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距量子力学的诞生恰好过去100年。在这100年间,量子力学已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也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本系列文章从身边的常见事物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量子力学的原理,以纪念这一伟大成果,并为更多好奇的人打开了解它的一扇窗。
编者按:
2025年,距量子力学的诞生恰好过去100年。在这100年间,量子力学已成为现代科学的基石,也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本系列文章从身边的常见事物出发,深入浅出地介绍量子力学的原理,以纪念这一伟大成果,并为更多好奇的人打开了解它的一扇窗。
“你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你汗流浃背地赶到约定的地点,迎面而来的却是对方的质问。你拿出手机,看一眼屏幕上显示的时间,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倒是很自信——相比于过去用机械手表计时的时代,现在的手机联网自动校准时间,根本没有什么误差。不过,这当然也意味着,“手表慢了”再也不能成为你约会迟到的借口。
还好,对方放过了你的迟到,并接着下一个议题:“去今晚我们约定的餐厅,应该怎么走?”
你依旧自信地打开手机的地图软件,搜索餐厅的名字,软件立刻给你推荐出最合适的路线,可以把你们精确地送到餐厅门口。
于是,你们快乐地出发了。虽然你可能没有注意到,以上这两件事情的实现,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专业“计时员”的默默付出——这就是原子钟。这一对量子力学理论精妙的利用,直接用原子来作为计时工具,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时间的守护者
说起一秒钟,你肯定觉得,这是上小学之前就学过的常识。可是真正的“一秒钟”到底是什么?或许你还真答不上来:“一秒”指的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之间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的周期的9,192,631,770倍的时间。
读起来确实有点令人头大。为什么要用这样复杂的方式定义时间呢? 让我们先从“跃迁”说起。
根据量子力学,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能量只能在某些分立的能级, 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跳跃”到另一个能级时,这种行为就叫做“跃迁”。当电子跃迁时,它以光的形式辐射或吸收固定的能量。(相关信息可以参考往期文章:《电子集体“跳水”,如何点亮世界?》)
电子跃迁示意图
图片来源: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它所辐射或吸收的光的频率,与这两个能级之间相差的能量有关。频率代表着电磁波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而这对于特定的原子来说,都是固定的。因此,在原子里面,藏着自然界中最精准的“节拍”。
铯原子又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最左边的一列,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所以,它的模型计算起来更加方便。而且,铯在自然界中只有一种稳定存在的同位素:铯-133。由于同位素的不同会影响原子核,进而造成频率的微小偏差,而铯-133的单一性避免了这一问题。
铯-133的原子结构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于是,铯成为了我们现代单位制中的“时间守护者”: 在它所选定的这两个能级之间跃迁所发出的电磁波,总共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就是一秒钟。
最精确的“调音器”
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数出这9,192,631,770次振动,让原子变成真正的时间测量工具的呢?
这其中的原理,有点像给乐器调音:首先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发出标准音高的调音器,接着,我们不断弹奏自己的乐器,并调节它的音高,直到调音器显示它与自己发出的声音相同。
在原子钟里,这个精确的调音器就是一些铯原子。而我们手中的乐器,就是射向铯原子的电磁波。当这束入射的电磁波频率过高或过低时,“调音器”铯原子将不能吸收能量,只有当它的频率刚好等于铯原子所需的频率,铯原子就会吸收能量,发生跃迁,就像调音器在提示我们“音调准了”。
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束已知精确频率的电磁波。而原子钟内部还有一个复杂的电子计数器,可以接收这个极其精确的振动信号,并数出总共振动的次数。当计数达到9,192,631,770次时,所经过的时间,就是标准的“一秒钟”。
原子钟的工作原理简述图
图片来源:科学网
这只是原子钟的简单原理,而在更细节的实现上,还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其中,在国际上用于统一标定时间的,是一种叫做喷泉钟的原子钟。
世界各地的铯喷泉钟
图片来源:国家授时中心
喷泉钟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但是运行得也更为精准。所以,世界上正在运行的其他原子钟,都要定期与喷泉钟校对,来保持准确。当今最好的喷泉钟,每一亿年的误差不到一秒——如果我们从恐龙时代就开始运行这台时钟,直到现在,它也只积累了一秒的误差!
