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挖出2000年前全本《诗经》,中华文明的文化密码被破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4:13 1

摘要:2025年11月,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十周年研讨会上传来的一则消息,让整个文化界和史学界炸了锅——这座埋葬着西汉“汉废帝”刘贺的千年古墓,竟然出土了秦汉时期首份全本《诗经》 !1200枚竹简上清晰刻着“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直接证实了这

2025年11月,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十周年研讨会上传来的一则消息,让整个文化界和史学界炸了锅——这座埋葬着西汉“汉废帝”刘贺的千年古墓,竟然出土了秦汉时期首份全本《诗经》 !1200枚竹简上清晰刻着“诗三百五篇、凡千七十六章,七千二百七十四言”,直接证实了这是流传至今的《诗经》最早全本形态。

消息一出,网友们纷纷调侃:“刘贺这‘宝藏男孩’藏得也太深了,当了27天皇帝不够,还得给2000年后的我们送份文化大礼!”但玩笑背后,这可不是一次普通的考古发现。要知道,我们现在读的《诗经》是经过千年流传、多次修订的“毛诗本”,而海昏侯墓的这套竹简,成书于公元前59年之前,原汁原味保留了西汉早中期的文本样貌。它就像一台穿越时空的“时光机”,不仅能让我们看清《诗经》最初的模样,更能撬开西汉历史的诸多秘密。

接下来,咱们就从历史、文化、学术、社会四个维度,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份沉睡2000年的全本《诗经》,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又能让我们读懂哪些被遗忘的历史真相?

一、历史维度:改写西汉叙事,还原被史书“抹黑”的真相

提到海昏侯刘贺,大多数人脑海里的印象都是《汉书》里那个“荒淫无度、在位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的昏君。但这次全本《诗经》的出土,却让这个历史形象彻底“反转”,更给我们揭开了西汉中期的文化、政治、社会生态的神秘面纱。

1. 刘贺:被史书“冤枉”的文化人?

《汉书》里说刘贺“不学无术,骄纵不敬”,连汉武帝去世时都照样打猎游玩,郎中令龚遂多次劝谏都不听。可考古发现却狠狠打了史书的“脸”——除了全本《诗经》,刘贺的墓里还出土了《齐论语》《礼记》《春秋》《孝经》等一系列儒家经典,甚至还有200枚前所未见的《易占》占卜文献。一个“昏君”,会把这么多典籍当成陪葬品?这显然说不通。

更关键的是,海昏简《诗经》不仅有经文,还有附在正文后的训诂和类似“诗序”的文字。这说明刘贺随葬的不是简单的“识字课本”,而是带有注释、可供深入研读的“学术版本”。结合刘贺的出身——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髆之子,从小接受皇家贵族教育,他的文化素养恐怕远超史书记载。

历史学家辛德勇早就提出过疑问:霍光废黜刘贺时,群臣“皆惊愕失色”,说明刘贺的“昏乱”可能根本没有实锤,更像是霍光为了保住权力而找的借口。而这些儒家典籍的出土,更印证了这一点:刘贺不仅不是“昏君”,反而可能是个重视文化、熟读经典的贵族。他墓里的《诗经》,或许正是他想向世人证明自己“懂礼知义”的象征,可惜这一藏就是2000年。

2. 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真实落地:儒家已深入贵族生活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一政策在西汉中期到底落实到了什么程度?之前只能从《史记》《汉书》的记载里推测,而海昏侯墓的典籍出土,给出了最直接的证据。

刘贺生活在汉武帝之后、汉宣帝时期,距离“独尊儒术”不过几十年。他随葬的儒家经典涵盖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核心领域,尤其是全本《诗经》,更是当时儒家教育的核心教材。要知道,《诗经》在汉代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治国教科书”——贵族子弟通过学《诗》来明礼义、知教化,甚至在外交场合用“赋诗”来表达立场。

海昏简《诗经》的篇目数量(305篇)和今本《毛诗》一致,但章节数少了66章(海昏简1076章,今本1142章)。这说明在西汉早中期,《诗经》的文本已经基本定型,“诗三百”的说法早已深入人心,儒家思想的传播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文本基础。而刘贺作为被废黜的皇帝、被贬斥的列侯,依然能拥有这样的全本典籍,更说明儒家经典在当时的贵族阶层已经普及,“独尊儒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融入了社会顶层的文化生活。

3. 西汉侯国的文化生态:南方也有“儒学热”

海昏侯国位于今天的江西南昌,在西汉时期属于“南方边地”,远离长安、洛阳这些文化中心。很多人以为,南方在汉代是“蛮夷之地”,文化落后,但刘贺墓的典籍出土彻底打破了这个偏见。

