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款遭“盘问”:反诈是保护网,不该是束缚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05:19 1

摘要:我的钱、我的号,究竟谁来做主?据央视新闻报道,前不久,律师周筱赟在银行取款4万元遭“盘问”报警。在银行出于反诈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折腾后,他选择放弃取款。

我的钱、我的号,究竟谁来做主?据央视新闻报道,前不久,律师周筱赟在银行取款4万元遭“盘问”报警。在银行出于反诈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折腾后,他选择放弃取款。

去银行取款,被银行以反诈之名“盘问”“卡住”,不是个例。早在之前,网友们就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过自身经历。明明反诈是张保护的网,却成了束缚的绳,这是不是倒反天罡了?

摸着良心说,现在诈骗电话和短信满天飞,警察和银行严加防范,出发点绝对是好的,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钱袋子。谁不讨厌那些天杀的骗子?谁都讨厌!但问题是,现在的情况有点变味了。本来是保护我们,结果反倒成了给大家正常生活添堵的。为了“不放过一个坏人”,结果“误伤了一大片好人”。

这怪谁?难道怪银行柜员?那他们其实也挺冤的。银行柜员就是普通打工人,上面下了命令、规定了流程,他们敢不照做吗?要是因为没多问一句,真让骗子把钱骗走了,这责任可担待不起。所以,他们只能把每个来办业务的人都“假设”成潜在的风险对象。报道里的律师懂法,还能争辩几句,可更多普通老百姓呢?多半是银行说什么就是什么,心里憋屈,但为了把事情办成,也只能忍气吞声地把家底儿交代一遍。一通下来,最无辜的老百姓和基层员工,反倒成了最难受的。

问题的症结,在于责任体系的扭曲与精确治理的缺失。说白了,“层层加码”就是“上面”怕出事,干脆来个“一刀切”。这么切,万万要不得!

第一,反诈这事,得来点“精准打击”,别老搞“全面轰炸”。 这就像抓小偷,你不能觉得街上有贼,就把每个人都搜一遍身吧?现在技术这么发达,完全可以通过更完善的数据分析、更智能的风险评估,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干预,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用户的干扰。

第二,得给老百姓留个说理的地。 权利不能随便被拿走,就算是为了财产安全也不行。万一被误伤了,比如手机被误停了,必须有一个清清楚楚、方便快捷的渠道,能马上申诉、马上恢复。别事到临头,银行说归警局管,警局说没这么安排,踢皮球要不得!

第三,别把基层员工逼得太狠。应该鼓励依法依规的灵活处理,而非惩罚性的全面防御。比如目前官方统一规定的是“个人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需了解并登记资金来源或用途”,别加压到基层就变味,取个上万块就要求“盘问”。退一步说,真有人被骗了,也不能把责任全压到员工头上,得按实情处理。

一句话,反诈是为了让大家更安全、更安心,而不是更闹心、更憋屈。反诈这事,权力和责任得各归其位!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