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距离比赛结束不到2分钟,队长丁登标带球内切,突然抬脚抽射,足球像流星般飞出去,直挂球门死角,将比分定格在3∶1。前不久,在贵州榕江县的一场“村超”县域选拔赛上,小堡村足球队赢得胜利。
原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1月12日4版
距离比赛结束不到2分钟,队长丁登标带球内切,突然抬脚抽射,足球像流星般飞出去,直挂球门死角,将比分定格在3∶1。前不久,在贵州榕江县的一场“村超”县域选拔赛上,小堡村足球队赢得胜利。
小堡村足球队的球员里,有农民工、厨师、医生等各种职业。因为足球,他们走到了一起。从止步小组赛,到挺进20强,几年下来,他们越踢越有信心。“大家有空时会主动练球,想用精彩表现回馈球迷,擦亮‘村超’这块招牌。”丁登标说。
丁登标早年在外做小生意,2023年得知“村超”火爆,就趁人气兴旺返乡发展民宿,还上场比赛、当了队长,“以前村里没啥产业,好些年轻人都打工去了。因为‘村超’,回村的人渐多,村里也发展起来了。”
比赛结束,球迷开始退场,将用于加油助威的手摇旗投入回收篮里。62岁的球迷吴太中留了下来,撑开塑料袋,主动清理起现场垃圾。
老吴是榕江县古州镇大河口村村民,以前做泥水匠,这几年对“村超”很关心。“村超”刚出圈时,榕江县就主动邀请群众代表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像放置回收篮,还有统一球迷服装、免费到高铁站接送游客,这些建议都是我提的。”吴太中自豪地说。
说话间,一些球迷也跟着留下来,合力清理看台,把垃圾收集到堆放点。球场正门,啦啦队员们身着民族盛装,端着特色美食,赠予球迷品尝。
“除了足球,我们还想让外地游客多感受本地的风土人情。”古州镇丰乐社区党总支书记、榕江县啦啦队协会负责人陈开华说,“大家抢着当啦啦队员,不光是给自己村的球队加油,还想把民族文化、非遗节目带到球场,为文旅发展作些贡献。”
在丰乐社区,常能看到居民晚间聚在一起,编排节目。比赛当天,各家提前做好特色美食,希望各地游客能一饱口福。如今,这类好做法已在全县推广,既为赛事吸引了人气,也为展示当地形象、深化文旅体融合提供了助力。
千亩脐橙卖得俏,休闲烤吧人气爆,露营基地更热闹……抓住“村超”的流量,丰乐社区打响名气、做强产业,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首次超过70万元。”陈开华说,“村超”也为基层治理带来了新气象,让群众内生动力更强。
自“村超”出圈以来,榕江县新增经营主体超5000户,同30多家知名企业达成“村超”品牌签约合作。去年,榕江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登上百亿元台阶。
“我们榕江人会再接再厉,把‘村超’办得更好!”陈开华期许着。
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
高 刚
“村超”,这场发端于贵州榕江、拥有千亿级流量的足球盛宴,生动展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乡村全面振兴景象。
“村超”是产业振兴的“催化剂”。赛事期间,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火爆,农产品销售大增,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榕江以“村超”赛事为平台,融合体育、文化、旅游、农业等多元产业,还带动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这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的生动实践。
“村超”是基层善治的“黏合剂”。“村超”的成功举办是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成果。政府、企业、媒体和社会各方力量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与此同时,“村超”以足球为纽带,将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融入其中,球场里、看台上,各族同胞融为一体。
“村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播种机”。当“民族文化展演”传递乡土自信,赛事展现的不仅是体育精神,更是向上向善的文明风尚。“村超”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生动注脚。
(作者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苏滨采访整理)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