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末中午,为庆祝张先生的生日,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家宴。
提起电影里的小黄人
大家都会想起它们
圆滚滚、憨态可掬的模样
可当53岁的张先生(化名)
突然变成这样的“小黄人”时
全家人却慌了神!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01
生日家宴上的“不速之客”
上周末中午,为庆祝张先生的生日,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家宴。
可是到了下午,张先生突然感到右上腹一阵阵剧烈的绞痛,疼得直不起腰,紧接着开始寒战、发烧,体温飙升至39℃,还出现了黄疸,家人赶紧把他送到杭州市中医院。
经过检查
经过检查,张先生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情况紧急,若不及时处理,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消化内镜中心团队迅速为张先生进行了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治疗,通过一个类似胃镜的软管,经口腔一路到达十二指肠,找到胆管的开口,用一个微小的“网篮”顺利地取出了结石。
术后,张先生的腹痛和发热很快缓解,黄疸也消退了,几天后就康复出院。
02
一颗不走“寻常路”的结石
胆总管结石对大家来说,或许有些陌生。简单来说,我们的肝脏会分泌胆汁,通过像“河流”一样的肝内胆管,汇入到“主干道”——胆总管,最后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胆总管结石,就是在这条“主干道”里形成了石头,造成了“交通堵塞”。
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和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较少见,结石直接在胆总管内形成。
➤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绝大多数是胆囊里的结石,在胆囊收缩时,不小心掉进了胆总管里。
哪些人是高发人群?
有胆囊结石病史的人是最高危的群体。
40岁以上,尤其是女性、肥胖人群。
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饮食的人。
短期内体重急剧下降,会扰乱胆汁成分,促进结石形成。
图片来源:太帅图库
03
注意这些“危险信号”!
当结石堵塞胆管,并引发感染(胆管炎)时,会出现典型的“夏科氏三联征”:
➤ 腹痛:右上腹或上腹部持续性胀痛或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
➤ 寒战高热:细菌入血引起全身感染,体温可达39℃~40℃。
➤ 黄疸:皮肤、眼白变黄,尿色加深如浓茶。
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危险性不容小觑,如果拖延不治,堵塞和感染会加剧,可能发展为:
➤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大量脓液积聚在胆管内,感染性休克风险极高,死亡率高。
➤ 胰腺炎:结石堵塞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导致胰液反流,引发凶险的急性胰腺炎。
➤ 肝脓肿:细菌随胆汁进入肝脏,形成肝脏脓肿。
图片来源于版权图库,请勿转载
04
内镜下的“管道疏通工”
对于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ERCP是目前首选且成熟的微创治疗方法,它是如何操作的呢?
➤ 第一步:在镇静麻醉下,医生将一根顶端带高清摄像头的十二指肠镜,经口腔、食道、胃,缓缓送入十二指肠降部。
➤ 第二步:在十二指肠壁上找到胆总管的开口——十二指肠乳头。
➤ 第三步:通过内镜的通道,伸入微小的电刀,将乳头开口稍微切大一些(括约肌切开),然后用一个像“网篮”或“气囊”的器械,将结石套住或拖出,让其随胆汁排入肠道。
➤ 第四步:如果结石太大或太多,一次取不干净,可能会暂时放置一个塑料或金属支架,引流胆汁,待炎症消退后再行处理。
图片来源:太帅图库
05
防胜于治:让“石头”无处可生
遵循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少吃或不吃肥肉、油炸食品、动物内脏、蟹黄、浓肉汤等。
按时吃早餐,能促进胆囊收缩,排出积攒了一夜的胆汁,防止胆汁过度浓缩形成结石。
每日保证足量饮水(1500~2000毫升),有助于稀释胆汁。
避免肥胖,但切忌过快减肥(如每周超过1.5公斤)。适度锻炼,如散步、慢跑、游泳,有助于促进胆固醇代谢。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胆结石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应定期做腹部B超检查。
专家提醒
一旦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热、黄疸等表现,切莫当作普通“胃病”或“肠胃炎”自行服药,请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您已经查出有胆囊结石,即使没有症状,也应咨询专科医生。对于部分有症状或结石较大、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您行预防性胆囊切除术(如今多为腹腔镜微创手术),从根本上杜绝结石掉入胆总管的风险。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
来源:健康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