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近期参观了“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强调“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新起点上,故宫博物院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让故宫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
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于近期参观了“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强调“故宫博物院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识”,“新起点上,故宫博物院要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文物属于人民、服务人民”,“让故宫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世界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华民族的重要窗口”。
紫禁城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
在颂歌和挽歌之后,在空前和绝后之后,我们现在能从紫禁城获得什么?我们应该获取些什么?或者说,紫禁城今天还有用吗?我们能从紫禁城的历史、文化、哲学、美学中,从紫禁城的布局和规划中,从紫禁城的形态、紫禁城的色彩、紫禁城的声音里感受到什么?
观众在“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展览上观赏青铜莲鹤方壶(2025年9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 摄
《世纪故宫》
故宫院长说故宫
从皇城荒芜到焕发新生的影像史诗
文摘(节选)
《世纪故宫》
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在世界博物馆发展历史上,皇宫——权力与财富的集中和象征之地——转变为公共文化机构性质的博物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皇宫这种主要由权力决定的、由帝王及其家族专有并独享的垄断性文化资源,转变为社会共有、公众共享的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皇宫、明清两朝使用长达近500年的紫禁城,因皇权帝制的终结而转型为故宫博物院,虽比世界上同类建筑的文化转型晚了许久,但本质是相同的,同样是这一现代文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宫的博物馆化
故宫文化的博物馆化虽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流变过程,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紫禁城的帝制统治核心功能的终结,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皇家的旧宫殿转型为人民的博物馆,是文化革新与文化建设的结果。在紫禁城这样一个较为固定的空间中,随着时间的流动,演绎和累积着皇朝与民国、君主与民主、集权与公权的对峙与交替。文化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其功能与服务对象的根本性转变,意味着由皇权帝制起决定作用的文化垄断形态,向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民主形态的文化转型基本完成。
不过,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由皇宫转型为故宫博物院,由皇权君主文化形态转型为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民主形态,仅仅是文化转型的第一步。
由权力、财富、地位建造和主宰的皇权君主文化形态,在博物馆公共文化形态中,仍然以“文物”的形象被保存,并直接面向公众。皇权的文化形态、帝制的文化形态,不仅贯穿在紫禁城500年的帝制历史中,还贯穿在从秦帝国开始的2000多年的历史中。而明清两代的帝制阶段,由于皇权帝制文化形态更加完备和成熟,呈现形态也更加清晰和突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紫禁城的辉煌和壮美,来自皇帝的权力及其权力支配下的财富。现在供公众观看的故宫的空间(包括依然留存其间的皇宫时代的用品、装饰品,即现在被称为清宫旧藏的藏品、展品),承载着、弥漫着、彰显着的就是典型的、真切的皇权帝制文化形态。置身于这样的文化形态空间里的人,有可能有意或无意地,继续被有形或无形的以权力与财富为核心的皇权帝制文化所绑架。
正如辛亥革命以共和制取代皇权帝制,并不等于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一样,皇帝的宫殿变成人民的博物馆,也并不意味着民主文化的真正实现,并不意味着皇宫成为故宫博物院就解决了君主文化向民主文化的转型问题。
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故宫博物院虽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但至少如下问题仍很现实:
故宫文化、传统文化要实现现代转型,最重要的是要以现代理念,而不是以传统观念看待故宫文化、传统文化,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建设先进文化为方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创造新文化的辉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目标,来对待故宫文化,对待传统文化。尤其是在部分民众拜权、拜物、拜宝意识强烈,鉴宝、藏宝之风推波助澜的当下,博物馆人需要面对如何坚守博物馆伦理、坚守博物馆文化价值、坚守博物馆文化自觉、坚守博物馆文化传播价值导向的种种挑战。
在建设现代新文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或者说,在建设先进文化的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怎样的基本态度?应该把传统文化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传统文化在建设新文化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当怎样发挥作用?从文化政策层面看,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政策要求、政策导向十分明确,核心的表述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这一核心表述中,在“传统文化”前面,有“优秀”二字的限定。“优秀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绝对不是一个概念。传统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总称,范围非常广泛,优秀传统文化只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我在前文指出的那样,在漫长的帝制时代,对社会、对公众起主宰作用的文化,即以故宫文化为代表的皇权文化,以及由此文化支配的、渗透弥漫在全社会中的主流文化,总体上不是优秀传统文化,而是非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尚且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那么,对于在传统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大量的非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态度和方法呢?
