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沉寂近一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再度攀升,成为当前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威胁。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3月底的7.5%升至5月初的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连续多周位居病原体检出率首位。
2025年5月,沉寂近一年的新冠病毒感染率再度攀升,成为当前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威胁。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从3月底的7.5%升至5月初的16.2%,住院病例阳性率也从3.3%升至6.3%,连续多周位居病原体检出率首位。此次疫情反弹与病毒变异、人群免疫力下降及社会活动增加等多重因素相关,其特点与防控策略值得深入分析。
一、疫情现状与流行特点
1. 病毒变异与传播优势
当前主要流行毒株为奥密克戎家族的NB.1系列分支,其免疫逃逸能力增强,但致病力与前期毒株相比未见显著变化。尽管住院率与重症率仍低于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但传染性提升导致感染基数扩大,尤其在南方省份,因气候潮湿、人口密集,阳性率较北方更高。
2. 周期性反弹的免疫背景
距离上一波感染高峰(2023年底至2024年初)已逾一年,自然感染获得的抗体水平普遍消退,加之2025年初流感流行低迷,为新冠病毒腾出传播空间。此外,疫苗加强针接种率偏低,进一步削弱群体免疫屏障。
3. 症状特征与人群差异
本轮感染以轻症为主,主要表现为中低热(多低于38.5℃)、咽痛、咳嗽及乏力,重症多集中于老年人、免疫低下及慢性病患者。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的住院风险是年轻人群的2倍,肿瘤晚期、器官移植患者更需警惕。
二、风险人群与防控挑战
1. 老年人与基础病患者的高危性
老年感染者病程通常延长至5-7天,且易发展为肺炎等并发症。北京佑安医院数据显示,慢性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较普通人群高30%以上。
2. 免疫脆弱群体的防护困境
长期未接种疫苗者、既往感染症状较重者及免疫缺陷人群(如HIV感染者、化疗患者)面临更高感染风险。研究显示,此类人群即使接种疫苗,抗体应答水平仍可能不足。
3. 社会活动与季节性因素叠加
清明至五一期间的跨区域流动、聚会频繁,加速病毒扩散。春夏交替时温差大、人体抵抗力波动,进一步助长传播。
三、科学防控:个人与社会双维度策略
1. 个人防护的核心措施
- 规范佩戴口罩:在商场、车站等密闭场所需佩戴KN95或医用外科口罩,降低飞沫与气溶胶传播风险。
- 加强手卫生与通风:接触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每日室内通风3次以上,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症状监测与早期干预: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时,建议48小时内进行抗原检测,高风险人群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先诺特韦、阿兹夫定),以减少重症风险。
2. 社会层面的防控强化
- 重点场所管理:学校、养老院需落实晨午检与消毒制度,医疗机构应保障发热门诊“应开尽开”,避免交叉感染。
- 疫苗加强接种:研究证实,完成mRNA疫苗(如BNT162b2)基础接种者抗体水平更持久,而腺病毒疫苗(如AZD1222)的免疫效果可能受“免疫印记”效应限制。专家呼吁高风险人群优先接种加强针,尤其是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
四、药物与疫苗的进展与选择
1. 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我国现有7款抗新冠药物,包括进口的莫诺拉韦(1000元/盒)及国产先诺欣(400元/盒)等。临床数据显示,早期用药(感染3天内)可显著缩短病程,但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谨慎使用利托那韦类组合药。
2. 疫苗效果的长期观察
英国研究显示,完成基础疫苗接种可降低长新冠发病率约19%,对免疫功能低下者的保护效果更显著。此外,接种疫苗虽无法完全阻断感染,但能有效减少重症与医疗资源消耗。
五、未来趋势与展望
专家预测,本轮疫情波峰将于6月上旬回落,阳性率或降至8%-10%,高考期间影响有限。长期来看,新冠病毒将与流感、鼻病毒等形成季节性交替流行模式。为应对未来可能的变异,需加强多病原监测网络,优化疫苗设计以规避免疫印记效应,同时推动抗病毒药物的可及性与合理使用。
新冠的反复提醒我们,传染病防控是一场持久战。个人防护的自觉性、社会防控的系统性与科技创新的支撑力缺一不可。唯有通过科学策略与全民协作,方能在与病毒的博弈中守护公共健康防线。
来源:健康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