无处不在的“时间管家”
我们需要越来越精确的时间测量,并非仅仅出于科学上的追求。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场合对时间测量精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比如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卫星导航,这应该是关于原子钟最著名的一个应用。
导航卫星工作时,不断向地球广播信号。这些信号中包含了卫星的精确位置和发出信号时的精确时间。地球上的接收器会接收到来自多颗卫星的信号,并测量这些信号到达接收器所需的时间,再换算成与这些卫星之间的距离。只要同时知道4颗卫星与你之间的位置关系,就可以计算出你在地球上所在的位置。
卫星定位原理
图片来源:motogokil
由于你与卫星之间的通信使用的是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而光速是非常快的(大约是30万公里/秒),如果时间测量的误差只有十亿分之一秒,也会带来将近30厘米的误差。因此,要达到准确的定位效果,卫星上必须搭载有原子钟用于计时。
除此之外,我们所使用的互联网、移动网络中的数据传输,也要求网络中的所有设备进行精确的时间同步,来确保数据流的顺序性和传输的可靠性。否则,用户的网络连接将变得不稳定,出现卡顿、传输错误等各种问题。
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也离不开高精度时间的支撑。电网中所有的关键设备都必须以极其精确同步的频率工作,即使是微小的时间或频率偏差,都可能对整个电网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轻则导致局部停电,重则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大规模的电力中断。
在金融交易领域,高精度时间也是不可或缺。尤其是在高频交易这种以毫秒甚至微秒级别完成交易指令的场景中,所有交易指令的时间戳都必须达到极致的精确和统一,这不仅是确保交易公平性的基石,也是实现可审计性和有效防止市场操纵的关键。
高度依靠原子钟计时的应用领域
图片来源:北京大学
不止是铯原子
刚才,我们已经介绍了铯原子钟的工作原理,而除了这个“基本款”原子钟,科学家们还设计了各式各样其他形式的原子钟,用于不同的用途。
比如,为了使用的方便,有时我们并不需要时钟精确到它的极限,但是希望它能够非常小。为此,科学家可以将原子钟缩得很小:其中最好的设计是使用铷原子,它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就在铯的正上方,因此与铯具有相似的性质。
用铷制作的钟,虽然在准确性上稍逊一筹,但体积更小,成本更低,所以具有很大的商业前景。2019年,NIST研制出了一款芯片级铷原子钟,它的核心只有一粒咖啡豆那么大。
芯片级原子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为了追求更高的计时精度,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其他的时钟:比如用铝、锶等原子制造的光学钟,它们吸收的电磁波,具有比铯原子钟更高的频率,因此能够带来更小的误差。未来,人们还可能用原子核的能级跃迁来计时,一旦这个设想实现,核钟将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稳定的时钟。
更高精度的时间测量工具,将成为实验探索暗物质、引力等宇宙更基本秘密的一大基础。未来的原子钟,不仅能够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够继续推动物理学的发展。原来,看似简单的“一秒钟”,其实可真的不简单呢!
参考文献
1、https://www.nist.gov/atomic-clocks
2、https://www.nist.gov/si-redefinition/second-introduction
3、https://www.nim.ac.cn/node/262
4、翟造成、张为群、蔡勇、杨佩红. 原子钟基本原理与时频测量技术[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5、https://www.cas.cn/cm/202501/t20250102_5044028.shtml
6、贺凌翔. 原子钟在精密测量领域的新应用[J]. 物理, 2023, 52(7): 476-481. DOI: 10.7693/wl20230705
7、https://www.nist.gov/news-events/news/2019/05/nist-team-demonstrates-heart-next-generation-chip-scale-atomic-clock
作者:张一凡
策划:刘颖 张超 李培元 杨柳
审核:梁文杰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