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与固态疯狂涨价,电子产品和触摸一体机涨价中….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16:38 1

摘要:有专业人士说,电子产品和内存有关系的,2025年尽快采购,明年绝对涨价更多,历史上一台涨价几百元的几次了,内存,主板,触摸芯片涨价一片,电子产品,2025年前采购,且行且珍惜,明年多几百不成问题的。

最近几个月,AI全球投资从服务器扩展到内存紧张,从6月开始工控机,安卓触摸一体机和win触摸一体机等等,逐步涨价,到11月迎来高潮,单机上涨120%。

有专业人士说,电子产品和内存有关系的,2025年尽快采购,明年绝对涨价更多,历史上一台涨价几百元的几次了,内存,主板,触摸芯片涨价一片,电子产品,2025年前采购,且行且珍惜,明年多几百不成问题的。

老板要低价,但是你没有问你采购员,你们厂采购的电子产品和内存有关的有没有涨价!

在电子产品的 BOM(物料清单)中,存储器——包括运行内存(DRAM)和持久存储(NAND/SSD/eMMC/ UFS)——通常并非外观最抢眼,但它对成本、定价与用户感知的影响极其直接。不同类别设备受影响的路径和幅度不同,下面分条说明并给出数字举例。

手机(消费端):最高敏感、可见度强
智能手机的规格表里“12GB 内存 / 256GB 存储”直接成为营销点。NAND 和 DRAM 的成本占单机 BOM 的比例虽逐年波动,但内存价格暴涨会被厂商直接体现在终端售价上。以近期市场为例,DRAM 与 NAND 受 AI/服务器需求拉动,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智能手机制造商已明确表示内存价格推高了新机定价(如小米公开表述)。这意味着当 DRAM 合约价或 NAND 采购价上升 10%—50%,手机厂商往往在新机定价或高配版本溢价上直接反映出来。

量化估算:若 NAND 平均批发价约 $0.06–$0.08/GB(主流 NVMe/SATA 近年公开零售均价区间),将手机从 128GB 升到 256GB(多出 128GB)对应的原料增量约 $7.7–$10.2;再加上更高规格 UFS 芯片、封装及测试、良率差异,最终 OEM 成本差异可能落在 $10–$30 区间(厂商议价、采购量与片型决定具体数值)。所以手机高配版本几十美元的溢价中,存储成本常占可观份额。

个人电脑(笔记本/台式机):规格差异可被消费者直接感知
内存对 PC 的性能与卖点影响更明显:例如一套 16GB DDR5 SO-DIMM 的市场成交价在数十美元到上百美元不等(取决于 DDR4/DDR5、频率与容量),DRAM 价格波动会使 OEM 整机成本波动数十美元,从而影响零售价或毛利率。若 DRAM(8GB)模组价位在 $20–$40,增加一根 8GB 到 16GB,整机成本直接增加该幅度;SSD 以 $0.06/GB 估算,增加 512GB 则约需 $30 左右。总体上,内存与 SSD 升级直接推动零售价格阶梯。

触摸一体机(商显/自助终端):B端采购更看 TCO 与可靠性
触摸一体机面向商用/工厂场景,客户更关心长期可靠性与可维护性,而非最低价格。因此厂商常在 BOM 中选用工业级存储(工业 NAND / 工业 SSD)和更高寿命的 DRAM 方案。工业级 SSD 的单价通常明显高于消费级:例如一块 1TB 消费级 SSD 可能市价约 $80,而工业级同容量可能 $180 或更高(取决于宽温、抗振、寿命等认证),单价差 2× 以上并不罕见。因此在触摸一体机或自助终端上,存储会把整机价上抬,目前有些内存涨价120%。

工业工控机:可靠性优先,存储是“保险费”
工业控制器(IPC)、边缘计算箱、PLC 相关的触发器环境恶劣(高温、震动、长时间写入),因此不仅要用工业级 SSD,还要考虑写入耐久(TBW / P/E cycles)、链路加固与电源容错。工业级 NAND 的单GB成本高于消费级,且由于小批量订单与更严格的测试,单台成本增加率明显。举例:相同容量下工业 SSD 价格常为消费级的 1.5–3 倍;若整机对可靠性要求高,存储成本在 BOM 中所占百分比会显著上升,从而直接提升投标报价或出厂价。 目前win主板,主板厂都拒绝出货,每天1个价格,天天涨价,1个涨价几百。有些主板厂囤货待涨或者拒绝报价。

为什么不同产品存储成本影响不一样?(关键因素)

规格与性能需求(手机更强调密度和功耗、PC 强调带宽/频率、工业强调寿命)。

采购规模和议价能力(大厂手机/PC 可拿到更低主控/闪存单价)。

可靠性要求与认证成本(工业设备需额外测试与筛选,抬高单位成本)。

市场定价策略(消费品把存储作为差异化配置售卖;B端更注重 TCO)。DIY SSD+1


结论与建议(给厂商/采购/产品经理)

对手机/PC:把握“容量敏感区间”(如 128→256GB),以每GB成本估算溢价并结合市场可接受价格来设定版本差价;当 DRAM/NAND 价格上涨时优先在高毛利型号上吸收或通过限量首发策略转嫁。DIY SSD+1

对触摸一体机/工控机:优先评估 TCO,不要只看初始采购价;工业级存储虽贵,

持续关注市场指数(DRAMeXchange、TrendForce 等),因为 DRAM/NAND 的季度波动会快速影响 BOM 成本与定价策略。

无论如何企业节省成本,全球主要内存厂家涨价20-30-50%已经是事实,所以不用幻想通过技术或者时间等待降价。

来源:深圳科创致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