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在传统文化热的当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相当的层面和范围内,在谈到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忽略甚至消除了“优秀”二字,把传统文化等同于优秀传统文化,甚至直接用传统文化取代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述。
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博物馆人如何在社会文化建设中传承博物馆文化中优秀的伦理道德,如何实现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归根到底,是如何在承载着、携带着复杂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的展览中,渗透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功能,即自觉担负起传承博物馆优秀伦理道德、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的文化使命。
真正的“国宝”
有了这样的文化自觉,我们在研究策划、组织举办清代帝后生日活动展览时,就不会原封不动地从帝后宫廷的语境中,拿来“普天同庆”“万寿盛典”“万寿无疆”之类的词语,装饰和强化展览的主题意蕴,也不会认为帝后的庆寿与现代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华诞有异曲同工之意。至少,会在展览的前言或后记中,说明某次庆寿,如慈禧的六十、七十寿庆,花费银两多少,占年收入几成,够当时多少百姓维持生计多少时日(文献可考,慈禧庆六十寿,耗银1000多万两,相当于当时岁收的六分之一)。如果策划举办皇帝大婚的展览,如光绪大婚,也会说明耗银550万两,按时价折成粮食,够190万人吃一年。
我们在评价博物馆藏品和展品的时候,就不会像有的电视鉴宝节目那样,不讲文化价值而大讲金钱价格,硬是把一个本来还算高雅的精神文化活动,完全引导到俗不可耐的对物品与金钱的追逐上。我们回想一下,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后,组织力量清点清宫物品,向社会公布《故宫物品点查报告》,排在第一位的,也就是按《千字文》排序的“天字第一号”文物是什么?是推开乾清宫的门,看见的第一件可移动的文物——用来挡门的小木头板凳。这和现在某些人吹捧的某“宝”、某“国宝”值多少钱的宣传,完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个认知体系、两种价值观。
对博物馆文化来说,最重要的,是把更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公众,而不是只让公众惊讶于“这得值多少钱”。
我讨论过故宫文物的双重价值,包括紫禁城建筑。这些文化遗产一方面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形态的表现,是无数能工巧匠、无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劳苦的结晶,另一方面又绝对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权力和财富的代表与象征。我们一定不能忽视由这类文化遗产有形或无形地、有意无或意地继续引发人们对权力与财富的崇拜与追逐。如果简单地、笼统地说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是国家的民族文化的象征,甚至如我们的一些媒体所称的“国家宝藏”,我觉得有些问题需要讨论。宝藏是什么意思?“宝”是什么意思?“国宝”是什么意思?现在不少鉴宝节目所说的“宝”,大多无非是历史上有权有势有钱者茶余饭后的消遣,宫廷遗存尤其如此。确实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那也是文化范围内的事,任何历史时期的国家,比这重要的事多的是,就是在文化领域,比这重要的、比这有价值的也多的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是,从故宫博物院成立前后,一直到现在,保管文物的部门叫作古物陈列所,叫作古物部、图书馆、文献馆,叫作古器物部、古书画部,没听说叫过什么国宝陈列所、国宝部的。把皇权时代皇家皇宫的古物收藏,叫作现代社会的“国宝”, 民间说说情有可原,主流媒体也这么说个不停,实在是一件很没文化的事情,或者说是只看得见传统文化,看不见现代文化。
人们都说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集大成者,是全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我说紫禁城是中国皇权帝制时代的建筑方面的集大成者,是中国数千年帝制王朝的一曲建筑颂歌,但是它同时又是一曲挽歌。紫禁城既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在颂歌和挽歌之后,在空前和绝后之后,我们现在能从紫禁城获得什么?我们应该获取些什么?或者说,紫禁城今天还有用吗?我们能从紫禁城的历史、文化、哲学、美学中,从紫禁城的布局和规划中,从紫禁城的形态、紫禁城的色彩、紫禁城的声音里感受到什么?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到底是优秀文化多,还是非优秀文化多?今天的人们,到底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是因袭了太多非优秀的甚至是糟粕垃圾的传统文化?
所以,不必说对于那么多非优秀传统文化了,即便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理性的态度和正确的做法,也一定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编辑推荐
《世纪故宫》
☆故宫前院长、文博大家李文儒先生抽丝剥茧,解读故宫文化瑰宝与精华。
☆私人珍藏摄影作品对比罕见百年旧照,呈现故宫沧桑变迁。
☆汇聚清末民初难得一见的宫廷宝贵照片,以影像再现王朝暮年史。
☆随书附赠故宫美学大成文创:
1.太和殿天花方格 藏书票
2.太和殿三交六椀菱花槅扇门 书签
3.梁思成手绘故宫文渊阁结构图&故宫三殿格局图 海报
4.清末紫禁城全景图 海报
内容简介
《世纪故宫》
看故宫:独一无二的百年影像变迁史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首次系统整合故宫百余年间的宫廷人物、建筑格局、文物南迁、展览陈列等经典老照片,精选个人拍摄及珍藏的现代故宫照片,以残缺落寞与辉煌重生的古今对比,呈现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以来的文物守护史和变迁史。
读故宫:文化内涵与传承的权威解说
600年沧桑与重生后,我们能从故宫的历史、文化、哲学、艺术中感受到什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技艺和美学的巅峰,故宫既是劳动人民智慧、辛劳的结晶,又是以皇权为核心的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本书深刻阐述如何从现代理念出发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走出对皇权、宝物的流俗崇拜,真正读懂故宫蕴含的民族文化瑰宝。
作者简介
世纪故宫
李文儒,著名文化学者,文博大家,10年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7年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30年博物馆相关工作经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给孩子的故宫》《故宫院长说故宫》《故宫院长说皇宫》《故宫百影》《故宫百希》《故宫红书:故宫文化百科手册》等。
目录
世纪故宫
绪论一从皇宫到故宫博物院 - 002
绪论二影像“故宫史” - 016
世纪故宫
20世纪初、21世纪初的影像对照 - 001
百年影像记事
01·末代皇朝的“回光返照” - 194
02·两个太后之死 - 200
03·最后的太监与宫女 - 206
04·太和殿做证 - 212
05·前朝古物陈列所与后宫“溥仪小朝廷” - 222
06·故宫博物院开院与国立历史博物馆开馆 - 228
07·故宫文物南迁与两岸故宫重走文物南迁路 - 234
08·故宫常修与故宫大修 - 240
09·故宫文物清点与开放展览 - 250
10·故宫外的“故宫” - 258
从皇城荒芜到焕发新生的影像史诗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