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古文观止·齐桓下拜受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04:54 1

摘要:"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齐桓公婉拒特殊待遇的核心言辞,既表达对周天子威严的敬畏,又坚守君臣礼仪,展现"尊王而不僭越"的政治智慧。

《古文观止·齐桓下拜受胙》原文

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

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

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宰孔传后命免拜

核心注解

一、人物与背景

· 齐侯:指齐桓公,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在位期间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葵丘会盟时霸业达顶峰。

· :指周襄王,周天子,此时周王室权威衰落,需借助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维系天下秩序。

· 宰孔:周天子的太宰,名孔,代表周天子前往葵丘会盟现场赐胙。

· 伯舅:周天子对异姓诸侯的尊称。齐桓公为姜姓,与周天子(姬姓)异姓,故以"伯舅"相称。

· 僖公九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宰孔赐胙,标志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

二、关键事件与礼仪

· 葵丘会盟:春秋时期重要的诸侯会盟,齐桓公召集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参会,周天子派代表出席,是齐桓公霸业的标志性事件。

· 寻盟:重温过去的盟约,巩固诸侯间的合作关系,是春秋会盟的常见目的之一。

· 赐胙(zuò):周天子将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赏赐给诸侯,是周天子对诸侯的最高礼遇之一,通常仅赐予同姓诸侯或有殊勋的异姓诸侯。

· 下拜受胙:诸侯接受天子赐胙时需遵循的礼仪,即下堂跪拜后再登堂接受,是体现君臣名分的重要仪式。

三、重要词语与典故

· 有事于文武:指周天子举行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典礼。"有事"在此特指祭祀活动。

· 将下拜:齐桓公准备按照礼仪下堂跪拜,体现其初始的守礼态度。

· 后命:周天子追加的命令,即允许齐桓公"无下拜"的特殊待遇。

· 耋老(dié lǎo):年老,此处指齐桓公年事已高(时年约六十岁)。"耋"通常指七八十岁的老人,此处为周天子对齐桓公的尊称。

· 加劳:加上功劳,指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功绩,是周天子赐予其特殊待遇的理由。

· 无下拜:无需下堂跪拜,是周天子给予齐桓公的超越常规礼仪的特权,允许其在堂上直接接受赏赐。

· 天威不违颜咫尺:天子的威严就在眼前,距离不过咫尺。"违"意为离开,"颜"指颜面、眼前,形容齐桓公对周天子的敬畏。

· 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我小白怎敢贪图天子的命令(而不下拜)?"小白"是齐桓公的名,诸侯自称名是谦辞;"敢"表反问,意为"怎敢"。

· 恐陨越于下:担心在下堂跪拜时失仪跌倒。"陨越"意为跌倒、失仪,是齐桓公婉拒特殊待遇的借口,既表达敬畏又不失体面。

· 以遗天子羞:从而给天子带来羞耻。"遗"意为留下、带来,齐桓公以此强调守礼是为了维护天子的尊严。

· 下,拜,登,受:四字精准记录齐桓公受胙的完整礼仪流程:下堂、跪拜、登堂、接受,展现其最终选择遵守传统礼仪。

四、名句要义

"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齐桓公婉拒特殊待遇的核心言辞,既表达对周天子威严的敬畏,又坚守君臣礼仪,展现"尊王而不僭越"的政治智慧。

"下,拜,登,受。"——全文最精炼的动作描写,四字完整呈现受胙礼仪流程,象征齐桓公"守礼固霸"的政治选择,是春秋笔法"以简驭繁"的典范。

桓公辞谢特权

深度解析

在《古文观止》卷一《左传》选篇中,《齐桓下拜受胙》以其“微言大义的礼仪描写”与“以小见大的霸主叙事”成为春秋史传文学的点睛之笔。不同于《曹刿论战》的战场谋略,也不同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的外交博弈,这篇仅百余字的短文,聚焦齐桓公在葵丘会盟中“下拜受胙”的礼仪细节,以极简笔墨勾勒出春秋首霸“尊王守礼”的政治姿态与“功成不骄”的成熟心智。吴楚材、吴调侯将其选入《古文观止》,正是看中其“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与“霸主政治需以礼为纲”的深刻启示,使其成为后世理解中国古代“礼治”与“霸业”关系的经典范本。

一、经典入选:为何《齐桓下拜受胙》成“礼治范本”?

