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数千万长新冠患者中,女性始终占据主力,加拿大350万患者里女性占比极高,全球范围内这一群体更是多达数千万,且出现严重症状的概率是男性的三倍。
全球数千万长新冠患者中,女性始终占据主力,加拿大350万患者里女性占比极高,全球范围内这一群体更是多达数千万,且出现严重症状的概率是男性的三倍。
这个困扰已久的现象,终于被阿尔伯塔大学发表在《细胞报告医学》上的研究揭开了分子层面的谜底,而一系列后续研究更让这幅图景变得愈发清晰。
长新冠对女性的“偏爱”,首先藏在肠道里,阿尔伯塔大学的研究发现,女性患者血液中肠道脂肪酸结合蛋白、脂多糖等“肠道渗漏”标记物显著升高,意味着肠道屏障这个身体“防护墙”出现了漏洞,让炎症因子得以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炎症。
而后续研究进一步揭示,女性的肠道屏障本就更脆弱,天生比男性薄15%-20%,肠道菌群中抗炎菌的丰度还少了31%,再加上感染期雌激素波动会加剧肠道上皮的病毒敏感性,让新冠病毒更容易在此“破门而入”。
激素紊乱则是另一个关键推手。研究证实,女性患者的睾酮水平会显著降低,而这种激素本是身体天然的“抗炎卫士”。
当它的水平下降,抗炎保护机制被削弱,女性本就更活跃的免疫系统就容易陷入过度反应,形成持续不退的炎症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40-55岁的女性风险最高,绝经前后的激素剧烈波动会让这种脆弱性雪上加霜,这也解释了为何德克萨斯大学的RECOVER研究发现,该年龄段女性患长新冠的风险比男性高出45%。
阿尔伯塔大学提到的女性长新冠患者普遍存在的贫血,背后还有更复杂的代谢谜题。
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这并非简单的营养缺乏,而是慢性炎症引发的“功能性缺铁”,身体里的铁储备其实充足,却被一种叫铁调素的“铁总管”锁在了肝脏、脾脏的细胞里,目的是不让病毒利用铁繁殖。
这种看似合理的防御策略,却造成了致命副作用:造血功能因缺“原料”受损,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最终导致持续的疲劳和认知障碍。
更棘手的是,部分患者还会同时出现“真性缺铁”,也就是病毒通过影响食欲、损伤肠道吸收功能,把身体的“铁仓库”真正掏空。
这两种缺铁类型的叠加,让女性长新冠患者的疲劳症状更加顽固,也意味着单纯补铁往往收效甚微,关键要先解决炎症问题。
长新冠的性别差异,在症状表现上也泾渭分明。女性患者更常被慢性疲劳、脑雾、肌肉疼痛和体位性低血压困扰,发生率远超男性;而男性则以持续性咳嗽、心律失常等呼吸道和心血管症状为主。
这种差异并非个例,WHO的报告显示,全球长新冠患者中女性占比达67%,重症率是男性的3.1倍,美国CDC的大型队列研究也证实,女性出现核心症状的风险高出近三倍,且持续时间平均延长4.2个月。
地域差异同样值得关注,全球系统综述显示,长新冠平均患病率达36%,而非洲地区高达53%,南美紧随其后。
不同地区的女性都面临更高风险,这说明性别差异是长新冠的普遍特征,而非特定人群的偶然现象。
更严峻的是,英格兰的研究发现,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女性患病风险还会额外增加47%,让这种健康不平等雪上加霜。
这些发现正在改变长新冠的诊疗格局,过去依赖症状描述的诊断方式,如今有了明确的生物标记物支撑,肠道渗透性指标、性激素水平和炎症因子,让医生能通过客观检测确诊,避免“症状不被重视”的困境。
个性化治疗策略也应运而生:针对炎症过度的患者,精准抗炎是关键;激素失调明显的,可能需要适度的激素替代疗法;而贫血患者则要先区分是“铁被锁住”还是“仓库空了”,再针对性处理。
研究团队还计划通过动物模型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开展临床试验,甚至探索长新冠与HIV相关神经系统症状的相似性,为借鉴现有治疗经验寻找可能。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长新冠涉及肠道、内分泌、血液等多个系统,需要多学科协作;激素治疗对育龄女性的生殖健康影响,还需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而医疗资源在贫困地区的分配不均,也让部分高风险女性难以获得精准干预。
从预防角度看,这些研究也给出了新方向:在急性感染期保护肠道屏障、维持激素平衡,或许能降低长新冠的发生风险。
随着全球疫情的演变,长新冠可能成为长期公共卫生挑战,而破解其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密码,不仅能让数千万女性患者获得更有效的治疗,也为应对未来类似病毒性疾病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场关于性别与健康的探索,正在为深陷困境的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来源:米奇回来了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