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势180度反转,乌命令俄军立刻投降,深陷重围无处可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08 05:19 1

摘要:说白了,红军城的重要性不需要夸大,它扛着乌军东线七成后勤补给,是三大支柱之一

红军城被俄军立体合围、城内水电基本中断、乌军由1.7万锐减至5000余人仍多次突围受阻,乌方却高调称在多布罗皮利亚形成反包围并通过无人机喊话要求俄军投降

说白了,红军城的重要性不需要夸大,它扛着乌军东线七成后勤补给,是三大支柱之一

从2024年8月起,俄军就盯上了这块枢纽,持续在周边做“地毯式”试探

到了今年10月6日晚,俄军改成猛攻

从东北和东南两线分进合击,在高楼区撕开缺口,随后拆成小型突击队往里渗,像一只只安静的钳子,慢慢扣紧城市的边

10月27日,机场航站楼易手

至11月初,合围闭合,乌军活动范围压缩到不足10平方公里的城区里

我看地图时有点心惊,这就是典型的“绞杀”局面

更扎心的是,10月8日乌军总参谋部下令停止向红军城方向增派预备役

这一步几乎等于宣布守方不再补血

随后俄军逐段推进,红军城被逐步占领

我试着想象那几天的气味:潮湿混着尘土,楼道里灯泡忽明忽暗,指挥员对着电台说话的声音越来越短促

至11月4日,周边闭合包围圈成型,城内水和电都“告急”,乌军的多次突围都被打回

这不是一句“艰难”可以概括的状态

话锋一转,乌方并没选择退

乌军司令西尔斯基拿出了一套“围魏救赵”的思路

打算在红军城北面的多布罗皮利亚制造威胁,逼俄军从主战场回撤救火

按照他的时间表

7天内夺回红军城,清理已进入城内的俄军

这句“七天”,我是在一个咖啡店里听到广播里重复的,店员抬头看了屏幕一眼,没说话,只把杯口擦得更干净

乌方还称,多布罗皮利亚的包围圈在缩小,数百架无人机在头顶轰鸣,用扬声器反复喊话要求俄军投降,泥泞的秋冬雨把俄军增援拖住了脚

换句话说,乌方在用外压来撬动内城

有乌方消息表示,部分被围俄军“大规模投降”

我对这类说法保持谨慎,一是前线消息容易被情绪和选择性传播裹挟,二是俄乌双方都在用心理战

城内矿场里有人转做打游击,俄军还“端掉”了乌军的旅级指挥部,流出名单里被指可能有高级军官和北约军事顾问,这点目前仍待更多交叉验证

街角的小卖部电视里放到这段时,字幕滚动得很快,店里顾客只是低声问了一句:谁能先把人拉出来?

现实的掣肘在于,俄军似乎不太会按乌方铺好的剧本走

多布罗皮利亚这个突出的楔子,本来就是红军城战事挤出来的地形结果

有媒体称,俄罗斯在红军城周边部署了约17万兵力,就算要救援,多半也不会从重兵区抽到“骨头露”,更可能从其他方向叠加支援

不少军史研究者提到库尔斯克战役的参照,俄方有能力在不动主轴的情况下拼出侧翼力量

这就决定了乌方的“反包围”更像是一记急促的敲门,能不能打开,要看对手的战略耐心

截至11月5日,红军城战区乌军人数从1.7万跌到5000余人,这是一道很冷的数字

人少不代表就会放弃

乌军仍多次尝试突围,但都被打回

城内的水源和电力基本中断,这会迅速吞噬士气与体力

我忍不住想到日常场景:家里停电五分钟已经让人心浮气躁,何况是在被围的城区里

每一个开关都可能只是一个摆设

说回乌方更主动的一面

无人机喊话投降是心理战中常见手段,声浪密集、信息重复、目标清晰,这类做法在某些局部有用,但要让整条战线移动

还得靠地面兵力与补给配合

秋雨和泥泞确实会影响轮式车辆推进,可它也会让轻步兵更难负重穿越

天气从来是双刃剑

有业内人士提到,乌方的无人机群在夜间更活跃

但俄方近几月的反无人机设备布设也在升级,这场“空中蚊群战”最终还是看谁的消耗承受力更强

在更大的地缘板块上,10月29日美国宣布对俄罗斯加码制裁,直接点名卢克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及其34家子公司,欧盟也放出从2026年起限制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时间表

这些动作的信号很明白:钱袋子和能源管道都要拧紧

与此同时,俄罗斯近期密集亮相战略核项目,普京宣布“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关键试验完成,“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试射成功,还废止了与美国签署的《钚管理和处置协定》

外界会问,经济与核威慑的不同节奏,会在前线的某一周、某一天,突然产生化学反应吗?

再插一句旁枝:乌克兰国防情报总局称,俄特警部队中校瓦尼亚明・马日林在克麦罗沃州遭遇汽车爆炸身亡,乌方发布了现场画面,俄罗斯尚未回应

这类事件像是战场之外的“影子战”

信息还在互相试探的阶段

它们不直接决定红军城的走向,但会影响彼此的心理底线

从因果链看,红军城之争是“补给—渗透—合围—心理战—外部制裁”相互叠加的结果

乌方的反包围旨在让俄方主力抽离

但俄方目前在红军城的筹码和既定进度,决定了它没有立刻转身的强制理由

我的看法是,下一步要看乌方能否把多布罗皮利亚的压力持续化、可视化

让它从战术扰动,变成战略牵引

如果做不到

红军城内的时间会越来越站在俄方这一边

战争最残酷的地方在于,它把人的意志与物流的算术摆在同一张桌上

在前线,每一箱水、每一段电、每一架无人机背后的意义,比我们坐在屋里想象的重得多

当乌方用扬声器喊“立刻投降”,当城内有人从街区退到矿场,选择的空间其实在缩窄

我不想把话说死

因为战场总有变量,哪怕是一个路口突然通了车

但就当下的事实来看

红军城仍在俄方的合围之中,乌方的反包围是否真的“180度反转”,还需要更扎实的现场证据

留一个问题:如果俄方不按乌方设定的时间表走,乌方的七日夺城目标,是否会变成更长的消耗战?

这会把战线推向哪个方向

也许要等下一轮雨停之后再看

来源:Rex配方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