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2025年11月10日——“不是不想买,是真不敢买。”上周六,杭州藏家林卫军在2025秋季“杭拍”现场徘徊三小时后空手而归。他看中的明万历青花缠枝莲盖罐估价180万元,图录旁却印着一行小字——“本公司对拍品真伪不作任何担保”。拍卖师落槌前,他最终举起又放
何以盘活文物:国家第三方鉴定机构迟迟不能落地,拍卖公司又不保真,买家不敢买,到底怎么办?评论区告诉我。
北京,2025年11月10日——“不是不想买,是真不敢买。”上周六,杭州藏家林卫军在2025秋季“杭拍”现场徘徊三小时后空手而归。他看中的明万历青花缠枝莲盖罐估价180万元,图录旁却印着一行小字——“本公司对拍品真伪不作任何担保”。拍卖师落槌前,他最终举起又放下的号牌,像极了中国文物市场当下的缩影:货源充足、资金充裕,唯独缺一句“这东西是真的”。
第三方“国家队”卡在哪?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文物局在部长通道上首次透露,拟依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国家文物鉴定评估中心”,承担司法仲裁、金融质押、进出口审核等“终极背书”职能。两年过去,该中心仍未挂牌。知情人士向《澎湃新闻》透露,编制、预算、资质授权“三条线”尚未完全对齐,“部里担心一旦以国家名义出结论,后续诉讼会全部涌向中心,财政和人事都没有做好准备”。
政策卡壳,直接后果是多头鉴定依旧“谁都说服不了谁”。今年9月,深圳南山法院审结一起元代青花罐纠纷:同一件器物,三家机构给出“元代真品”“明代仿元”“新仿”三种结论,法院最终只能以“证据不足”驳回买家退货请求。主审法官在判决书中写道:“缺乏具有法律强制力的鉴定结论,是文物民事纠纷审理难的主因”。
拍卖“不保真”条款坚如磐石
1997年施行的《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被业内称为“免死金牌”——拍卖人只要在图录里声明“不能保证真伪”,便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28年来,该条款纹丝不动。中央财经大学拍卖研究中心主任刘双舟证实,人大财经委从2015年起启动《拍卖法》修订调研,至今未能进入立法计划,“行业太小,排不上队”。
条款不变,乱象依旧。2025年4月,北京某大型拍卖行一件“乾隆洋彩万花献瑞尊”以4600万元成交,买家提货后送往英国牛津热释光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胎土年代距今50年±20年,意味着最大可能为上世纪70年代仿品。买家起诉后,拍卖行仅凭图录背面3号字体大小的“不保真”声明便成功免责。
赝品比例九成,市场跌入“信任谷底”
中国艺术品行业协会2025年10月发布的《民间文物流通白皮书》披露,过去一年,全国文物艺术品交易额490亿元,仅为2020年1280亿元的38%,但赝品比例仍高达90.3%[^3^]。浙江义乌“艺术品产业带”一年可产200万件仿古瓷,从胎土配方到做旧药水,再到配套“康熙年制”后加款,一条流水线成本不足300元,终端市场售价可达10万元。
赝品泛滥让“真货”也被拖累。江西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军告诉《财新》记者,2024年御窑遗址出土的5件正统青花瓷片,原本计划通过公开拍卖筹集保护经费,“但潜在买家普遍担心真假问题,最终只有1件私下成交,价格仅相当于十年前的三分之一”。
科技鉴定仍难破“最后一公里”
热释光、微量元素、SAAA+AI图像比对……过去五年,各地实验室引进大量先进设备,但结果始终止步于“科研报告”,无法直接作为司法或交易依据。北京匡时拍卖董事长董国强坦言:“仪器可以检测胎土年代,却检测不出是谁画的、什么时候画的。在没有国家权威标准前,拍卖行不可能拿科技报告代替专家意见”。
更为关键的是,科技鉴定本身也面临信任链断裂。2025年5月,河南南阳警方侦破一起“证书造假案”,犯罪团伙以每件800元价格出售伪造的热释光报告,4个月开出1.2万份,涉案金额1200万元。主犯刘某在审讯中交代:“只要盖了英文对照章,买家基本不质疑”。
地方试点:深圳“溯源码”与上海“黑名单”
在等待国家层面破冰的同时,一些地方开始自行探索。2025年8月,深圳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要求所有文物商店、拍卖行在醒目位置张贴“深圳文物溯源码”,扫码可查看备案照片、年代认定、流转记录,首批覆盖7家企业、1.3万件器物。运行三个月,扫码量突破38万次,退货纠纷同比下降42%。
上海则把重心放在“人”的约束。2025年7月,市文旅局发布《文物鉴定人员黑名单管理办法》,凡因虚假鉴定被行政处罚或判决承担民事赔偿者,一律列入公共数据库,五年禁入上海市场。首批上榜的12人中,包括曾公开为“汉代玉凳”出具2.2亿元估值意见的“资深专家”周某。
买家自救:从“俱乐部”到“区块链”
官方缺位,市场只能自我组织。北京“观复雅集”、杭州“西泠典藏”等藏家俱乐部采取“会员制+专家合议+资金共管”模式:藏品先经三名以上独立专家背靠背目鉴,再送科技实验室复核,通过后方可在内部流通。雅集发起人马未都透露,2024年会员间完成交易300件,均价120万元,“零退货、零纠纷”。
线上平台也在尝试用区块链技术锁定证据。新加坡“李鉴宸古玩直播间”2025年上线4.0版本,每件拍品生成唯一哈希值,鉴定报告、流转记录、成交价格实时写入以太坊侧链,平台承诺“终身回购”,前提是买家从未拆封防伪标签。上线半年,GMV达3.6亿元,复购率52%,被业内视为“小众但增长最快的实验田”。
到底怎么办?
“文物市场要活,先得让买家敢下单。”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高富平认为,短期靠地方试点、科技赋能,中期靠《文物鉴定法》立法,明确鉴定人终身追责,长期必须建立国家仲裁级机构,“像质检系统有中国计量院、金融系统有央行征信中心,文物领域也需要一个终极裁判所”。
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则提出“分步走”方案:第一步,由国务院授权国家文物局牵头,依托现有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搭建“国家文物鉴定业务平台”,统一专家库、标准库和案例库;第二步,修改《拍卖法》第六十一条,引入“过错推定”原则,拍卖行若不能证明已尽合理审查义务,则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第三步,待条件成熟,再将平台升格为具有法人地位的“国家文物鉴定评估中心”,对外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最终结论。
而在杭州,藏家林卫军给自己定了一条“土办法”:半年内不出手,先观望国家中心能否挂牌。“只要哪天故宫或国博的人说‘这东西是真的’,我立刻进场,该多少钱就多少钱。”他说。
文物市场的活水,也许就缺这一句“国家背书”。
欢迎分享!欢迎转发!
来源:头条人家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