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多年接触青春期孩子和他们父母的过程中,发现亲子间因为沟通问题吵架的情况特别常见。就拿超市购物来说吧,孩子想买喜欢的零食,父母觉得不健康不同意,孩子不乐意,父母再强硬要求,一场争吵就这么爆发了。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反复上演,青春期孩子和父母沟通难,真成了普遍困扰。其实这和青春期孩子大脑发育有关。大脑里有个前额叶皮层,它就像个“指挥官”,能控制人的情绪和行为。但青春期孩子的这个“指挥官”还没发育好。而大脑里负责产生情绪的杏仁核却很活跃。这就导致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弱,一点小事就容易情绪爆发。脑成像研究也发现,
在我多年接触青春期孩子和他们父母的过程中,发现亲子间因为沟通问题吵架的情况特别常见。就拿超市购物来说吧,孩子想买喜欢的零食,父母觉得不健康不同意,孩子不乐意,父母再强硬要求,一场争吵就这么爆发了。这样的场景在很多家庭反复上演,青春期孩子和父母沟通难,真成了普遍困扰。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这和青春期孩子大脑发育有关。大脑里有个前额叶皮层,它就像个“指挥官”,能控制人的情绪和行为。但青春期孩子的这个“指挥官”还没发育好。而大脑里负责产生情绪的杏仁核却很活跃。这就导致孩子情绪控制能力弱,一点小事就容易情绪爆发。脑成像研究也发现,青春期孩子情绪激动时,前额叶皮层活动不明显,杏仁核活动强烈。简单讲,就是他们大脑还没“长全乎”,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了解了这些科学原理,我们再看看父母和孩子在认知上的差异。
父母和孩子的认知差异,引发了不少冲突。比如,父母常说“你必须听我的”,这是典型的命令式语言。孩子心里就会想“我都这么大了,为啥不能自己做决定”。父母看到孩子成绩下降,说“你怎么这么笨,学习都学不好”,孩子会觉得“我已经很努力了,你还这么说我”。父母要求孩子按时睡觉,直接命令“马上上床睡觉”,孩子却渴望父母尊重自己的节奏,希望听到“时间不早了,早点休息对身体好”。孩子穿了自己喜欢但父母觉得奇怪的衣服,父母说“这衣服穿得像什么样子”,孩子会觉得“我有自己的审美,你别干涉”。父母看到孩子和朋友出去玩,说“别和那些坏孩子一起玩”,孩子则会想“你都不了解他们,凭什么这么说”。面对这些认知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没有解决办法呢?
当然有,我有一套家庭系统疗法的三阶沟通模型。首先是建立每日倾听机制,每天留出15分钟,父母不评判、不打断,耐心听孩子说话,让他们把情绪表达出来,不管是开心的事还是抱怨。其次是学会需求表达公式,父母可以用“我观察到……我担心……”的句式。比如,看到孩子很晚还在玩手机,父母可以说“我观察到你这么晚还在玩手机,我担心你睡眠不足,第二天没精神”。最后是共同决策流程,家庭规则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像周末的安排,大家一起商量,这样孩子会更愿意遵守。有了方法,还得有实践的工具。
为了让这些方法更好用,我还有一些实践指南。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训练来提高沟通技巧。父母和孩子互相扮演对方,模拟平时的争吵场景,感受对方的想法和情绪。另外,情绪日记也很有用。父母准备一个本子,记录孩子每天的情绪变化和自己的应对方式,分析哪些做法有效,哪些需要改进。
重建良好的家庭关系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是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有耐心,用成长型思维看待亲子关系。孩子在成长,父母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改变。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困难,但只要坚持,一定能收获更亲密、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来源:玩具小育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