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如今的柳编作品,既保留了云纹、回纹的古典气韵,也融入了中国结、寿字纹的吉祥寓意,让中华文化符号在指尖承古纳新,成为中华文…
按: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用智慧与情谊共同打磨的“活化石”。
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香气、每一种用途,都记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故事。或许是古道上的以物易物,或许是邻里间的技艺相传,或许是节庆时的共品共尝。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烟火中悄然生长。
我们将循着北疆好物的脉络,剥开它们的“文化基因”,看一把弦乐器如何融入多样乐理的韵律,听一味特色吃食怎样成为多民族餐桌上的共享美味,寻一件手工艺品里藏着的多民族协作密码。我们想讲清楚,这些好物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想说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联结”,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纽带”。
让北疆好物开口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具体可感的物件里,变得清晰可触、温暖人心。
在扎赉特旗的院落中,巧手与柳条共舞,指尖牵引着柔韧的柳条跃动穿梭。经纬交错间,编织的是日用之美,传承的是百年匠心。这门古老的技艺,不仅是一门生计,更编织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图谱,勾勒出“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取材自然,凝聚共同记忆。扎赉特旗依偎嫩江,丰沛的水源孕育了连绵柳林。每年春季,各族群众相约采柳,经过剥皮、晾晒、浸泡等工序,将自然的馈赠转化为编织的原料。从实用的箩筐、簸箕到精美的家居饰品,柳编既蕴含“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也承载着各族群众共同的生产记忆与文化基因。
柳编作品 花瓶(由扎赉特旗民委提供)
技艺交融,彰显美美与共。扎赉特柳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吸纳各民族的编织精华,融汇出“粗中有细、朴中见巧”的独特风格。如今的柳编作品,既保留了云纹、回纹的古典气韵,也融入了中国结、寿字纹的吉祥寓意,让中华文化符号在指尖承古纳新,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生动见证。
柳编作品 南瓜篮 (由扎赉特旗民委提供)
指尖生金,编织共富愿景。近年来,扎赉特旗将柳编产业打造为促进民族团结、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建设柳编工坊,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在努文木仁柳编合作社,各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加深情感,在切磋技艺中共创价值。目前,合作社已带动30余名妇女实现居家就业,年销售额达10万余元,绘就了“守着家、抱着娃、编着柳、养着家”的幸福图景。
柳编制作(由扎赉特旗民委提供)
创新设计,绽放时代风采。扎赉特柳编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融入现代美学与多元文化元素。新一代匠人将草原、农耕、森林等文化意象注入创作,开发出灯具、装饰画、文创礼品等新产品。这些作品不仅畅销国内,更走向世界,远销荷兰、美国等多个国家,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柳编作品 福禄双全 (由扎赉特旗民委提供)
一根柳条,牵起的是各族群众的深厚情谊;一件柳编,承载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扎赉特柳编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各民族在共同劳动、共同创新、共同发展中结成的牢固纽带。当各族儿女一同采柳条、研技艺、闯新路,他们手中编织的,不仅是生活器具与艺术精品,更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柳编作品 箩筐(由扎赉特旗民委提供)
这份源自指尖的传承,在经纬交错间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温度与智慧;这份绵延不息的情谊,于柳条起落中铸就着团结的根基与力量。古老技艺正以其生生不息的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动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大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初审:青林、刘帅(兴安盟民委)、包新梅(扎赉特旗民委)
复审:青林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