除了儒家经典,墓里还出土了目前南方地区唯一的汉代诏书实物——《除国诏书》,明确记载了刘贺的死亡时间是公元前59年10月6日,和他遗骸中未消化的香瓜子(南昌夏秋季节产香瓜)完全吻合。这说明海昏侯国虽然地处南方,但在行政、文化上和中央保持着高度一致。

而全本《诗经》的出现,更证明了南方贵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吸收。刘贺从山东昌邑(今山东巨野)被贬到江西海昏,随身带来的不仅是金银财宝,还有这些珍贵的典籍。这背后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文化大一统”的趋势——不管是中原还是南方,儒家文化已经成为连接各地贵族的精神纽带。海昏侯国不再是“文化孤岛”,而是西汉文化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4. 汉代列侯的丧葬制度:典籍是“身份标配”

海昏侯墓是迄今发现保存最完好的汉代列侯墓,出土文物达万余件(套),除了金器、玉器、青铜器,最珍贵的就是这些竹简木牍。在汉代,丧葬讲究“事死如事生”,陪葬品要尽可能还原死者生前的生活。刘贺把全本《诗经》和诸多典籍陪葬,说明这些书在他生前就是不可或缺的物品。

更值得注意的是,刘贺的儿子刘充国墓里出土了丝缕琉璃席,和刘贺墓里的琉璃席工艺相同、铅料来源一致,专家推测是西汉朝廷的赙赠。这说明列侯的丧葬不仅有严格的礼制规范,中央朝廷还会给予物资支持。而典籍作为陪葬品,显然也是列侯身份的“标配”之一——它代表着贵族的文化地位,比金银财宝更能体现“士大夫”的身份认同。这也让我们对汉代列侯制度有了更具体的认识:列侯不仅是政治上的贵族,更是文化上的“精英阶层”。

二、文化维度:给《诗经》“纠错”,让2000年前的诗歌“活过来”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但流传了2000多年,它就像被多次抄写的“作业本”,难免出现错别字、漏字、语序颠倒的问题。而海昏简全本《诗经》的出土,就像找到了《诗经》的“原版底稿”,不仅能给今本“挑错”,更能让我们读懂汉代人是怎么读诗、用诗的。

1. 文本校勘:今本《诗经》的“纠错神器”

我们现在读的《诗经》,主要依据的是东汉郑玄注、唐代孔颖达疏的《毛诗正义》,但这个版本距离《诗经》成书已经过了几百年。而海昏简《诗经》是西汉早中期的文本,距离《诗经》定型时间更近,可信度更高。

目前已经发现,海昏简《诗经》的章节数比今本少66章,虽然篇目都是305篇,但具体内容肯定有差异。比如今本《国风·周南·关雎》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海昏简上会不会是不同的写法?今本里有些晦涩难懂的句子,会不会是流传过程中抄错了?这些都要等2026年竹简修复完成后才能揭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海昏简会成为《诗经》校勘的“黄金标准”。

举个例子,清华简出土时,曾发现过未收入《诗经》的“逸诗”,改写了我们对先秦诗歌的认知。而海昏简作为秦汉全本《诗经》,很可能会纠正今本中的诸多错误。比如有些诗句的语序、个别字的写法,可能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不同版本,而我们现在读的,或许只是其中一个“误传版本”。海昏简的出现,能让我们还原《诗经》最接近原貌的样子,这对文学研究来说,简直是“开天辟地”的大事。

2. 训诂与诗序:汉代人是怎么“解读”《诗经》的?

海昏简《诗经》最珍贵的地方,不仅在于经文本身,还在于附在正文后的训诂和“诗序”。训诂就是古代的“注释”,解释字词的意思;诗序则是对每首诗的主旨、创作背景的解读。这些内容,是我们了解汉代《诗经》学的关键。

我们现在读《诗经》,用的都是现代注释,比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流”,解释为“求取”。但汉代人是怎么理解这个字的?他们的注释和我们现在不一样吗?海昏简的训诂能直接告诉我们答案。更重要的是,汉代的《诗经》学有“齐、鲁、韩、毛”四家,我们现在读的《毛诗》是毛亨、毛苌传下来的,而齐、鲁、韩三家诗在魏晋以后就失传了。

海昏侯刘贺的老家是山东昌邑,属于齐地,他随葬的《诗经》会不会带有“齐诗”的特点?这可是失传千年的文化宝藏!如果海昏简的训诂或诗序和《毛诗》有差异,很可能就是齐诗的遗存,这能让我们重新认识汉代《诗经》学的全貌,了解不同学派的解读差异。比如同样是《伐檀》,齐诗可能认为是“讽刺君主贪暴”,而毛诗的解读可能不同,这些差异背后,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和政治立场,对我们理解汉代思想界的状况至关重要。