《古文观止》的编选向来推崇“文约义丰”的作品,《齐桓下拜受胙》虽篇幅最短,却在“礼仪象征”“政治智慧”“叙事艺术”三方面达到极致,其入选价值可从三个维度解读。

从“礼仪政治的象征性”来看,文章以“下拜受胙”这一微小礼仪动作,浓缩了春秋时期“礼治”“霸业”的核心关系。西周以“礼”治国,“礼”不仅是日常仪式,更是政治秩序的基石——周天子与诸侯间的礼仪往来,直接体现“君臣名分”与“政治合法性”。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虽“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实力远超周天子,但在接受天子赏赐的“胙”(祭祀用的肉)时,仍坚持“下拜”之礼,拒绝“无下拜”的特殊待遇。这一动作并非简单的“守礼”,而是以“尊王”为名巩固霸业:通过遵守君臣之礼,齐桓公向天下诸侯证明自己的霸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义之举,而非“僭越称王”的叛逆行为,从而获得更多诸侯的认同与追随。这种“以礼固霸”的政治智慧,成为后世霸主政治的典范。

从“人物刻画的精准性”来看,文章通过“下拜—登受”的动作转换与“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的言辞,立体展现了齐桓公的霸主心智。面对周天子“无下拜”的恩赐,齐桓公先是“下拜”,以示对天子的尊重;随后“登,受”,完成受胙仪式;在回应时,既表达“天威不违颜咫尺”的敬畏,又以“为天子之命无下拜”为由接受特殊待遇,展现出“守礼而不迂腐,行权而不僭越”的平衡术。这种刻画超越了对人物的简单褒贬,而是深入其政治决策的内心逻辑,让读者看到一位成熟政治家在“尊王”与“显霸”之间的精准拿捏。

从“春秋笔法的示范性”来看,文章以“极简笔墨藏极丰内涵”,开创了“以礼仪写政治”的叙事模式。全文仅用“王使宰孔赐齐侯胙……下,拜,登,受”等动作描写,以及齐桓公的一段对话,便完整呈现了事件始末。其中“下拜”二字是核心,既写实又写意:写实层面是齐桓公的具体动作,写意层面则象征其“尊王守礼”的政治姿态。吴楚材批注“通篇只‘下拜’二字,写出齐桓一生作用,所谓‘圣人笔削,微言大义’”,正是对这种笔法的精准概括。这种叙事模式对后世史传文学影响深远,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礼仪细节描写,便可见其遗风。

管仲劝桓守礼

二、历史背景:葵丘会盟与齐桓公霸业的顶峰

要读懂《齐桓下拜受胙》,需先厘清葵丘会盟的历史背景与齐桓公霸业的发展脉络——“下拜受胙”并非孤立的礼仪事件,而是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时的政治表态,是“尊王攘夷”策略的终极体现。

齐桓公自公元前685年即位后,在管仲辅佐下推行改革,国力日强。他以“尊王攘夷”为旗帜,先后平定宋国内乱(公元前681年北杏会盟)、击退山戎入侵(公元前664年救燕)、存邢救卫(公元前660年)、伐楚服郑(公元前656年召陵之盟),逐渐成为诸侯公认的霸主。到公元前651年(鲁僖公九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东)召集诸侯会盟,参会者包括鲁、宋、卫、郑、许、曹等国国君,周天子也派太宰孔前往赐胙,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葵丘会盟”。

