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4年,32岁的陈克明因手指重伤不得不放弃做了十余年的木匠营生,经历了很多次创业失败,转而闯入挂面行业。借着改革开放春风,他把小作坊逐步做成了工厂。1997年,公司完成工商登记,迈向规模化生产;2012年,克明面业在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成为A股“面业第一股
“我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经历失败,年轻时经历了很多困难,所以后面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觉得能应付。”
1984年,32岁的陈克明因手指重伤不得不放弃做了十余年的木匠营生,经历了很多次创业失败,转而闯入挂面行业。借着改革开放春风,他把小作坊逐步做成了工厂。1997年,公司完成工商登记,迈向规模化生产;2012年,克明面业在深圳股票交易所上市,成为A股“面业第一股”。如今,陈克明食品年营收近50亿元,陈克明也成为名副其实的“挂面大王”。
为深入挖掘以陈克明为代表的中国食品企业家的奋斗故事,瞭望智库《品味中华·对话新时代企业家》栏目组走进陈克明食品,与陈克明本人展开深度对话,解读他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初心。
文|瞭望智库 里雨曦 实习生 闫旭、王妍恩、王子豪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ID:lwzk2013)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和许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崛起的中国企业家一样,陈克明的童年并不富裕。
陈克明出生于1952年,那时,全国许多地方还在解决“吃饭难”的问题,粮食供应紧张、城乡差距大是普遍现实。陈克明回忆道:“我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饿肚子饿得够呛,后面总比前面好,时时刻刻都感觉到幸福。”操着湖南人特有的“普通话”,陈克明讲述起他经历的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正因为真的过过苦日子,在他眼里,“后来的困难都只是些毛毛雨。”
创业初期的陈克明。
陈克明有他的“失败哲学”,他坦言自己并不是什么“成功人士”。17岁那年,陈克明在老家湖南南县成了一名木工,靠着勤劳肯干和扎实手艺一天能赚到两块钱工钱,在当时的农村已经是不错的收入。然而命运却在31岁那年给了他沉重一击——一次刨木头时意外受伤,他的两根手指头被削去,从此再也无法继续木工这门手艺。
当时,家里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为了养家糊口,陈克明做了很多次创业的尝试。“种过豆芽菜,卖过鱼,收过破烂,做过建材生意,还做过小百货生意。”这些尝试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做豆芽菜时,因为技术不成熟,几次发霉全军覆没;当鱼贩子时,又因为市场管理混乱、竞争激烈,连续几天都赔了钱。良心告诉他自己做不了缺斤少两的买卖,于是果断收手。
三十而立,陈克明看着同村的同龄人,有的进了供销社,有的去了工厂,心里既焦急又羡慕。命运似乎总在和他开玩笑,但他从未因此自暴自弃。“不如人我会努力,我一直坚持一个信心,总有一天会赶上或超过他的。”
兜兜转转一年后,陈克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挂面。那时的湖南南县,市面上销售的面条几乎都来自外地,本地产品口感欠佳,少有人问津。陈克明敏锐地察觉到商机,他回想起当时的心态说道:“我就想把面条做好,让南县人都吃南县面条,让外地人也喜欢吃南县面条,就奔着这么一个决心去做这件事。”
刚开始做挂面时,尽管陈克明用心钻研,却始终摸不着门道。顾客反映,他家面条质量时好时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特地去请教高校里做食品工程的教授,对方建议他购买价值50万元的专业设备,但对做一斤面条只赚5分钱的陈克明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可问题摆在眼前,“怎么挑粉”成了陈克明日思夜想的心病。一天,他到粮站买面粉时,无意间翻到仓库保管员桌上的一本专业书。书里介绍了一种简便的人工检测法,只需花几毛钱就能判断面粉筋度。就这样,在机缘巧合和勤学钻研下,陈克明终于入了门。
然而,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1987年,做面条的第三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把陈克明的全部家当卷走了,连屋顶都掀飞了,砸坏了邻居的房子。“那时候真是一筹莫展。”陈克明回忆。幸运的是,有位邻居伸出援手,借给了他一万元,那时一个县里都难见几个万元户,陈克明对邻居的慷慨解囊感激不尽。
尽管遇到了重重险阻,陈克明从未想过放弃,他说,“别人劝我别干了,我坚定信心一定要干。”
陈克明保持这种乐观的心态在于他一直保持着对时代大局的观察与肯定。“我从小时候就看《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看到他们是多么艰苦,饿肚子还战斗,生命朝夕不保。”他提到自己小时候常听母亲这样说:“现在好了,虽然没有饭吃,但是不担心丢命了。”在陈克明看来,自己这一代,“总归是越来越好,一代比一代强”。
他认为自己这代人是最幸福的,虽然吃了很多苦,但是苦尽甘来,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中国几千年都是刀耕火种,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一下子都改变了。”陈克明希望年轻一代也能够更多看到生活好的一面,不要轻易被迷茫打倒。
与许多雄心勃勃的同时代企业家不同,陈克明创业之初并未设立“宏大目标”。他回忆道:“那时候就想到能够养家糊口一辈子,不饿肚子就知足了。”
从“克明面业”到“陈克明食品”,这家企业也从最初一台日产200斤的手摇挂面机,成长为人均日产13吨挂面的行业龙头。陈克明却四十年如一日地深耕挂面行业。
