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贴标签!李嘉诚不过是个做了78年生意的老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12:02 1

摘要:每次看到网上给李嘉诚贴各种标签,我都觉得挺没必要的——他哪是什么“资本大鳄”“时代符号”,说到底,就是个活了快百岁、做了一辈子生意的老人。

每次看到网上给李嘉诚贴各种标签,我都觉得挺没必要的——他哪是什么“资本大鳄”“时代符号”,说到底,就是个活了快百岁、做了一辈子生意的老人。

你可能不知道,内地1983年搞严打的时候,李嘉诚在香港早就稳坐富豪前三了。那时候内地还在“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市场经济的影子都没完全铺开,他的财富积累,跟当时的大陆几乎没半毛钱关系。

那年他都55岁了,在商场摸爬滚打几十年,早就把商业逻辑刻进骨子里了。

史实是,1984年他就带着百佳超市闯进了深圳蛇口。

你想想当年的蛇口是什么样?路没几条平的,大家工资一个月也就几十块,超市里的东西对普通人来说都是“稀罕物”,能有多少客人?

说白了,这门店更像个象征,是他对这片故土的一点试探,跟赚钱压根不沾边。也是在这一年,他捐建的汕头大学落成了,或许从那时候起,他就没想过彻底割裂与家乡的联系。

真正让他下定决心布局大陆的,还是90年代邓公南巡之后。

不过说起来,他比政策风向还早一步——1992年南巡之前,就砸下了第一笔大投资。

这步棋有多关键?那时候港台资本对内地还抱着观望态度,他这一出手,相当于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带动的连锁反应可不是一星半点。

那年他已经64岁,手里的财富早就超过1000亿了,而10年后的内地首富,资产也才70亿。别扯什么隐形富豪,那时候的他,早就站在财富金字塔尖了。

千禧年之前,他在大陆的生意其实挺“收敛”的。

除了在北京王府井搞了个项目,其他几乎都扎堆在沿海,尤其是潮汕老家一带。那时候内地市场还没成型,大家消费力有限,这些布局更像是“播种子”,能不能发芽结果,他自己恐怕也没十足把握。

就像当年香港战后,他从塑胶花起家时那样,永远在别人犹豫的时候先迈出一步,这大概就是老商人的直觉吧。

还记得香港60年代的“塑胶花热潮”吗?当时很多商家跟风入场,最后全被库存压垮,唯独李嘉诚提前预判到风险,转而做塑胶玩具,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

这种“见好就收、逆势布局”的本事,贯穿了他整个商业生涯。

等到2000年之后的十年,内地经济像坐了火箭一样起飞,他那些早年的“种子”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这十年也是他在大陆盈利最丰厚的时期。

可就在大家以为他会继续加码的时候,2012年前后,84岁的他开始悄悄减持内地资产,转而加大对西方市场的投资。

很多人骂他“撤资跑路”,可你想想,一个快90岁的老人,经历过战乱、金融危机、市场动荡,他最看重的从来不是“赚更多”,而是“稳得住”。

他1928年出生在民国,11岁就跟着家人在战乱中逃亡香港,1950年在西方殖民统治的香港成家立业,一脚踏进商场就是78年。

从塑胶花小贩到横跨全球的商业大亨,他见过日军侵华的苦难,经历过香港经济的起起落落,见证过内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我们总爱把自己的情绪、时代的标签强行套在他身上,骂他冷血,夸他睿智,可这些对他来说,或许都太苍白了。

他这一辈子,不过是在时代的浪潮里,凭着商人的本能趋利避害,做了一次次选择而已。

就像那些经历过动荡年代的老人,他们不懂什么宏大叙事,只知道把日子过稳、把生意做好。

非要用各种话术绑架他,到头来,恐怕只会离真实的他越来越远。毕竟,能在风雨飘摇的商场里活近百年,本身就已经是个传奇了,不是吗?

来源:马走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