“赐胙”是周天子对诸侯的最高赏赐之一。“胙”是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按照周礼,只有同姓诸侯才能获得赐胙,而异姓诸侯除非有殊勋,否则不得受此礼遇。齐桓公是姜姓,与周天子(姬姓)异姓,却能获得赐胙,这本身就是周天子对其霸业的承认与表彰。更特殊的是,周天子还特别指示“无下拜”——按周礼,诸侯接受天子赏赐时需“下拜”(下堂跪拜),而周天子允许齐桓公“无下拜”,是给予其“僭越礼仪”的特权。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的选择至关重要:接受“无下拜”,虽能彰显个人权威,却可能被指责“僭越”;坚持“下拜”,则能巩固“尊王”形象,进一步凝聚诸侯。最终,齐桓公选择了“下拜受胙”,以最小的礼仪代价获得了最大的政治收益。

此时的政治背景呈现“礼崩乐坏但未完全崩溃”的特征: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争霸加剧,但“周礼”仍具有强大的象征意义,是诸侯争夺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齐桓公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的“尊王”并非真心拥戴周天子,而是将周天子作为“政治道具”,通过“守礼”来证明自己霸业的合法性。葵丘会盟上的“下拜受胙”,正是这一策略的完美实践,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不仅获得诸侯的服从,更获得周天子的官方认可。

三、礼仪解析:“下拜受胙”背后的政治密码

《齐桓下拜受胙》的核心在于“礼仪”,“下拜受胙”这一动作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的政治逻辑与礼仪规范,可从“礼仪本身”“君臣互动”“霸业隐喻”三个层面解读。

(一)礼仪本身:周礼中的“受胙之礼”与“下拜”内涵

根据《周礼》记载,诸侯朝见周天子或接受天子赏赐时,需遵循严格的礼仪程序,“下拜”是其中的核心环节。具体流程为:当天子使者宣布赏赐后,诸侯需“下堂”(从堂上走到堂下),然后“拜”(跪拜行礼),表示对天子的敬畏;之后再“登堂”,接受赏赐。这一流程的核心在于“下堂”,因为“堂”是等级的象征——堂上为尊,堂下为卑,诸侯下堂跪拜,意味着承认自己的“臣属”身份,屈居于周天子之下。

周天子赐予齐桓公的“无下拜”特权,本质上是允许他“不下堂而拜”,即在堂上完成跪拜礼,这是对传统礼仪的突破,暗示齐桓公可享有“准天子”的待遇。但齐桓公并未接受这一特权,而是坚持“下,拜,登,受”的完整流程,即“下堂—跪拜—登堂—受胙”。这一动作不仅遵守了周礼,更通过“下堂”这一细节,强化了自己“周天子之臣”的身份,向天下传递出“尊王”的明确信号。

(二)君臣互动:周天子与齐桓公的“政治默契”

“赐胙”与“受胙”的过程,本质上是周天子与齐桓公之间的一场政治互动,双方通过礼仪往来达成默契:

周天子方面,通过“赐异姓之胙”与“无下拜”的特权,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是表彰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功绩,承认其霸主地位,以换取齐国对周天子的支持;二是通过“赐礼”的方式,维持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名分,避免彻底被诸侯边缘化。对于周天子而言,此时已无力控制诸侯,只能通过“礼仪赏赐”来维系表面的政治秩序,而齐桓公是最合适的合作对象。

齐桓公方面,通过“下拜受胙”的回应,也实现了两个目的:一是借助周天子的赏赐,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让诸侯看到“周天子认可齐桓公”,从而更愿意服从其号令;二是通过“守礼”的姿态,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若接受“无下拜”特权,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的嫉妒与反感,甚至被指责“僭越”,而“守礼”则能赢得“仁义霸主”的美名,减少霸业的阻力。双方的这种互动,是春秋时期“弱君强臣”政治格局下的一种平衡术,体现了“礼”作为政治工具的妙用。

(三)霸业隐喻:“尊王”与“显霸”的完美平衡

齐桓公的“下拜受胙”,本质上是“尊王”与“显霸”的完美平衡:

