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这些话遭到了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事薛剑的反击,薛剑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警告,但是却引来了日本媒体和政客的围攻,日本自民党更是发声,要求中国解决问题,否则将要对薛剑采取措施。
[熊猫]高市早苗真的是狼子野心!竟然在面对记者的采访中,妄议台海问题,还直接扬言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她的这些话遭到了中国驻大阪总领馆事薛剑的反击,薛剑直接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警告,但是却引来了日本媒体和政客的围攻,日本自民党更是发声,要求中国解决问题,否则将要对薛剑采取措施。
高市早苗为什么这么说?薛剑又说了什么?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这件事情开始是因为内阁成员高市早苗在国会的一次质询,她抛出了一个极具试探性的说法,将所谓“大陆攻台”与“日本存亡危机事态”画上等号,这番言论字里行间都在暗示日本可能动用“集体自卫权”。
其实这种话术相当有讲究,高市事后也为自己辩解,称这只是一个“假设性回答”,但这种模糊的政治试探就是在不承担直接责任的情况下,测试对方的底线,然而高市随即又坚称言论符合政府一贯见解,拒绝撤回,这前后态度的反差就变成了一次实质性的挑衅。
而中方的反应速度也快得惊人,就在自民党内部酝酿对策的几个小时前,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已经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发出了警告,他直截了当地要求日方,不要在台湾问题上“越界”,这记快速的反击抢在对方的正式程序启动之前,就为事件定下了性质。
很快日本自民党内部的外交小组和外交调查会采取了行动,但是他们没有停留在口头谴责,而是提出了一份决议,要求政府对薛剑采取“坚决应对措施”,甚至抛出了一个极具分量的外交术语,若问题得不到解决,可将薛剑列为日本“不受欢迎人物”。
这一下性质就变了,通过援引《维也纳公约》第九条允许驻在国限定外交官离境的条款,自民党将一场口水仗,成功升级成了一个有着明确法律后果的准外交行动。
然而就在党内鹰派高调推进程序的时候,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却出面表态,称日本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并未改变,这与高市早苗后来承诺“未来将避免此类具体表述”的说辞遥相呼应,这也为中日紧张的局势保留了微妙的回旋空间。
但是这场言辞上的交锋并没有局限在外交官和议员之间,而是迅速蔓延到了网络舆论的战场在网络上,数据和镜头成了比言语本身更具杀伤力的武器。
日本媒体《产经新闻》的处理方式就是个典型例子,它没有全文照登薛剑的警告,而是将薛剑的言论“掐头去尾”,将句子剪断,然后用加粗的标题凸显薛剑的“攻击性”,意图抹黑中国的外交官形象。
这样一来,日本网友们的评论都大量涌来,似乎整个日本社会都在同仇敌忾,即便没有新的事实发生,停在日本外务省楼下的三辆电视台转播车,依旧用它们冰冷的镜头和循环播放的“等待进一步信息”字幕,无声地营造出一种对峙悬而未决的紧张感。
甚至有人统计,近3年间,“台湾有事”这个词组在国会被提及了27次,而中方为此公开回应了31次,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27次提及中,高市早苗一个人就占了7次。
这说明高市的这种行为是经常性的,她不是“偶然失言”,而是一种系统性、高频率的政治试探,这也彻底改变了这件事的性质。
而面对日本的这种舆论攻势,中方也迅速反击,在北京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林剑用“一句定性加上三连问”的结构,发出了强有力的质询。
他首先将台湾问题定性为中国内政,随后连续追问日方究竟想干什么、向外界传递什么信号、又要把中日关系引向何方,这三个提问简洁、有力,不仅如此,就在外交部记者会的次日,中国驻日使馆发布了一篇文章,直接点名高市早苗。
这篇文章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战场从当下的口舌之争,引向了历史方面,文章极为精准地抓住了高市口中的“国家存亡危机”这个词,并将其与日本军国主义曾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所用的借口直接挂钩。
文章明确指出当年成立伪满洲国,用的就是同样的逻辑,这就是在说高市早苗的言论中,仍然流淌着军国主义的历史基因,与此同时在日本的网络舆论场上,一些被遗忘的法律条款也开始浮现。
《联合国宪章》中关于二战战败国的条款,也就是所谓的“敌国条款”,被重新提起,虽然这些条款在现实中几乎从来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日本历史地位的一种无声提醒,这本来就是对日本一种威慑。
而中方的论述巧妙地将历史上的“侵略借口”与高市言论中暗示的现代“集体自卫权”概念进行了融合,这等于是在说,这并非简单的言辞重复,而是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又想要抬头了,这番论证也让中方的指控分量变得格外沉重。
国内的网友们看到薛剑外交官的言论,都非常的激动,都纷纷表示,薛剑外交官的话就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敢于对外来侵略者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也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在国家利益面前,绝不后退!
最后这件事情以一种微妙的方式暂时平息,高市早苗最终的立场是,言论不撤回,但未来会避免,但是日本如果继续这样挑衅中国,早晚有一天,日本会自食恶果!
信息来源:
来源:陌上史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