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接管知识,学习会像健身?也会“办卡容易坚持难”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7:02 1

摘要:“我经常说,AGI前的教育是实用的,而AGI后的教育则是有趣的。同样地,如今人们依然会去健身房。我们已不再需要靠他们的体力来搬运重物,因为有机器代劳。可他们还是去健身房。为什么呢?因为有趣、有益健康,而且当你练出六块腹肌时看起来很性感。从非常深层的心理和进化意

“我经常说,AGI前的教育是实用的,而AGI后的教育则是有趣的。同样地,如今人们依然会去健身房。我们已不再需要靠他们的体力来搬运重物,因为有机器代劳。可他们还是去健身房。为什么呢?因为有趣、有益健康,而且当你练出六块腹肌时看起来很性感。从非常深层的心理和进化意义上说,这种活动对人类极具吸引力。教育也将以同样的方式发展——你会像去健身房一样去学校。”

前不久,人工智能专家安德烈·卡帕西(Andrej Karpathy,前 OpenAI 研究总监,Eureka Labs 创始人)在一个播客的深度访谈中,说了上面这一段话。

这段话听起来很有意思,也的确能给人很多启发。所以我在这里分享跟大家,也说说我的思考。

Andrej Karpathy,前 OpenAI 研究总监,Eureka Labs 创始人

我们当下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其核心是标准化和效率,旨在快速培养适应特定岗位的劳动力。统一的教材、标准化的考试、按年龄划分的年级,这些设计都是为了实现知识的批量传授。

AI 来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教育。未来的学校可能不再是一个单向灌输知识的场所,而更像一个充满各种专业“健身器械”和“教练”的探索工坊。学生在这里的核心任务,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探索兴趣、发现问题、并在AI工具的辅助下实践解决方案。老师角色将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引导探索的“健身教练”或“项目导师”。

这个画面听起来充满希望,但一个现实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今多少人办了健身卡,却最终让它躺在角落积灰?这种“积极规划”与“消极执行”之间的巨大落差,恰恰点出了AI时代教育变革所面临的最深层、也最真实的挑战:我们如何确保未来的“教育健身房”不会重蹈覆辙,如何让学习从一种时常被视为“反人性”的坚持,转变为一种内在的、可持续的渴望?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办卡不去”背后的动机逻辑。人们办卡时,往往受外在动机驱动——对健康形象的向往、对社交压力的回应,或是一个新年决心的冲动。这种动机脆弱而短暂,一旦遭遇辛苦、枯燥或短期未见成效,便极易消散。

相反,那些能长期坚持的人,通常找到了内在动机——他们享受运动本身带来的多巴胺愉悦、压力释放的畅快,或是在突破自我中获得的成就感。运动不再是任务,而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和快乐的源泉。

在健身房里找到内驱力的人多吗

映射到教育上来,我们当下的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仍在大量制造“办卡者”。学生们被“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这类外在目标驱动,学习成为达成未来某个目标的工具和筹码。一旦这个外部目标消失(如进入大学后失去方向)或显得遥不可及,学习的动力便迅速枯竭,“躺平”或“摸鱼”就成为自然选择。

因此,AI时代教育变革的核心,是推动一场深刻的“动机转向”——从依赖外在压力和功利目标,转向培育内在的探索欲和创造力。当AGI有望承担大量知识性、重复性的“脑力重活”时,教育必须回答:还有什么值得人类去学?以及,我们为何而学?

答案或许在于回归学习的本源:好奇心的满足、思维碰撞的乐趣和创造带来的成就感。这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宝贵特质,只是常常在标准化的教学和应试中被磨平。AI的强大之处在于,它可能成为帮助我们回归本源的、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工具。

首先,AI能实现极致的个性化,将“一刀切”的健身计划变为“量身定制”的探索之旅。一个对恐龙着迷的孩子,传统课堂或许只能给他一本教科书。而AI则可以成为他的专属导师,引导他通过数学计算恐龙的体重,通过生物学研究其习性,通过地质学探索化石的发现地,甚至通过文学创作关于恐龙的故事。

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解开一个又一个与自己兴趣紧密相关的谜题。这种基于热爱的学习,其动力远非外在分数可比。

其次,AI能将学习从知识的记忆,转变为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制挑战。当学习目标不再是答对考卷,而是“为我们的社区设计一个低碳方案”或“制作一部关于家乡历史的微型纪录片”时,知识就成为了达成创造欲的工具。

AI在此过程中扮演研究员、助理和协作伙伴的角色。学生们为完成一个有意义的项目而主动调用知识、学习技能,其过程更像是一场有趣的探险或游戏,成就感来源于最终的创造物本身,这便形成了强大的内在激励。

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会是未来的主要学习方式吗?

这也对教育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重塑评价体系,从主要看重标准化的考试结果,转向更多元地评估学生在项目中的探索过程、思维品质、迭代能力和创造性成果。

AI可以辅助这个过程,提供更细致、更注重成长的形成性反馈,让学生像在游戏中获得经验值一样,清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持续获得正向激励。

我们必须承认,即使环境变得无比理想,个体的差异仍将存在。就像有人天生享受长跑的孤独,有人则偏爱篮球的协作,未来的“教育健身房”也需要提供足够丰富的“运动项目”——从深邃的哲学思辨到动手的机械制造,从独立的艺术创作到复杂的团队协作——以满足不同天性的人找到能点燃自己的那份热情。

这样的目标不是让所有人都成为同一种“学习爱好者”,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发现适合自己、能带来愉悦和成长的学习方式。

归根结底,卡帕西的比喻描绘了一个美好的远景,但是,AI不会自动创造一个教育乌托邦。它将教育的核心矛盾,从“知识的稀缺与传递”,转向了“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这一更本质的层面。

这场变革的成功,不取决于AI技术本身有多高超,而取决于我们能否利用它,巧妙地设计出更符合人性、更能激发内在光芒的学习体验。

你觉得,在AI的辅助下,我们有可能设计出这样一种能有效激发内在动机、让人主动“坚持”的学习系统吗?在你看来,最大的障碍可能会是什么?欢迎分享您的真知灼见。

来源:王煜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