3. 诗歌的“实用价值”:汉代贵族的“社交工具书”

我们现在读《诗经》,大多是欣赏它的文学美,但在汉代,《诗经》是实实在在的“社交工具书”。贵族在宴会、祭祀、外交等场合,都要“赋诗言志”——用《诗经》里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既文雅又不失体面。比如想求娶女子,就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表达对君主的不满,就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海昏简《诗经》带有训诂和诗序,说明刘贺不仅要会背诗,还要懂诗的意思,知道在什么场合用什么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会把《诗经》当成陪葬品——在他看来,即使到了另一个世界,《诗经》依然是他贵族身份的象征,是他“社交”的必备工具。

而这些训诂和诗序,也能让我们还原汉代贵族的“用诗场景”。比如某首诗的诗序里说“此诗为诸侯朝见天子而作”,我们就能知道这首诗在汉代的使用场合。这不仅能让《诗经》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生活中的场景”,更能让我们了解汉代的礼仪制度和社交文化。想象一下,2000年前的刘贺,在宴会上随口吟诵《诗经》的句子,身边的宾客纷纷附和,这种画面感,正是海昏简给我们带来的文化体验。

4. 文化传承的“活化石”: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不绝?

海昏简全本《诗经》的出土,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传承的“韧性”。从西周初年到西汉中期,《诗经》流传了几百年,经历了战乱、朝代更迭,但依然能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这种文化传承,不是靠口头流传,而是靠文字记录、靠典籍传承。

刘贺墓里的竹简,刚出土时腐朽变形,像一堆“泥巴”,是文物工作者用特制液体让它们“伸直千年老腰”,再经过脱水、修复、封护,才让上面的文字重见天日。这些竹简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古人“文化传承”的努力——书写者小心翼翼地抄写,刘贺视若珍宝地收藏,最终把它带入地下。而2000年后的我们,通过考古发掘和文物修复,又让它“重见天日”,继续传承下去。

这种“书写—收藏—发掘—传承”的循环,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关键。和其他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至今,就是因为我们重视典籍的传承,重视文化的记录。海昏简《诗经》,就是这个传承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让我们看到了2000年前文化传承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更懂得珍惜这份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三、学术维度:多学科的“突破口”,打开西汉研究的新大门

海昏简全本《诗经》的价值,绝不止于文学和历史,它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新大门。对学者来说,这1200枚竹简,每一枚都是“宝贝”,都藏着亟待破解的学术密码。

1. 文献学:汉代书籍的“活标本”

我们现在看的书是纸质的,有页码、有装订,但汉代的书是竹简木牍,怎么编、怎么写、怎么保存?之前只能从古籍记载里推测,而海昏简《诗经》给出了最直观的答案。

根据考古报告,海昏侯墓的《诗经》简每枚长23厘米、宽0.8厘米,有三道编绳,每枚竹简能写20—25个字。这个尺寸、编绳数量、容字量,都是汉代书籍的“标准配置”吗?和其他出土简牍(比如清华简、居延汉简)相比有什么差异?这些细节能让我们还原汉代书籍的制作工艺。

更重要的是,海昏简有“目录”——明确记载了“诗三百五篇”的总篇目,这说明汉代的书籍已经有了“目录学”的雏形。目录的存在,能让读者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篇目,这和我们现在看书的目录功能一样。这一发现,改写了我们对汉代书籍形态的认知:汉代不仅有“散装”的竹简,还有结构完整、带有目录的“成套书籍”。

另外,海昏简的书写风格也值得研究。竹简上的文字是西汉早中期的隶书,笔画工整、字迹清晰,能反映出当时的书写水平和字体演变。和秦代的小篆相比,隶书更简化、更便于书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隶书能在汉代普及——它适应了文化传播的需求。通过研究这些文字,文献学家能还原汉代的“书籍文化”,了解当时的出版、抄写、收藏制度。

2. 语言学:西汉汉语的“时光胶囊”

语言是不断演变的,2000年前的西汉人怎么说话、怎么写字?海昏简《诗经》就是最直接的“证据”。竹简上的文字,不仅能让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汉字形态,还能还原当时的音韵、词汇、语法。

比如,有些汉字在西汉的写法和现在不一样,可能是简体字(相对小篆而言),也可能是异体字。通过对比海昏简和今本《诗经》的文字, linguists能梳理出汉字从西汉到现代的演变轨迹。再比如,《诗经》是押韵的,但由于音韵演变,很多现在不押韵的句子,在汉代可能是押韵的。海昏简的文字能让我们还原汉代的音韵系统,搞清楚《诗经》最初的押韵方式,这对研究汉语语音史至关重要。