从“尊王”角度看,“下拜”是对周天子权威的承认,符合“尊王攘夷”的核心策略。齐桓公的霸业之所以能成功,关键在于他始终打着“尊王”的旗号——无论是伐楚、救燕,还是会盟诸侯,都以“周天子”为名义,这让他的行为具有了“合法性”。葵丘会盟上的“下拜受胙”,是对这一策略的终极贯彻,让“尊王”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进一步巩固了霸业的合法性基础。

从“显霸”角度看,“受胙”本身就是霸业的彰显。周天子赐予异姓诸侯祭肉,这在周礼中是极为罕见的殊荣,本身就说明齐桓公的地位远超其他诸侯。而齐桓公在“下拜”之后,仍能“登,受”胙,完成赏赐的接受,既展现了对天子的尊重,又没有放弃自己的霸主特权。这种“先卑后尊”的礼仪流程,实际上是一种政治表演——通过“卑”的姿态,获得“尊”的实质,让诸侯既敬畏周天子的名分,又服从齐桓公的实际领导。

宰孔宣诏赐胙

四、叙事艺术:《左传》的“春秋笔法”与极简叙事

《齐桓下拜受胙》虽仅百余字,却展现了《左传》“极简叙事”与“春秋笔法”的至高境界,通过精准的用词与简洁的结构,传递出丰富的政治内涵与人物性格。

(一)春秋笔法:一字寓褒贬,细节见深意

“春秋笔法”的核心是“通过精准用词传递作者的价值判断”,在《齐桓下拜受胙》中,这种笔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赐”字的使用。周天子派宰孔“赐”齐侯胙,“赐”字体现了周天子与齐桓公之间的“君臣名分”——周天子是“赐予者”,齐桓公是“接受者”,即使齐桓公实力强大,仍需承认周天子的“共主”地位。这一字既符合史实,又暗含作者对“周礼秩序”的维护。

二是“下,拜,登,受”四字的动作描写。这四个动词按顺序排列,精准记录了齐桓公受胙的完整流程,缺一不可:“下”是关键,体现守礼;“拜”是核心,表达敬畏;“登”是过渡,回归平等;“受”是结果,完成赏赐。这四字不仅是动作描写,更是对齐桓公“守礼而不迂腐”性格的刻画,暗含作者对其政治智慧的肯定。

三是“余敢贪天子之命”的“敢”字。齐桓公在回应时说“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敢”字并非“不敢”,而是一种委婉的反问,既表达了对天子的敬畏,又为自己“下拜”的行为找了合理借口,展现了其“行权而不失礼”的政治手腕。

(二)极简叙事:以小见大,文约义丰

文章采用“背景—过程—结果”的极简叙事结构,却以小见大,涵盖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开篇“夏,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一句,既是事件背景,又点明了葵丘会盟的目的——“寻盟”(重温旧盟)、“修好”(巩固友好关系),并评价“礼也”,肯定了会盟的合法性。这一句虽简短,却交代了事件的时间、地点、目的与性质,为下文“赐胙”事件做了铺垫。

中间部分“王使宰孔赐齐侯胙……下,拜,登,受”,是事件的核心过程,仅用五十余字,便完整呈现了周天子赐胙、齐桓公受胙的全过程,包括天子的命令、齐桓公的回应与动作。这种叙事摒弃了冗余的细节描写,只保留最核心的信息,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把握事件本质。

结尾没有多余的议论,仅以“受胙”的完成为结束,留给读者无限思考空间——齐桓公的“下拜”究竟是真心守礼,还是政治表演?周天子的“赐胙”究竟是主动认可,还是无奈妥协?这种“留白”式的结尾,正是极简叙事的魅力所在,让文章虽短却余味悠长。

五、历史影响:“尊王守礼”与霸主政治的范式意义

《齐桓下拜受胙》中蕴含的“尊王守礼”策略与“以礼固霸”智慧,对后世中国政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后世霸主政治的范式影响

