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特斯拉股东大会的投票结果掀起轩然大波——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以75%的支持率获得通过,这场被外界视为“控制权保卫战”的博弈,最终以马斯克的胜利暂告段落。
2025年10月,特斯拉股东大会的投票结果掀起轩然大波——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以75%的支持率获得通过,这场被外界视为“控制权保卫战”的博弈,最终以马斯克的胜利暂告段落。
但与此同时,全球市值榜首英伟达的掌门人黄仁勋,却以仅3%的持股比例和“佛系”姿态成为鲜明对照,两位科技巨头领袖的选择,背后暗藏怎样的逻辑?
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并非单纯追求财富,而是围绕控制权展开的攻防战。方案要求特斯拉市值在十年内阶梯式增长至8.5万亿美元,并实现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关键目标,最终将马斯克的持股比例提升至25%,这一数字被他视为防止“被罢免”的安全线,尤其在机器人等新业务投入期,控制权直接关联战略落地的自主性。
与2018年那份被视为“天方夜谭”的550亿美元薪酬方案不同,此次投票前马斯克不惜以“离开特斯拉”施压,甚至通过专属拉票网站和数字广告动员散户,反对派如第七大机构股东直言方案“过度激进”,但散户和部分机构仍选择押注马斯克的愿景——毕竟,特斯拉若失去马斯克,短期股价震荡或难以避免。
当马斯克为控制权奔走时,黄仁勋正以另一种方式巩固英伟达的壁垒,据2025年10月最新披露,黄仁勋在英伟达的持股比例仅3%,远低于马斯克(特斯拉13%)或扎克伯格(Meta13%)。
但低持股并非被动稀释,而是主动选择:英伟达长期以股权激励员工,截至2025年7月,未兑现的股票期权激励高达140亿美元,黄仁勋曾在播客中直言:“我手下诞生的亿万富翁比任何CEO都多。”
这种“散财”策略与英伟达的发展阶段紧密相关,作为AI芯片领域的绝对领导者,英伟达无需像特斯拉一样应对业务转型阵痛,而是持续扩大生态合作——例如近期与甲骨文、OpenAI达成的算力协议,黄仁勋更关注外部风险(如芯片出口限制)和行业生态共建,而非内部权斗。
马斯克的焦虑源于过往教训:从PayPal到OpenAI的控制权丢失,让他对“话语权”高度敏感,而黄仁勋自1993年创立英伟达至今,始终牢牢掌握战略方向,即便持股比例从上市初的12.8%降至3%,其影响力仍通过技术领导力和团队凝聚力得以维持。
此外,二人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也大相径庭,马斯克以激进目标驱动创新,特斯拉舞台上的擎天柱机器人既是技术展示,也是对内宣誓;黄仁勋则更注重“低调务实”,近期在《金融时报》峰会中强调中国AI发展潜力,意在提醒监管政策需回归市场逻辑。
马斯克与黄仁勋的选择,折射出两种企业治理哲学:一方追求绝对控制权以护航颠覆性创新,另一方借团队激励凝聚长期竞争力。
在科技行业激烈变革的当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但核心始终如一——领袖的视野与团队的合力,共同决定企业能走多远。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