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往年这时候,快递堆得能到天花板,快递员凌晨3点就开始分拣,吃饭都得扒两口赶紧干活;今年倒好,货架都填不满,最晚的快递员晚上8点就下班了。”西安从事快递驿站经营8年的张先生,看着店里稀稀拉拉的包裹,语气里满是无奈。
“往年这时候,快递堆得能到天花板,快递员凌晨3点就开始分拣,吃饭都得扒两口赶紧干活;今年倒好,货架都填不满,最晚的快递员晚上8点就下班了。”西安从事快递驿站经营8年的张先生,看着店里稀稀拉拉的包裹,语气里满是无奈。
2025年双十一落下帷幕,没有刷屏的成交额战报,没有“包裹山”的新闻,甚至连办公室里“晒订单”的寒暄都少了大半。看似冷清的表象下,并非消费市场衰退,而是快递站老板们最有体感的行业深层变革——4个无奈原因,道出了这场“全民狂欢”降温的真相。
一、促销常态化:“天天双十一”,节点稀缺感彻底消失
“以前双十一的核心是‘一年就一次的低价’,现在打开手机,天天都是折扣,谁还会专门等这一天囤货?”张先生翻着驿站的收件数据,今年双十一期间日均快件量仅增长20%,还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
这背后是促销逻辑的彻底转变。往年双十一靠“稀缺性”制造狂欢,而如今,618、双十二、年货节早已瓜分了消费需求,再叠加品牌月度上新、直播间专属价、平台百亿补贴,形成了“日日有优惠、月月有大促”的常态。更关键的是,今年各大平台把双十一促销周期拉长到一个月以上,京东10月9日就启动预售,天猫、抖音紧随其后,长达30多天的优惠期,把原本集中的消费热情稀释得一干二净。
“以前消费者为了省几十块,熬夜蹲零点抢单;现在不用等,今天想买今天就能享低价,囤货的必要性完全没了。”张先生举例,往年双十一期间,洗衣液、纸巾这类日用品的包裹能占比40%,今年直接降到15%,“大家都是按需购买,没人再一次性买能用两年的东西了”。
二、消费变理性:套路失灵+信心回归,冲动下单成过去式
“最明显的变化是,年轻人的包裹少了,而且都是小包裹,很少有大箱囤货的。”张先生观察到,今年双十一期间,驿站收到的包裹中,单价50元以下的刚需品占比超80%,奢侈品、高端家电等非刚需品类包裹同比下降了近30%。
这背后是消费者的双重觉醒。一方面,经过多年市场教育,“先涨价后降价”“复杂满减套路”早已被看穿,中信智库报告显示,今年有63%的消费者认为双十一“优惠力度不如预期”,越来越多人不愿为了凑满减做“数学题”。今年各大平台虽简化了满减规则,统一为“满300减50”,但监管对虚假优惠的打击,让“全网最低价”的噱头越来越难奏效,消费者更看重“日常价是否真划算”,而非双十一专属的“套路优惠”。
另一方面,经济环境的变化让消费更趋务实。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就业不确定性增加,让年轻人更倾向于“把钱花在刀刃上”,非必要消费被大幅压缩。麦肯锡报告指出,Z世代正流行“抠门式挥霍”——为省5元运费货比三家,却愿意为兴趣买单,但这种理性权衡下,双十一的冲动消费场景已不复存在。“以前大学生动辄囤十几件衣服,今年最多买两三件刚需款,剩下的钱更愿意存起来。”张先生说。
三、渠道分流:即时零售+多平台分散,流量不再集中
“往年双十一,我们只对接天猫、京东的包裹,今年抖音、美团的包裹占比都快一半了,而且都是小单、急单。”张先生的驿站今年新增了美团闪购、淘宝闪购的收件业务,这些即时零售平台的崛起,正在重构消费场景。
今年双十一期间,淘宝闪购有近2万个餐饮品牌成交额增长超100%,美团闪购“95后”“00后”人均消费增长30%,“不蹲快递、不等预售、随时买随时到”成为新趋势 。消费者想买水果、零食、日用品,打开即时零售APP,30分钟就能送达,完全不需要提前囤货。这种“分钟级履约”的模式,直接冲击了双十一“集中下单、等待收货”的传统逻辑,让年度大促的存在价值被持续质疑。
同时,直播电商的分流也不可忽视。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头部主播常年以“全网最低价”为噱头,让消费者形成“无需等双十一”的认知。今年双十一期间,快手男士面部精华销售额暴涨70倍,滑雪装备增长288倍,这些细分赛道的爆发,说明消费需求正从传统电商平台流向更具场景化的直播渠道,流量分散后,自然难形成全民狂欢的氛围。
四、平台转低调:战报“去GMV化”,狂欢氛围主动降温
“往年双十一当天,手机里全是‘成交额破千亿’的战报推送,今年一条都没有,感觉像没过双十一一样。”张先生的感受,源于平台传播逻辑的转变。
今年各大电商平台集体淡化了GMV(成交总额)数据,天猫强调“淘宝闪购新增用户超1亿”,京东聚焦“下单用户数增长40%”,抖音突出“细分赛道爆发”,没有了以往实时刷屏的成交额战报,也减少了密集的广告轰炸,大众感知到的“冷清”,其实是平台主动降温的结果 。
这种转变的背后,是电商行业从“流量收割”到“价值深耕”的转型。过去靠GMV制造狂欢、吸引商家和资本,如今平台更看重用户增长、复购率和服务质量。京东的JoyAI大模型、天猫的AIGC智能客服,都在把精力放在提升运营效率上,而非制造营销噱头 。对消费者而言,没有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战报,双十一的“仪式感”大幅减弱,自然觉得“冷清”。
“其实今年全网销售额还涨了14.2%,但大家就是感觉不热闹。”张先生坦言,冷清的不是消费市场,而是双十一的狂欢模式。快递站的“不忙”,本质上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精细运营”的必然结果——消费者不再被套路裹挟,商家不再靠低价冲量,平台不再靠GMV造势,双十一正在从“全民狂欢节”回归为“一场普通的促销活动”。
这场冷清,或许是无奈的,但更是健康的。它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告别浮躁的价格战,迈向更理性、更注重品质和体验的新阶段。而对快递站老板们来说,适应这种“不忙但稳”的新常态,或许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
来源:嘟嘟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