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在城市,你是否曾为上下班交通拥堵心烦,为小区配套设施环境担忧,为找不到好房子发愁?这些看似日常的“城市病”,其实正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为什么经济在增长,但有些人的幸福感却没跟上?——“幸福感悖论”的背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扮演着关键角色。
生活在城市,你是否曾为上下班交通拥堵心烦,为小区配套设施环境担忧,为找不到好房子发愁?这些看似日常的“城市病”,其实正悄悄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为什么经济在增长,但有些人的幸福感却没跟上?——“幸福感悖论”的背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3年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适时提出“四好”建设理念,聚焦“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该理念推动城市体检工作从早期关注多维度人居环境评估,转向聚焦多尺度人居环境评价,通过建立完善定期“诊断-反馈-修复”的城市体检工作机制,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福祉。
文章基于“四好”建设理念,依托202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50个样本城市25万份城市体检居民调查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从住宅、社区/小区、街区到城区尺度的人居环境感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为精准施策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增进居民福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以吴良镛院士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理论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四好”建设理念为指导,依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3年城市体检居民调查项目的大样本数据,从以人为本视角构建了“住宅→社区/小区→街区→城区”的多尺度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分析框架。通过4大尺度62项指标(表1),系统评估了多尺度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图1研究框架直观展示了多尺度人居环境感知与居民幸福感的内在联系。
表1 | 2023年城市体检居民调查评价指标体系
图1 | 研究框架
2.1 居民幸福感整体尚可,但区域分化明显图2为体检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体检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尚可,得分均值为3.66分。具体来看,超过55%的居民认为“幸福”或“非常幸福”,仅8%感到“不太幸福”或“很不幸福”。然而,幸福感的区域差距不容忽视:东部和中部地区城市居民更幸福(均分>3.77分),东北和西部地区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则略低(均分
图2 | 体检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结果
2.2 多尺度人居环境感知扫描:城区职住平衡成为瓶颈因素图3的体检城市居民多尺度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结果显示,城区尺度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结果一般,得分均值为3.88分。其中,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评价得分最低,仅为3.61分,这反映出居民在工作与居住平衡方面的不满。此外,街区、社区/小区和住宅尺度的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结果则相对较好,仅有社区/小区尺度的管理健全方面“无问题占比”相对较低(0.79),其他维度“无问题占比”结果均高于0.8。
图3 | 体检城市居民多尺度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结果
注:城区尺度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结果为“满意度得分”,例如“[1, 2)”表示城区尺度下某维度得分处于1~2分之间;街区、社区/小区、住宅尺度人居环境感知评价结果为“无问题占比”,例如“3.1 人居环境感知影响的尺度差异大:城区和住宅尺度感知是幸福的“主引擎”表2为多尺度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模型5结果表明,宏观和微观层次的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强度相对较大,平均影响强度表现出“城区尺度(均值=0.079)>住宅尺度(均值=0.054)>社区/小区尺度(均值=0.037)>街区尺度(均值=0.012)”的特征。
这可能因为:(1)城区尺度人居环境涵盖了更广泛的资源和设施,能够提供综合性的生活服务和便利,因此对居民幸福感的提升作用较大。(2)住宅尺度在微观尺度上与居民日常生活质量联系更加紧密,故其对幸福感提升同样具有关键作用。(3)社区/小区尺度的人居环境评价主要反映居住地一刻钟生活圈建设水平,良好的人居环境感知有助于提升居民福祉,但社区环境宜人性也可能被资本化于房价或房租中,增加居民住房负担,进而抑制了居民幸福感的改善。(4)街区尺度人居环境感知要素对幸福感的提升作用不明显,甚至为负,表明街区尺度要素相较于其他尺度要素而言,与居民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从而限制了其对幸福感的正面影响。
表2 | 多尺度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回归结果
注:β为标准化回归系数;括号内为t值;*p3.2 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老年人、本地人和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影响更大表3为异质性回归结果。其中,模型6~模型8依次为青年群体(老年人、本地人和大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更强,这可能与不同社会属性群体的人居环境建设诉求差异有关。
表3 | 异质性多元回归结果
(1)实施城市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策略。各地政府应统筹不同尺度的城市人居环境治理,重点开展短板治理,针对城区尺度的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社区/小区尺度的管理健全等薄弱环节,制定专项改进措施,集中资源提升整体品质。
(2)优先解决产城融合职住平衡问题。政府部门应将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作为关键抓手,通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等措施,减轻居民长距离通勤负担,有效提升幸福感。
(3)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应针对不同群体制定差异化人居环境提升策略,重点关注老年人适老化改造和社区养老服务,青年和中年群体的职住平衡需求,以及流动人口的城市文化认同和公共服务可及性,促进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性和社会包容性。
5 结语“四好”建设,并非一句口号,而是关乎每位市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这项覆盖25万人的调查研究清晰揭示出:提升城市幸福感,既要宏观着眼,打造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的活力城区;也要微观着手,让每个人都能住进安全舒适的好房子。
未来,随着城市体检机制的持续迭代,结合大数据与居民心声,有望更精准地为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把脉开方”,让“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真正落地生根,让城市家园更加宜居、韧性、智慧,充满幸福感。
本文撰稿:湛东升 汪子晨 张文忠 党云晓 周家乐
原文介绍
《多尺度城市人居环境感知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四好”建设理念与城市体检数据的分析》一文刊载于《城市规划》2025年第6期,第4-15页,第110页。
【doi】10.11819/cpr20250602a
湛东升,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
汪子晨,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文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本文通信作者。
党云晓,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周家乐,浙江树人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471207,42471203);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JLB025)。
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形式转载
来源:城市规划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