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周四下午1点30分,上课铃声响起,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网络视频创作》的教室却空无一人。此时,数字媒体艺术2301班的30名同学早已散布在校园各个角落,举着手机,投入“博主养成记”实践创作。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邱伊娜 通讯员 张阔 张倩 鲍炜
每周四下午1点30分,上课铃声响起,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网络视频创作》的教室却空无一人。此时,数字媒体艺术2301班的30名同学早已散布在校园各个角落,举着手机,投入“博主养成记”实践创作。
《网络视频创作》的授课形式并非传统理论教学。在为期8周的课程中,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运营网络账号,亲身实践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发布的全流程,将影视特效、美术设计、创意表达等技术运用于真实视频创作。
作品发布到社交平台后,不少同学真切面临创作、流量及网友评论的冲击,收获了全新思考。
学生正在拍摄
老师要求全员出镜
18秒视频学生拍了3个小时
《网络视频创作》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必修课,每周两次课,课时从上午8点延续至下午4点。任课老师黄亮介绍,此前学生已系统学习影视摄影与灯光、原画设计、数字后期制作等专业课程,具备了扎实基本功。此次他要求同学们全员出镜,将作品投放至真实网络平台,用流量与数据检验学习成果。
“这不是简单拍着玩,视频拍摄每个环节都有明确技术要求,目的是让同学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用起来。”黄亮强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拍摄的每条视频都会在班上公开播放,邀请全班同学共同评析。
“以前做视频作业,最怕全班公放点评,感觉特别‘社死’。”学生郑乾坦言,不少同学拍视频时总爱“逃避”出镜,用静物或校园小动物等“凑数”。但连班级公放都无法面对,又怎能经得起千万网友审视?面对正式观众与真实数据的考验,“被迫”出镜反而点燃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学生沈琪和同学组成双人小队,她有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两人第一次拍摄18秒的视频,足足花了三个多小时。“当时去了专业摄影棚,第一次露脸放不开,几乎每句话都要NG四五次。”
学生剪辑作品
爆款、商单、恶评……
真实场景催生深度成长
沈琪和队友创作初期风格不稳定,尝试过影视剧模仿等方向,视频流量一直平平。“在黄老师建议下,我们逐渐将风格固定在大学生生活剧情类,用夸张特效引发共鸣。”沈琪说,拍到第7条视频时,她们有了一波大流量。
这条演绎大学生月初与月末反差状态的视频,时长近一分钟,播放量达140.8万,收获4.4万点赞、4.9万转发和三千多条评论。更让她惊喜的是,凭借这条视频收到了第一笔商单——尽管只有100元,却意义非凡。
沈琪组的账号播放情况
沈琪坦言,眼看已经升入大三,自己和很多同学一样,对未来的职业规划都有些迷茫,“这堂课为我开辟了新的职业想象。”
在黄亮的指引下,沈琪和队友抓住了“反差感+无厘头”的特质,继续在创作视频,“其实,爆款后的几条视频,流量并不算高,这也提醒着我们要继续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沈琪组目前还在探索原创脚本,希望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郑乾所在的小组走的是电视剧剧情解读赛道,目前已发布了多条视频。
“我们的视频最初只有几百的播放量,但是现在已经能够稳定过万,账号的粉丝也从零增长到了500。这是让我成长最快的一门课,我们不仅在学,更在实践,在突破。”他感慨道。
同样在真实流量的洗礼中,学生吴佳焱则收获了另一种成长。在视频中常出演配角的她,曾因演技生疏而收到“演技差”等攻击性私信。
“那些恶评像利剑,让我情绪低落了很久,”她回忆道,“但这也让我意识到,网络空间的文明需要所有人共同维护,我觉得日常表达也应该多一些善意,多一些文明的声音。”
学生尝试使用AI工具
高校传统专业正在迎来转型升级
《网络视频创作》课程进行7周以来,已经收集了6次作业。学生们的创作主题从最初的“玩梗”和“二创”逐步走向原创,分享大学生生活、记录减肥日常、拍摄美甲制作……数媒2301班同学们的“博主养成记”仍在继续。
黄亮发现,许多同学在创作中主动融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工具。部分学生对场景构建、灯光效果等理论了如指掌,但剧本创作略显生疏,便主动“训练”AI承担“编剧”角色,提升创作效率。在不断磨合中,他们的指令愈发精准、需求更加明确,AI生成的剧本质量也持续提高。
学生正在拍摄中
“学生们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建立了职业自信,学会了团队协作,还懂得以负责任的态度参与网络空间建设。”黄亮表示,这门课证明,当教育方式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时,就能激发学生无限创造潜力。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王伟介绍,浙江工商大学杭商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立于2022年,作为交叉学科,深度融合人工智能(AI)、新媒体交互、虚拟现实(VR/AR)等前沿领域。作为该专业第一届学生,沈琪、郑乾等人接触的专业课新鲜多元,专业老师还会推荐他们参与短剧、电视剧拍摄,丰富履历、积攒经验。
在AI大热的数智时代,发展“艺术+科技”融合的新学科是市场驱动的必然趋势。目前,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国内顶尖传媒类、艺术类学府已普遍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简单来说,这是传统艺术、科技与媒体艺术的三者融合。”王伟告诉记者,学生既要具备色彩、构图、设计原理、艺术史等扎实艺术功底,也要学习blender、达芬奇、UI、VJ等实用软件,掌握传媒学、用户体验等相关知识。因此,他们的就业面十分广泛,可涉猎影视、游戏、动画、数字策展等领域,也能从事平面设计、交互设计等传统岗位。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