。

更有意思的是,与蔡正元的高调炮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立伦、侯友宜等党内大佬的沉默与观望。

这种沉默并非事不关己,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政治精算。

他们深知党内路线的矛盾,也明白任何表态都可能引火烧身。

他们的观望,恰恰暴露了国民党高层在面对两岸终极问题时的分裂、犹豫与挣扎。

而郑丽文,显然不想再继续这种“模糊战略”。

她上任之初就公开表示会访问大陆,在机场面对记者镜头时,更是轻声重复了三次“中国人”。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党内弹劾时,她笑着回应:“该来的总会来。”

这一系列言行,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郑丽文正在进行一场政治赌博。她试图为国民党开辟一条“理性统一”的新路线,用“历史和解”的姿态,跳出蓝绿恶斗的泥潭,重新夺回两岸关系的话语权。

她祭拜吴石,不仅仅是送给大陆的“见面礼”,更是对党内“模糊派”的一次摊牌。

她要用行动证明,正视历史、拥抱“一个中国框架”和“九二共识”,才是国民党未来的出路。

这场赌博风险极高,赢了,可能开创新局;输了,则可能被党内外的双重压力彻底压垮。

当政治精英们在媒体上唇枪舌剑、争论不休时,一个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正在马场町的秋祭现场悄然发生。

根据媒体统计,当天到场的民众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竟然占了约八成。

他们不是被组织来的“桩脚”,更不是来看热闹的过客。

在现场,一位名叫陈竹音的台湾女青年,含泪朗诵了一篇悼词,祭奠那些为理想献身的先烈。

她的声音通过网络直播传遍了两岸,其中一句“你们的理想,终将在两岸统一进程中实现”,更是成为网络热搜。

陈竹音的眼泪和话语,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具冲击力。

它代表了一种非政治化的、源自个人情感与历史感悟的真诚表达。

这种真诚,恰恰击中了许多台湾年轻人的内心。

这背后,是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

过去二十多年,台湾的“去中国化”教育试图割裂年轻一代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连接。

教科书淡化中国史,社会舆论塑造对大陆的负面刻板印象。

然而,这种做法似乎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反作用力”。

互联网的普及,让台湾年轻人拥有了绕开传统媒体、直接了解大陆的窗口。

他们通过短视频、社交媒体、影视剧,看到了一个与绿营政客口中完全不同的大陆。

当现实的认知与被灌输的观念产生巨大冲突时,好奇心与求知欲便被激发了。

越是被刻意屏蔽的历史,反而越能激起他们挖掘真相的兴趣。

郑丽文的秋祭事件,就像一个催化剂。

事件发生后,马场町纪念馆的游客量翻了一倍,其中不乏成群结队的年轻人。

他们在吴石将军的照片下驻足,默默献上鲜花,贴上写有“统一”、“和平”、“民族大义”的便签。

这群年轻人正在“觉醒”。

他们开始厌倦蓝绿两党围绕“统独”议题进行的无休止的政治操弄。

更关心自己的未来:高昂的房价以及狭窄的就业市场。

当他们将目光投向对岸,看到的是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同文同种的文化亲近感。

他们开始跳出政客们设定的框架,从历史的纵深、文化的根源和现实的利弊,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两岸关系。

陈竹音和这些自发前来的年轻人,他们的反应才是最真实的民意。

他们或许对国民党或民进党的具体政策不感兴趣,但他们对“中国人”这个身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未来,有着自己最朴素的思考和情感。

这种由下而上的思潮涌动,其力量远比政治人物的几次表态更为深远。

参考资料:

岛内统派团体在马场町举办受难者秋祭大会,郑丽文:希望历史悲剧不再上演

2025-11-10 06:45·环球网

对话台青陈竹音:《沉默的荣耀》让那段历史终于广为人知

2025-11-09 16:58·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博览历史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