词汇方面,海昏简的训诂能让我们了解西汉时期的词义。比如某个字在汉代的意思和现在完全不同,通过训诂的解释,我们能知道这个字的词义是怎么演变的。语法方面,西汉时期的句子结构、虚词用法等,也能通过竹简上的经文和训诂反映出来。这些研究,能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诗经》的原意,也能填补汉语史研究的诸多空白。

3. 考古学:汉代简牍保护与解读的“新范式”

海昏侯墓出土了5795枚简牍,其中《诗经》简1200枚,这些简牍刚出土时状况极差,腐朽变形、墨迹模糊。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专家花了十几年时间,对它们进行脱水、修复、封护,预计2026年才能完成所有保护工作。这个过程,为汉代简牍的保护提供了“海昏范式”。

之前出土的简牍,比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保护方法各有不同,但海昏简的保护结合了现代科技,比如X射线探伤、特制修复液等,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竹简的原貌和墨迹。这种保护方法,不仅能应用于海昏简,还能为其他出土简牍的保护提供参考。

解读方面,海昏简的解读需要多学科合作——考古学家负责编连竹简(把零散的竹简按顺序排列),古文字学家负责识读文字,历史学家负责解读内容,文献学家负责对比传世文献。这种多学科协作的解读模式,也为今后出土典籍的解读提供了借鉴。比如清华简的解读就是如此,海昏简的解读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模式,能让更多“沉睡的典籍”尽快“开口说话”。

4. 社会学:西汉贵族的精神世界与生活方式

之前研究西汉贵族,大多是通过史书记录和出土的器物,而海昏简《诗经》的出土,让我们能直接走进贵族的精神世界。刘贺作为贵族,他的思想、审美、价值观,都能从他随葬的典籍中看出来。

比如,《诗经》里有很多关于“礼义”“教化”“仁政”的内容,刘贺选择随葬全本《诗经》,说明他认同这些价值观。而《易占》等占卜文献的出土,又说明他相信天命、重视占卜,这反映了西汉时期“儒术与巫术并存”的思想状况。贵族的精神世界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既有儒家的理性,也有占卜的迷信,这正是西汉社会思想的真实写照。

另外,刘贺墓里还出土了大量的金器、青铜器、玉器、纺织品,比如目前密度最高的汉代漆纱,还有朱砂锁绣、经编组带等。这些文物和典籍结合起来,能让我们还原西汉贵族的生活方式——物质上奢华,精神上重视文化和礼仪。比如,刘贺可能一边穿着漆纱冠、佩戴玉环,一边研读《诗经》;一边用青铜器宴饮,一边用《易占》占卜吉凶。这种“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双重还原,是之前的考古发现难以做到的。

四、社会维度:从“考古冷门”到“全民热捧”,传统文化的“破圈”之路

海昏侯墓全本《诗经》的发现,不仅在学术圈引发轰动,更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诗经》热”“考古热”。从抖音上的相关视频点赞破万,到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游客激增,这份2000年前的文化遗产,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1. 公众考古:让“冷门绝学”变“网红”

之前提到考古,很多人觉得是“冷门”“枯燥”,但海昏侯墓的发现改变了这一点。“汉废帝”刘贺的传奇经历、出土的海量金器、全本《诗经》的惊喜,让考古变得“有故事、有看点”。抖音上,#海昏侯墓全本诗经# 的话题播放量破亿,相关视频点赞数最高达4274万,网友们纷纷留言:“原来考古这么有意思!”“想赶紧去遗址公园看看”。

这种“公众考古热”,离不开考古工作者的“科普努力”。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不仅举办了考古十周年研讨会,还开放了“墎墩苑—海昏藏宝”展区,让游客能近距离观看刘贺主墓和出土文物。考古专家们也通过电视节目、自媒体等渠道,用通俗的语言解读《诗经》简的价值,比如“这就像我们现在找到了《诗经》的‘原版CD’,能听到2000年前的‘原唱’”。

这种科普,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考古工作的艰辛和意义,也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知”。以前读《诗经》,觉得是“老古董”,但现在知道它曾被刘贺珍藏、沉睡了2000年,再读“关关雎鸠”,就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温度。公众对考古的关注,也能推动考古工作的开展——更多人支持考古,就能有更多资金、更多人才投入到文物保护和研究中。

2. 教育革新:《诗经》教学有了“新教材”

