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分野和时代的渐变!为何中国能一直大一统,西方却四分五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0 22:47 1

摘要:评价制度长短可以有很多维度,但核心却绕不过谁更能跑马圈地,因为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文化流派的优越性,往往体现在体量和辐射范围上。

sui如果世界有颜色,那应该是三种颜色。

左边,中国人,从金到红。

中间,阿拉伯人,绿色。

右边,欧洲人,应该是蓝色。

迄今为止几千年的文明渐进,本质上看就是这三种颜色的角力,直到今天的红蓝之争。

评价制度长短可以有很多维度,但核心却绕不过谁更能跑马圈地,因为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文化流派的优越性,往往体现在体量和辐射范围上。

在我看来,中国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西安残存的城垣中,那两千年前驰道的车马声就是核心优势。这既是帝王的雄才大略,又何尝不是土地塑造文明的典故。

当我们习惯从战争、英雄、思想来解释历史的聚散,或许忽略了最朴素的真相。

文明的道路,都是先人一步步走出来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驴。

战争和地缘政治的影响,不过是将这种宿命,通过另一种方式演绎出来而已。

卓尔不群的中华文明,诞生于东亚大陆的腹地,黄河,长江双龙出海冲积出的那片原野,是天赐的礼物,也是先民的福音之声。

这片土地,逐级而下,少有难以逾越的山脉能让他四分五裂,黄河流域的沃土,也让那个青铜工具尚且简陋的年代,就能轻松开垦变成沃土良田。

更重要的是,这两条大河的脾气虽暴,却遵循着某种内在的节律,规律的存在,让治理成为了可能,也成就了文明的纽带。

因为啊,治水从大禹时代开始,就不是一城一地的因果,而是整个流域中,所有人的福祉。

大禹的传说,与其说是英雄史诗,不如说是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生存法则,只有统一才有安全,只有统一,才能驯服这大江大河,让它对万民温柔以待。

如果分家就是共同的毁灭,联合才是唯一的生路。

这种基于地理格局的“整体性”,宛如纽带,早早就为“中华文明的大一统”铺好了温床。

相较于东方的故事,欧洲完全不同。

海上看,地中海将整个欧洲切割得支离破碎。

陆地看,纵横交错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喀尔巴阡山脉,从文明诞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政治的多元。

海水属于希腊人、腓尼基人、罗马人!

那是他们的高速公路,陆地属于高卢人,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那是他们的农田牧场。

泾渭分明之后,海洋鼓励着冒险、贸易和城邦的独立,海洋文明孕育而出。而山脉与河流,在西方往往成为天然的国界,而非联系的纽带。纷争也就成了必然。

基于地理基础的差异,也让这纷争有了不同目的。

中华的纷争,集中于“并”字上。

西方的纷争,却集中于“霸”字上。

从炎黄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到秦始皇扫六合的七雄一统,楚汉争锋,三国争霸,五代十国,所有历史分野,最终目的都是“并”,是消化与融合,是将不同的部族、不同的封国,纳入一个统一的行政与文明体系。

战国时期的战争,表面上是你死我活的争霸,实质上却是制度、经济、军事资源的全面竞争,看谁更能有效地整合广袤的人力和物力。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将整个国家变成一台高效的战争机器,其基础正是对土地和人口的严密控制。长平一战,坑杀赵卒四十万,其残酷性背后,是为了从根本上摧毁一个主要竞争对手的战争潜力,为统一清除最后的障碍。这种战争的逻辑,指向的是一个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中心。

反观西方,从古希腊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开始,战争的目的就更倾向于“霸”而非“并”。

雅典与斯巴达的长期争斗,是为了争夺希腊世界的主导权,而非将对方彻底吞并、化为行省。

亚历山大的帝国昙花一现,他死后,部将们便将其帝国瓜分,形成多个并立的希腊化王国。

罗马的扩张固然惊人,但其统治智慧在于,在核心的意大利半岛之外,允许大量的附属国、同盟城市存在,实行差异化的统治。

一旦罗马军团这根紧绷的弦断裂,整个结构便土崩瓦解。

后来的欧洲,从三十年战争到拿破仑战争,再到两次世界大战,其模式往往是:一个强国崛起,试图建立大陆霸权,但立刻会引来其他势力的联合围堵,形成均势格局。战争的结局,通常是签订一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确认各国独立主权的和约,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维也纳会议,它从法理上肯定了欧洲分裂的、多极的政治状态。

拿破仑的悲剧在于,他梦想像秦始皇一样建立一个统一的欧罗巴,但欧洲的地缘政治基因里,写满了对任何一个单一霸权的深深恐惧与不信任。

古代中国的中原王朝,其核心区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北方绵长的草原地带。

从匈奴、突厥到蒙古,这些机动性极强的游牧帝国,构成了持续性的、巨大的战略压力。为了抵御这些威胁,秦始皇连接各国长城,汉武帝北伐匈奴,明成祖迁都北京,都是举全国之力以保安全的宏大战略。