当被问及为何不涉足更高利润的房地产或金融行业时,他坦诚地表示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在陈克明眼里,“把一件事做到极致,不断摸索,不断发展”才是一个企业家应该拥有的工匠精神。况且,陈克明一直都是个热爱钻研的人,对他来说,“钻研成功一件事的喜悦感比赚钱的喜悦感更强。”
这种看似保守的选择,其实藏着另一种智慧:不被利润诱惑、不被风口迷惑,只专注把一件事做到最好。与此同时,对优秀的食品企业来说,产品质量与企业道德就是生命线,一旦失去口碑,再大的企业也可能一夜崩塌。
陈克明提到他一直秉承着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创新、合作、感恩,怎么样有利于消费者就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企业长盛不衰。为了保证食品安全,陈克明食品早在1996年就主动停用了增白剂,比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提前了整整15年。
他还说:“产品即人品,质量就是生命。”这种信念不仅体现在生产上,也体现在处世为人上。上世纪末,益阳面粉厂破产时,有人劝他那笔欠款可以不用再还,但他坚持把钱送过去:“那是员工的救命钱,我良心上过不去。”这份诚信不仅赢得了尊重,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回报——益阳面粉厂的员工后来在各地为他宣传品牌,帮助他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在陈克明看来,企业不仅是生产产品的地方,更是培育人、塑造品德的土壤。一个企业能否长久,不在于赚了多少钱,而在于能否守住道义的底线。
他常举自己早年的一段经历来说明这一点。创业不久时,当地有个小混混故意把生产队的路挖断,向他索要20块钱的“保护费”。陈克明没有妥协,也没有与之冲突,而是出乎意料地给了对方一份工作,让他到自己的厂里上班。那时找工作极其困难,这份机会让那名青年当场落泪。几年后,他凭着勤奋努力成了公司的金牌员工。看到他一家人过上稳定的生活,陈克明由衷地感到欣慰。
“企业做得大不稀奇,能让人变好,才是真正的成功。”这句朴素的话,正是陈克明多年坚持的企业信念。
陈克明的“挂面帝国”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息息相关。1984年,他踏上创业之路,正值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的个体经济还只是国家经济体系的补充,但市场的春风已经开始吹拂。凭着敏锐的嗅觉和不懈的努力,他在时代的缝隙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掀起了新一轮经济腾飞。陈克明食品也顺势完成了从家庭作坊到现代化企业的升级。陈克明坦言:“时代就好比气候,在南方随便栽一棵树都能成长,在北方的沙漠戈壁滩栽树却很难栽活。这是一个气候问题,能够成功,更大的功劳还是国家的政策,个人努力是很小的原因。”
80年代正是挂面行业的黄金增长期,可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工业化与城市化催生了外卖、预制菜、速食等品类的强势崛起,对传统挂面产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数据显示,中国挂面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约375亿元回落至2023年的约342亿元。
对此,陈克明回应:“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在这个时代里,消费者的饮食方式越来越便捷,如果一个品牌无法适应变化,那将是一种倒退。
据了解,陈克明食品正朝营养化、功能化方向转型,并围绕这一目标,通过“产品升级加渠道变革”的双轮驱动来应对市场变化:产品端推出高颜值、高附加值的新品,如“手延面”“华夏软弹面”“五谷道场”非油炸方便面等健康系列,同时开发有机面、荞麦面、燕麦面等细分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渠道端则在深耕线下终端的同时,积极布局电商、零食量贩渠道。
尽管相比其他许多成功的企业家来说,陈克明的年龄并不算太大,但他仍然选择急流勇退。
“我做了几十年的面,没有把软弹面做出来,儿子一接班就把软弹面做了出来,这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该退休了。”或许,儿子陈宏更年轻的头脑也更能适应时代浪潮的不断冲击,能够在飞速的更新迭代中抓到公司的机遇。
谈及企业的传承,陈克明总结经验道:关键在于从小的影响和培养。“要让孩子先热爱这个行业。”陈克明的儿子陈宏在十岁出头时就跟着自己进厂,学做面、看生产,从小就在面香中长大,对行业自然有感情。也正因为这份热爱与理解,交接的过程变得顺理成章。
陈克明常说:“挂面不是低端品,是一种艺术。”在他眼里,一根面条凝聚的是粮食的温度、工艺的匠心,也是中国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他希望未来有一天,中国的挂面能像意大利面一样,走出国门,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让世界不仅吃到中国的面,更能品出中国的精神与情怀。
“我希望十年后,当人们提起陈克明食品,会觉得这是一家值得信赖的企业。”陈克明深情地说到,“我们希望公司能够创新传承中华传统面食文化、饮食文化,让世界爱上中国面。”
为传播当代企业家产业报国情怀及实干、奉献精神,中华酒品牌与瞭望智库联合推出《品味中华·对话新时代企业家》高端访谈节目,专题对话100名相关领域优秀企业家,以前行中的民族品牌故事为底色,彰显国家发展底气与信心。作为节目战略合作伙伴,诞生于1959年的中华酒品牌,致敬中华有为之士,与瞭望智库一道邀您品读商界传奇,弘扬爱国有为、创新突破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瞭望寰球,振兴中华”,在经济全球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企业家群体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其精神内核与奋斗历程不仅是中国经济腾飞的缩影,更是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写照。
来源:瞭望智库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