现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收录了《诗经》的多篇名篇,比如《关雎》《伐檀》《硕鼠》等,但教学内容主要依据今本《诗经》和现代注释。海昏简全本《诗经》的发现,可能会让《诗经》教学发生革新。

比如,课本里的注释可能会根据海昏简的训诂进行修正,让学生了解《诗经》最初的含义;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讲述海昏侯墓的考古故事,让学生知道《诗经》的流传过程;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海昏侯国遗址公园,近距离感受汉代的文化氛围。这种“考古+教育”的模式,能让《诗经》教学更生动、更有深度,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

除了中小学教育,大学的相关专业也会受到影响。文学、历史、考古等专业的教材会加入海昏简的相关内容,高校也可能会开设“海昏简研究”的课程,培养更多相关领域的人才。这种教育革新,能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专业性和系统性。

3. 文化IP:从考古发现到“消费热潮”

海昏侯墓的发现,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以全本《诗经》和海昏侯为核心的文化IP,正在形成一股消费热潮。

比如,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推出了相关文创产品,比如《诗经》竹简复制品、印有《诗经》名句的书签、漆器等,深受游客喜爱。还有出版社计划出版《海昏简诗经》的普及版,让普通人也能读到2000年前的全本《诗经》。甚至有影视公司筹备拍摄以刘贺和《诗经》为主题的纪录片、电视剧,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和这份文化遗产。

这种文化IP的开发,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消费”,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活化”。通过文创产品、影视节目等形式,传统文化能以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传播,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同时,文化IP的开发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比如海昏侯国遗址公园所在的南昌新建区,旅游业收入大幅增长,当地居民也能从中受益。

4. 文化自信:从“历史宝藏”到“精神力量”

全本《诗经》的发现,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2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作了如此优美的诗歌,建立了如此完善的文化传承体系;2000年后,这些文化遗产依然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和震撼。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年轻人追捧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而海昏简全本《诗经》的发现,让年轻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不是过时的“老古董”,而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神财富”。《诗经》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依然是爱情的美好表达,“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依然能引发对公平正义的思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依然能带来美的享受。

这种文化自信,能让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我,不盲目崇外;也能让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把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传播出去。海昏简全本《诗经》不仅是中国的文化宝藏,也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

五、争议与展望:全本《诗经》的“真面目”还需等待

虽然海昏简全本《诗经》的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但也存在一些争议和需要等待的地方。比如,有网友质疑“所谓全本,是不是只是目录完整,经文其实残损严重?”确实,根据朱凤瀚教授《海昏简牍初论》的说法,这些竹简“保存状况较差,绝大多数简已残断”,我们现在看到的“全本”,主要依据的是出土的目录,经文的完整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确认。

另外,竹简的解读工作还需要时间。目前,专家们还在进行修复和识读,很多文字依然模糊不清,编连工作也非常复杂——要把几千枚残断的竹简按顺序排列起来,就像拼图一样,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业知识。预计2026年才能完成所有保护工作,之后还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研究,真正的学术成果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出来。

但无论如何,海昏简全本《诗经》的发现,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汉的大门。它让我们看到了被史书抹黑的刘贺的真实一面,还原了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的文化生态,纠正了我们对《诗经》的诸多误解,更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未来,随着竹简解读的深入,我们可能还会有更多惊喜:或许会发现齐诗、鲁诗的佚文,或许会纠正更多今本《诗经》的错误,或许会对汉代的社会、政治、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而这份文化遗产,也会继续激励我们——既要珍惜历史留下的“宝藏”,也要努力传承和活化传统文化,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结语:2000年的等待,只为读懂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海昏侯墓全本《诗经》的发现,与其说是一次考古突破,不如说是一次“文明的对话”——2000年前的刘贺,把他珍视的《诗经》藏入地下;2000年后的我们,通过考古发掘让它重见天日,读懂他的故事,读懂那个时代的文化,也读懂中华文明的“根”与“魂”。

这份全本《诗经》,不仅是文学的瑰宝、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纽带。它让我们知道,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是因为我们始终重视文化的力量,始终坚守礼义的底线,始终保持对传统的敬畏。

当我们再次翻开《诗经》,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眼前浮现的不仅是美好的爱情画面,还有2000年前刘贺研读经典的身影,还有考古工作者修复竹简的艰辛,还有中华文明跨越时空的传承。这份感动,这份震撼,正是传统文化给我们的最好礼物。

未来,期待更多“海昏侯墓式”的考古发现,期待更多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更好地走向未来。因为我们知道,只有读懂历史,才能读懂现在;只有珍视传统,才能开创未来。#海昏侯国刘贺墓#

来源:白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