这种持续的外部高压,使得维持一个强大的、能够集中资源的中共政权,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生存的必须。分裂便意味着脆弱,意味着给北方铁骑以可乘之机。

长城,这道世界上最著名的防御工事,不仅是物理的边界,更是中国统一性地缘政治思维的象征;它将整个农耕文明保护在一个完整的、需要协同防御的体系之内。

西方的地缘政治环境则远为复杂和开放。欧洲像一个巨大的半岛,四面受敌:东有草原民族的压力,南有伊斯兰世界的长期挑战,北有维京海盗的侵扰。

这种威胁是多元的、来自不同方向的,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够独自代表整个基督教世界应对所有挑战。

例如,东罗马帝国(拜占庭)长期独自面对波斯和阿拉伯帝国的压力,与西欧日渐疏远;而当西欧发动十字军东征时,其内部也是诸侯林立,各自为战,甚至发生了洗劫君士坦丁堡这样同室操戈的悲剧。

地缘上的不安全是分散的,它催生的是一个个各自为政、筑垒自守的封建城堡和民族国家,而非一个统一的防御体系。

于是,中国史上一直演奇特的“循环”。

再黑暗的分裂时期,如魏晋南北朝,南下的游牧民族在武力上征服了汉人,却在文化上被潜移默化地融合。

他们仿效中原的典章制度,最终将自己视为华夏正统的继承者。

因为在这片土地上,除了这套成熟的、与土地和农耕紧密结合的文明模式,他们找不到更优的生存方案。

北魏孝文帝的迁都与汉化,便是最生动的例证。战争的征服者,最终被更高的文明形态所“征服”。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虽实行民族等级制度,但其国家建构的基本框架,仍不得不沿用中原的传统。

清朝更是如此,满洲贵族在保持自身特质的同时,全盘接受了儒家文化和明朝的官僚体系,才能有效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

每次分裂,仿佛都成了一次痛苦的淬炼,为下一次更大规模的统一积蓄能量。

西方则在分道扬镳的路上越走越远。

公元后第一个千年的中期,当中国宋朝的士大夫们和谐的跟辽国文人论道经史子集时,罗马教廷与君士坦丁堡牧首正互相开除教籍,基督世界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原本的罗马帝国,曾经希望能将拉丁语变为帝国的粘合剂,基督教共尊为信仰之源,形成统一传统,也算一种另类的尝试。

可随着帝国的崩溃,语言也分野就。

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英语,各司其职。

语言差异固化了族群的边界!

基督教虽然有文化向心力,但鸡同鸭讲之下,跨越地域的广泛认同当然难以形成。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则给这种分裂提供了理论的合法性,让建立在单一民族认同基础上的民族国家,成为欧洲政治格局的主流。

拿破仑的《民法典》虽影响深远,却未能像秦律一样成为整个大陆的普遍法则。

法国大军所到之处,播下的不仅是革命理念,更是被征服地区日益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

而中国,得益于秦汉以来“书同文”打下的坚实基底,尽管方言繁杂如繁星,但士大夫阶层凭借统一的文字,维系了一个超越地域的“文化天下观”。

在这天下观中,认同的标准更倾向于对共同文化和伦理秩序的接受,而非纯粹的血缘或语言。

这使得历代王朝能够将不同族群整合进一个庞大的文明体系之中。

即便在元、清两代,非汉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他们也必须接过这套“天子”的衣钵,运用儒家的理念来治理天下,才能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

战争,在这片土地上,最终成了实现和维持统一的一种残酷却有效的手段;而地缘政治的威胁,则从外部不断强化着这种统一的必要性。

这土壤,曾见证秦驰道的车马碾过六国烟尘,亦见证新时代的铁路贯通青藏云贵。

这山河,曾承载隋唐运河的千帆竞渡,亦承载今日跨海大桥的长虹卧波。

这文明,曾用汉字刻录二十四史的兴衰轮回,亦用同一套文字谱写数字时代的鸿篇巨制。

当西方在议会争吵中搁置基建,我们用“八纵八横”重塑九州脉络。

当联盟在扯皮中延迟计划。

我们以“天宫”筑梦苍穹。

当霸权在制裁游戏中透支信用。

我们以“一带一路”连接大陆大洋。

历史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副容颜!

昔年长城抵御胡马铁骑,今日产业链筑牢经济边疆,往昔运河输送江南漕粮,今朝特高压传输西部绿电。

旧时儒家文教驯服北方雄主,现世文明理念消解霸权围堵。

三色文明的角力仍在继续,但底色已然分明!

蓝色困于海洋的割裂,绿色挣扎于教派的纷争,唯有这抹东方红,承黄土之厚重,纳江河之浩荡,在千年统一的基因里,在举国体制的韧性中,正将老牌帝国带入他们从未理解的赛道。

它不争一时霸权,只论千秋功业。

不玩零和博弈,只筑命运与共。

世界文明的竞赛,终究会证明。

能跨越历史周期律的,从来不是最锋利的剑,而是最坚韧的根。

来源:阿斗不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