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夜话 | 汉口和利冰厂的少东家 • 威廉· 萨默斯·安德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12:06 1

摘要:欧美媒体只要谈论美国大型电子计算机跨国公司安讯资讯(NCR)的一位时任大老板时,总会提到他的家乡是中国汉口。1973年2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以“安迅资讯,一种新腔调” (For NCR, A New Accent)为题报道这位刚上任的英籍新总裁时,特别强

原创 楚天舒

欧美媒体只要谈论美国大型电子计算机跨国公司安讯资讯(NCR)的一位时任大老板时,总会提到他的家乡是中国汉口。1973年2月11日,美国《纽约时报》以“安迅资讯,一种新腔调” (For NCR, A New Accent)为题报道这位刚上任的英籍新总裁时,特别强调他说话时的“新腔调”,绝对不是英国口音:“尽管是百分之百的英语,但既不带有牛津或剑桥的标准口音,也不带有英国任何地方的方言口音。” 当然更不会是美国口音,因为他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在山姆大叔的国度生活过。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口音呢?文章揭示他是在汉口出生长大,在中国接受教育的。不言而喻,这是不同于英美英语的海外英语口音,或者说就是带中国腔武汉调的英语口音!

安迅资讯的这位大老板,就是汉口和利冰厂的少东家威廉· 萨默斯·安德森(William Summers Anderson)。

原来,安德森是籍贯在苏格兰爱丁堡的英国人,可他并不在苏格兰出生成长,也从来没有在爱丁堡居住过;安德森又是与妻女生活在俄亥俄州戴顿的美国人,可那只是他53岁升任安迅资讯总裁后才携家赴美定居。所以,英国、美国都不是他的家乡。与众多自汉口开埠后旅华外国人的第二、三代后裔一样,安德森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武汉,更确切地说,是汉口。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这里度过的。更特别的是,身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中国出现的混血“欧亚人”,他身上带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

安德森的祖父安德鲁·安德森(Andrew Anderson)是十九世纪末期定居及逝葬在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为中英茶叶贸易船舶中转提供设备和物资的供应商。安德森的父亲威廉· 吉尔伯特·安德森(William Gilbert Anderson)则是二十世纪初期定居及逝葬在中国汉口的一位开办制冰厂和汽水厂的企业家。

《远东的港口》和利冰厂章节

而小安德森自己,也拥有大半个二十世纪的大半生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日本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所以当他升任为美国安讯资讯总裁时,英美媒体就以 “远东人” 对他加以介绍。 据小安德森自传性论著《大公司危机:安迅资讯和计算机革命 》记载,1919年3月29日,小安德森出生在汉口一个英国商人家庭。

父亲老安德森,原是大清招商局轮船公司安平号轮的二管轮。1904年他与同船三管轮科赛恩(W. H. Corsane 编者注:原译柯山)一起离职来到汉口创业,合伙创立科赛恩安德森公司(Corsane, Anderson & Co, Hankow),开办汉口制冰公司(Hankow Ice Works),中文名称汉口和利冰厂。

1917年老安德森与汉口俄商顺丰洋行经理恩金尼(S. W. Unjenin)和他中国妻子的17岁女儿玛贝尔(Mabel Unjenin)结婚,并于1919年在汉口生育了独子小安德森。

1921年前后,科赛恩安德森公司再行开办汽水厂(后市汽水二厂),公司的英文名称也就改为汉口制冰与汽水公司(Hankow Ice & Aerated Water Works),在汉口洋行名录注册登记上中文名号仍然统称和利冰厂。 和利的合伙投资人有科赛恩和克鲁奇(T. H. Croucher,时任职汉口怡和洋行),而老安德森一直担任总经理。特别是在1916年至1925年近十年间,和利冰厂从技术到生产的管理几乎完全是由安德森负责。

1925年老安德森在汉口猝逝(编者注:葬在汉口万国公墓 墓穴号349 安德森 男 1925.8.30),玛贝尔和小安德森母女的生活陷入困境。据小安德森回忆录,虽然父亲为和利冰厂的事业成功作了最大的贡献,但他“不是一个精明的投资生意人”,“忽略了自己在公司的股权利益保障”,因而母亲没能继承丈夫在和利的权益,只好带着孤子离开和利住宅,寄居住在汉口的中国姨外婆家。

三年后,玛贝尔改嫁给老安德森的好友、汉口英商太平洋行经理雷纳斯(Walter E. Reiners),这才带着小安德森搬进雷纳斯寓所。1936年,雷纳斯也在汉口去世。1937年,玛贝尔收养了战时武汉孤女贝西(Bessie)。1956年,玛贝尔在香港去世,终年56岁。贝西后居澳门。

至于和利冰厂,据相关史料载,安德森去世后, 1926年至1932年间,公司由一个名叫麦肯齐(H. Mackenzie)的人作为经理。1928年和1929年两年,和利冰厂甚至完全停产,连同汽水厂在汉口洋行名录上消失。汉口天熙公司租赁了冰厂厂房,作为美国爱佛先Everseal 公司代理处。