齐桓公“尊王守礼”的霸主模式,成为后世霸主政治的典范。晋文公、楚庄王等后续霸主,均效仿齐桓公“以周天子为旗帜,以礼仪为工具”:晋文公在城濮之战后,于践土会盟诸侯,周天子亲自前往,晋文公“使王狩”(让周天子打猎),既彰显了霸业,又维持了“尊王”的表面;楚庄王虽“问鼎中原”,试探周天子权威,但最终仍未敢僭越称王,而是通过“服郑”“盟宋”等方式,以“尊王”名义获得霸主地位。这种“霸主需借王之名”的模式,在春秋时期延续了近三百年,而《齐桓下拜受胙》正是这一模式成熟的标志。

(二)对中国礼治思想的强化

文章通过齐桓公“下拜受胙”的行为,强化了“礼”在政治中的核心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便是“礼治”,孔子曾高度评价齐桓公的霸业:“齐桓公正而不谲”(《论语·宪问》),认为他虽称霸却不失公正,这与齐桓公“守礼”的行为密切相关。孟子也提出“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孟子·公孙丑上》),认为霸主需“假仁”(借仁义之名),而“守礼”正是“假仁”的重要体现。《齐桓下拜受胙》作为“礼治”与“霸业”结合的实例,成为儒家论证“礼治重要性”的重要依据,对中国古代“礼治社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文章中“以礼为政治工具”的智慧,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古代政治中,“礼”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政治手段——统治者通过“守礼”来获得合法性,通过“赐礼”来笼络人心,通过“失礼”来指责对手。这种“礼治政治”的传统,贯穿了中国古代历史:从西汉“独尊儒术”后儒家礼仪成为国家制度,到唐朝“贞观之治”中唐太宗“以礼治国”,再到明清时期“礼仪之争”背后的政治博弈,都能看到《齐桓下拜受胙》所体现的“礼治智慧”的影子。

六、结语:经典的永恒启示——权力与礼仪的平衡之道

《齐桓下拜受胙》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经典,不仅因为它展现了高超的叙事艺术与深刻的政治智慧,更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永恒的政治命题——如何平衡权力与礼仪的关系。

齐桓公作为春秋首霸,拥有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实力,完全有能力挑战周天子的权威,但他却选择“下拜受胙”,遵守君臣之礼。这一选择告诉我们:权力的合法性不仅来自实力,更来自对传统秩序的尊重;礼仪的价值不仅在于形式,更在于其背后的政治象征意义。在任何时代,统治者若想长久维持权力,都必须在“实力”与“礼仪”之间找到平衡——只讲实力不讲礼仪,容易沦为“霸道”,引起反抗;只讲礼仪不讲实力,容易沦为“虚礼”,丧失权威。

在当今社会,这一启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但遵守国际规则、尊重国际秩序同样不可或缺;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固然关键,但遵守企业文化、尊重员工权益也是长久发展的保障;在个人成长中,个人才华固然重要,但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感受也是立足社会的基础。

《齐桓下拜受胙》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权力与礼仪的辩证关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突破礼仪的限制,而在于在礼仪的框架内实现权力的最大化;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蔑视传统,而在于在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未来。这,正是经典的永恒启示。

读书笔记网络发布免责声明

1.内容来源与准确性:本读书笔记内容来源于作者通过对公开资讯编辑、整理及创作,仅作为个人学习交流与知识分享使用,不构成任何专业建议或结论。笔记中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及可靠性无法保证,仅供参考。

2.版权声明:本读书笔记所涉及的原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笔记中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联系,我将在核实后立即删除相关内容。

3.使用风险:读者依据本读书笔记进行学习、研究或其他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及责任,均由读者自行承担,本人不承担任何直接或间接责任。

4.声明更新:本人有权根据实际情况对本免责声明进行修改和更新,无需另行通知。修改后的声明一旦在页面公布,即视为已通知所有访问本读书笔记的用户。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