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没戏?马英九一语道破郑丽文不愿谈统一的核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4:08 1

摘要: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拙见在此,抛砖引玉。诚邀您点个「关注」,方便日后交流。文中观点仅为一家之言,我尤其期待听到您的不同见解甚至反对意见。真理越辩越明,感谢您赐教!

国民党的党主席又换人了,现在是郑丽文。不管岛内蓝绿如何吵嚷,这终归是事实。

2025年10月18日,在一场仅有39.46%投票率的选举中,郑丽文以微弱的50.15%得票率惊险胜出。这样的胜利,与其说是授权,不如说更像是一次无奈的托付。

但党派内斗只是开胃菜,外界真正关心的,是郑丽文将把这个百年老党带向何方,尤其是在两岸关系这个生死攸关的议题上。

看了一圈,岛内外的反应很有意思。绿营媒体自然是口诛笔伐,而一些蓝营支持者则似乎也找不到太多兴奋点。

为什么?因为郑丽文的论述,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回避了最核心的问题。她像是在精心构筑一道安全堤坝,但这道堤坝只防洪水,却对水源从何而来、最终流向何处避而不谈。

我们不妨看看她的政策主张。

上台后,郑丽文马不停蹄。11月7日,她在“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10周年研讨会”上,高举“九二共识”,称其为两岸和平的“定海神针”,痛批民进党路线导致“兵凶战危”。

第二天,她又在“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上,温情呼吁“两岸一家亲”。

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这些话术,几乎是国民党政治人物的标准配置。但玄机,恰恰藏在那些她没有说出口的话里。

通篇演讲,她强调经贸合作、文化交流、避免战争,甚至将“通关密语”总结为“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和中华民族认同”。

但对于“统一”这个终极目标,她却选择了策略性沉默。 没有时间表,没有路线图,仿佛和平就是终点,而不是过程。

这种 “只谈和平,不谈统一” 的论述,显然经过了精密的政治算计。

台湾“2025两岸关系年度大调查”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63%的民众不满赖清德处理两岸关系的方式,高达88%的人认为两岸必须维持沟通。郑丽文抓住了这个最大的民意公约数——要和平,不要战争。

在2026年地方选举和2028年“大选”前,这无疑是最稳妥的牌。

她既要避免被民进党扣上“亲中卖台”的红帽子,又要安抚党内深蓝势力,这种模糊化策略是她在夹缝中求生的必然选择。但这种看似聪明的策略,真能走得通吗?

就在大家揣摩郑丽文的真实意图时,一位“局外人”的表态,却像一道闪电,划破了这层精心布置的迷雾。这个人,就是马英九。

马英九最近通过社交平台发声,批评赖清德的“新两国论”,呼吁回归“两岸共同政治基础”。这番话本身平平无奇,符合他一贯的立场。

然而,真正值得玩味的,是他过去反复强调的“和平民主统一”论,与近期被披露的一些私下言论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马英九曾公开表示,“台湾不排斥统一,但需和平推行”,过程要和平,方法要民主。这个“民主统一”的提法,听上去冠冕堂皇,却暗藏了一个几乎无解的死结。

以当前台湾超过八成民众希望“永远维持现状”的民调来看,将“民主”作为统一的前提,无异于将统一进程无限期搁置。这是一种体面的拖延战术。

然而,据知情人士披露,马英九曾私下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历史上分久必合多靠武力”。

这句话,才是一语道破天机。

它无意中揭示了马英九内心深处的矛盾,更撕下了郑丽文乃至整个国民党“和平论述”的虚伪面纱。

当一位前任领导人、和平的倡导者,私下里都承认武力在历史整合中的决定性作用时,那种只谈和平、不谈最终目标与实现路径的论调,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这说明,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没有统一目标的和平只是空中楼阁。他们之所以不愿谈,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不敢、不能、不愿。

不敢,是怕民进党的“绿色恐怖”。民进党当局手握行政权和媒体话语权,通过修改“国安条例”等手段,早已将“统派”污名化,任何与“统一”挂钩的言论都可能招致政治追杀,让国民党彻底边缘化。

不能,是源于党内的历史包袱与派系倾轧。国民党内,既有洪秀柱这样旗帜鲜明的“急统派”,也有大量经历过“白色恐怖”时期、对任何激进路线心存疑虑的党员。

郑丽文必须走钢丝,避免重蹈洪秀柱当年因“一中同表”而引发党内分裂的覆辙。

不愿,则是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一种身不由己的妥协。

就在11月,美国在台协会(AIT)已经约谈了郑丽文,直接施压三大议题:确保高达9495亿新台币的军购特别预算通过、支持2025年占GDP 2.45%的防务预算,并试探其与大陆交往的底线。

美国的意图再明确不过:台湾必须作为棋子,牢牢绑定在美国的战车上,任何偏离“以武拒统”轨道的和平倡议,都会被视为对美国战略利益的挑战。

郑丽文的回应也颇具手腕,她任命了“深蓝”背景的李乾龙、季麟连以及洪秀柱系的张雅屏等人担任党内要职,释放出“减防务、增交流”的政治信号。

但这更像是一种姿态,而非决断。在强大的外部干预下,国民党的自主空间早已被严重挤压。

当下的台海局势,早已不是国民党可以左右逢源的时代了。

大陆的牌桌上,筹码已经越来越清晰。法律上,《反分裂国家法》为一切形式的“台独”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对“台独”顽固分子立案侦查已是进行时。

军事上,福建舰服役后的常态化围台军演,早已让所谓的“海峡中线”名存实亡。

经济与民心上,网红“馆长”访陆直播都能在岛内掀起波澜,说明两岸民众交流的渴望是任何政治操弄都无法完全阻断的。

大陆坚持“一国两制”的和平统一前景,但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一底线,才是决定台海未来走向的定盘星。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留给国民党和郑丽文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其实已经不多了。未来的走向,无非三种可能。

第一种,郑丽文幡然醒悟,带领国民党转向一条明确的、以统一为目标的和平发展道路。

但这需要巨大的政治魄力,去对抗美国压力、整合党内分歧、直面绿营攻击。以郑丽文如履薄冰的当选和当前的政治生态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第二种,也是最有可能的一种,就是维持现状。郑丽文继续扮演“和平传声筒”的角色,在“九二共识”的框架下与大陆保持接触,为台湾争取一些经济红利,同时在岛内选举中谋求生机。

但这条路,只会让国民党在大陆主导的统一进程中,逐渐失去话语权,最终被边缘化。

第三种,则是国民党的论述被现实彻底击穿。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促统步骤的加快,那种“只求偏安、不谈整合”的和平幻想将难以为继。

届时,无论国民党愿不愿意,都必须在“战”与“统”之间做出最终抉择。

唉,一个曾经主导过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党,如今却在自家门前,为了“统一”二字扭捏作态,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郑丽文的上台,是国民党在内外压力下的又一次挣扎。她的策略,或许能为国民党赢得一时喘息,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因为统一从来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然的走向。将和平与统一割裂开来,无异于缘木求鱼。

马英九那句私下里的感慨,或许才是对当前国民党困境最精准的注脚。

真正的和平,从来不是靠回避问题、拖延时间得来的,而是建立在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实力基础之上。对于台湾而言,这条路的名字,只能是统一。

缺乏武力后盾的和平倡议,随时可能被撕毁;而缺乏统一目标的和平进程,注定走入死胡同。

国民党若不能将自己倡导的“和平”与历史的必然归宿绑定,其政治生命,恐怕只会像那场低投票率的党主席选举一样,显得苍白而缺乏底气。

来源:地缘历史档案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