直到1933年前后和利股东克鲁奇正式脱离怡和洋行,全职和利出任董事总经理。(故在1931年,日本《海外经济事情周刊》“英国在汉口地区的经济发展 ”,曾称和利冰由汉口怡和洋行输出部主任经管,当指仍服务于怡和洋行的克鲁奇。)而科赛恩则在1935年前后亲自主管和利,与克鲁奇并列董事经理。

1936年克鲁奇去世(编者注:葬在汉口万国公墓 墓穴号566 克鲁奇 66 男 1936.10.26 和利冰厂),科赛恩于1938年前后与华商合作,由华商参与经营。有意思的是,此后科赛恩聘请了俄商小巴诺夫(John Panoff,汉口老巴公之子,曾任俄商阜昌洋行后期高管,时任俄国俱乐部总会会计师)作为助理,代管公司事务。

1941年后,小安德森父亲创办的和利冰厂为日伪中华制冰厂侵占。(似以“昌记和利”冠名,存疑待考。唯因胜利后合伙和利的刘明剑即刘耀堂登报声明,刘氏“明记和利”与前承租商“昌记和利”无关;昌记“一切权义及手续概与本记无涉”。)与此同时,小安德森继父经理的太平洋行,连同所辖之新泰茶厂,一并为日伪武汉制茶会社侵占。

1946年和利合伙华商冠名明记,刘耀堂主资汽水厂并租赁冰厂经营管理。同年汉口制冰公司(Hankow Ice Works)在香港注册,1958年注销。

安德森一家早先居住于坐落在汉口法租界霞飞大将军街(今岳飞街)和利冰厂大楼上豪华舒适的顶层公寓。备有起居室、歺厅和三个卧室,并设有仆人单元,以及楼顶花园。中层二楼就是冰厂的制冰车间,底层一楼则是冰厂的冷冻冰库。老安德森去世后,玛贝尔带着小安德森从和利大楼顶层公寓搬出,改嫁时迁入雷纳斯在和利冰厂同街区福熙大将军街(今蔡锷路)上的一栋两层楼住宅。在那里,安德森母子一直住到1937年离开家乡武汉。

汉口生汉口长的小安德森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武汉伢。他说得一口流利的武汉话,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打珠子、抽陀螺、放风筝和斗蛐蛐这四种流行在武汉街头巷尾的游戏。有时候院门锁住,淘气的安德森就翻墙出外玩耍。慢慢长大后,安德森又喜欢骑着英国凯旋牌自行车,在汉口租界和特区大街小巷里转悠,也喜欢在汉口西商俱乐部的游泳池中漂浮。安德森还喜欢吃街边或挑担卖的烤红薯、炸臭干、棉花糖、糖苹果和热干面等食品。而安德森最喜欢的,当然是在附近的明星大戏院(后武汉电影院)看《火烧红莲寺》等中国功夫电影,中央大戏院(后解放电影院)看卓别林范朋克毕克馥等的英美电影。

小安德森也很喜欢跟着继父雷纳斯上班到汉口太平洋行去长见识。时因管辖原俄商新泰茶厂,并通过苏联俄商协助会生产和销售,太平洋行茶叶贸易一跃而占三十年代初叶汉口茶叶出口的百分之七十,所以继父的工作也就非常紧张繁忙。

在茶叶审评室里,安德森被汉口最具权威的三个茶师之一的太平洋行总经理温斯坦利(H. W. Winstanley)的验茶功夫所折服。在一张长桌上摆放着二、三十个装有不同茶叶的杯子,一个中国雇员手提一个巨大的水壶,把刚烧开的沸水依次冲泡每个茶杯,而温斯坦利随后依次端起茶杯,嘬一小口茶水,在嘴里缓慢地搅动着,仔细地品尝着味道,然后吐在桌旁的高台盘盂里。

“安迅资讯,一种新腔调” 描述安德森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人,这其实是不难理解的。从幼年到青年,安德森的生活环境与中国家庭或欧亚裔家庭有着紧密的联系。1925年父亲去世后小安德森曾先后与武汉的中国姨外婆(安德森尊为Big Grandma,武汉话“大家家”)和上海的中国外婆(上海话“阿婆”。恩金尼去世后,外婆改嫁给曾在汉口任职江汉关的时江海关副税务司湛参 J. C. Johnston)住在一起;1928年外婆去世后小安德森独自在上海求学时也曾先后寄居在沪欧和粤欧的中欧混血家庭里。

母亲再婚后家里又住有中国厨师一家,小安德森与他的两个儿子也就成了哥们。继父的中国管家“阿发”更是非常喜爱这个天真活泼的“少东家”(安德森英译为“young master”),说少爷长大后一定是一个大银行家。安德森问为什么是银行家,阿发说银行家是男人的顶级荣耀。吃饭时间安德森也常到厨房与佣人们一起进歺,听他们聊家常讲故事。

中国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在小安德森身上打下了深厚的中国烙印。安德森在汉口圣玛利亚西童学校读小学,在上海汉璧礼西童男校念中学,又学会了国语、上海话和广东话。抗战时期甚至在日本侵略军的战俘集中营里,他还在劳工之余捧着书本读林语堂。有报道说安德森精通四种中国方言,多年以后他晋升美国安迅资讯总裁和主席,每当遇到来自中国的武汉人、上海人和广东人时,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用当地方言与他们亲切交谈。更有甚者,安德森写得一手好毛笔汉字!

