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约率超40%覆盖千万户,粤2万家医团队甘当健康守门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0:34 1

摘要:在广东的街巷阡陌间,2万余支家庭医生团队以签约服务为纽带,织就了一张覆盖千万户居民的基层健康守护网。截至2024年,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突破5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4.29%,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连续三年增长超15%。从城市社区到偏远山村,这群“健康守门人

在广东的街巷阡陌间,2万余支家庭医生团队以签约服务为纽带,织就了一张覆盖千万户居民的基层健康守护网。截至2024年,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突破5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84.29%,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连续三年增长超15%。从城市社区到偏远山村,这群“健康守门人”用脚步丈量责任,以专业与温情诠释“签而有约,医路同行”的承诺,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沉到基层、暖到民心。

一本档案里的“生命重量”

翻开珠海市香洲区桂敏医生的健康档案柜,436户家庭的健康图谱跃然眼前:72岁的王阿姨不仅有一份三高管理日历,还有量身定制的低盐食谱;曾突发心梗的张叔,档案中详细记录着21天戒烟打卡表和术后康复计划。“健康档案不是冷冰冰的文件,关键时刻能救命!”张叔感慨道。三年前,他因胸痛拨通桂敏电话,5分钟内开通的绿色通道,让堵塞80%的冠状动脉及时植入支架。

在东莞长安镇,全科医生刘汉海则用科技为慢性病管理赋能。他搭建的“动态血压监测平台”实时追踪千余名患者数据,辖区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提升至90%以上。村民陈伯曾因不规律服药反复入院,刘汉海连续三个月上门劝导,用方言编写“降压顺口溜”,最终让这位倔强老人的血压稳稳达标。“基层老百姓看病难,我有责任让大家在家门口享受及时服务。”刘汉海的话,道出了2万支团队的共同信念。

从“健康夜校”到“地头问诊”

河源东源县的深山夜幕下,大学生村医巫靖宇的“健康夜校”总是座无虚席。投影仪播放着自制的脑卒中动画,客家方言讲解让八旬老人频频点头。一年间,村民健康素养提升56%,儿童急救知识普及率达80%。“要让医学脱下白大褂,走进田间地头。”巫靖宇创新“地头问诊”模式,带着艾草香囊为劳作者针灸理疗,用乐高模型教孩子认识人体骨骼。他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着:“我的梦想很小,就是让每个村民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300公里外的茂名水东街道,乡村医生麦元春用30年练就“土专家”本领。他自创的“针灸+药膳”疗法,让78岁陈伯的急性痛风一夜缓解;手绘的穴位按摩图,成了独居老人的“健康护身符”。在汕头宁湖村,陈楚葵医生更将健康宣教变成“方言剧场”,把晦涩的医学术语转化为俚语故事。“这里的乡亲需要我,就是我留下的理由。”18年来,他骑行6公里陡坡为带状疱疹溃烂老人换药,垫付的药费单摞起来足有半人高。

24小时在线的“生命防线”

“桂大夫,孩子抽搐了怎么办!”去年除夕夜,珠海桂敏医生扔下饺子冲出门。电话指导物理降温、现场守护至救护车抵达,这样的紧急出诊对她而言已是常态。在广东基层,家庭医生既是慢性病“管家”,更是突发疾病的“第一响应人”。河源巫靖宇顶寒风骑行8公里山路,彻夜看护高热惊厥患儿;汕头陈楚葵连续15天上门为重度带状疱疹患者清创,最终让溃烂面愈合如初。广东家庭医生团队在百姓最近的身边及时发现急症,为危急重症抢回黄金救治时间。

疫情防控中,这支队伍同样化身“全能卫士”。刘汉海带领团队完成16万人次核酸采样,麦元春走遍5个自然村筑起免疫屏障。他们还是医疗资源的“摆渡人”——巫靖宇协助23名重症患者转诊至三甲医院,陈楚葵与镇卫生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让偏远山区不再“求医无门”。

车轮碾出的“长青之路”

在粤东北群山中,巫靖宇的摩托车每天碾过30公里险峻村道;宁湖村的崎岖山径上,陈楚葵的旧药箱已修补了18年。“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认识我的车声,只要乡亲们需要,我就会一直骑下去。”陈楚葵诊室墙上的28面锦旗,无声诉说着3800名村民的托付。

从“城里来的大学生”到“最信赖的家人”,巫靖宇用青春打破偏见;麦元春三十年如一日,将基本公卫服务刻进每一条乡间小路。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如细水长流,润泽着基层医疗的土壤。正如桂敏医生工作日志封底的那行烫金小字——“签而有约,医路同行”,这不仅是2万支团队的职业信条,更是“健康广东”最温暖的注脚。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粤卫信

来源:南都N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