1981年9月至10月,身为著名的世界第四大电脑制造公司美国安迅资讯的董事会主席,安德森应邀访问中国。访华期间,安德森专程回到了阔别四十五年的家乡。湖北省领导人陈丕显和韩宁夫会见了他,并接受了他回馈家乡的一部当时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系统,以及在安迅资讯公司为家乡培训电子计算机人才的计划。省里把这部电子计算机系统拨给了当时的华中工学院,并由华工派遣首批二十人赴日本安迅资讯受训。

当安德森表达了想要 “回家看看” 他汉口的旧居的愿望时,接待方专门为他配备了一个住在汉口的工作人员作向导。在汉口原法租界里,安德森凭记忆找到了他一家三口曾经的家,汉口和利冰厂原址。安德森惊喜地发现和利大楼还完好地直立在岳飞街上,而被告知顶层公寓则已经被改建为多套单元住家宿舍,中层制冰车间设施已不复存在,但下层冷冻库房则大致没有变化。街口和利汽水厂大楼同样健在。

绕过街区,安德森很容易又找到了不远处蔡锷路上他和母亲与继父曾经的家。正当安德森对不能进去看看表示遗憾时,向导很快就从自己衣服口袋里掏出了钥匙,神情自若地打开了楼房的大门。

安德森惊呆了, “你怎么会有原来我家的钥匙?” “因为现在这是我家啊!” 事情就是这样奇巧。原来这位向导的家正好在这栋住房的楼上,一家四口住在一个房间里,厨具就在房前门旁的走廊上,而厕所则是楼下公用的卫生间。安德森曾经的家,这时的楼上楼下已经为六个家庭所居住。安德森深感幸运,多亏碰巧有这位“同屋”的向导,得以亲身在自己曾经的家里回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站在二楼的楼梯口,安德森回忆起难忘的1931年。那年的武汉大水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这个楼梯口就是当时的 “家庭专用码头”。那时家里楼下被淹成水库,在大约两个月里继父雷纳斯由人力车改坐舢板上下班。继父雇用了一个船工和他的舢板。每天下斑,船工把舢板划进住宅大门,漂浮于屋里齐腰深的水面上,沿走廊行驶,然后停靠在楼梯边。舢板就停泊在楼梯旁,船工吃住也都在家里。上班时继父从楼梯上走下来,到楼梯半途就可直接上船启航。这一情景,安德森说他永远不会忘记。

我国开放之初争相最早最先访华的国际友人中,很大部分都是曾在中国生活的经商或传教的外国人士,和他们在中国出生成长求学就业的子女。他们忘不了故乡故土,早就盼望着“回家看看”。有一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人拍摄的汉口录相,很可能就是1981年安德森这次回乡寻根所留下的纪录。它是在轿车后座对着前窗外的街景拍摄的,从蔡锷路起至中山大道中段止。或许正是汉口和利冰厂少东家、美国安迅资讯总裁安德森在离开旧居时,从蔡锷路出中山大道沿途所录。

1937年12月22日,因抗战爆发日本侵略军进逼武汉,18岁的小安德森随母亲玛贝尔撤离汉口避居香港,同时带着一个中国女孩,安德森的妹妹贝西。安德森的母亲、中俄混血儿玛贝尔,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洋武汉姑娘伢,带有中国妇女善良的品德和端庄的性格的形象特征。就在同年早些时候,玛贝尔领养了战时孤女贝西。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安德森加入香港英国志愿队武装抵抗日本侵略军,沦陷后在香港和日本的战俘营关押四年。抗战胜利后安德森返回香港,先后长期担任安迅资讯香港分部和日本分部总经理,直到1972年在公司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临危受命,出任安迅资讯美国总部总裁兼首席运营官,不久再兼首席执行官,终于让濒临绝境的安迅资讯起死回生,并重新坐强坐大。对这位拯救安迅资讯的大老板,美国媒体称为“从东方来的骑士”。

2021年6月29日,汉口和利冰厂的少东家安德森在美国加利福利亚州帕洛阿尔托去世,终年102岁。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右图为1919年3月19日沃特•休斯•科赛恩与合伙人威廉· 吉尔伯特·安德森在汉口江滩合影。杰拉德•科赛恩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主编: 田联申责编:力 托

来源:人文武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