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和几位基层干部聊天,大家都有个共同的困惑:乡村振兴越往深走,越觉得传统的驻村工作队模式有点“力不从心”了。有人随口提议:“不如把‘驻村工作队’改成‘乡村振兴服务队’吧?”本以为只是随口一说,细琢磨才发现,这短短几个字的变化,藏着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
最近和几位基层干部聊天,大家都有个共同的困惑:乡村振兴越往深走,越觉得传统的驻村工作队模式有点“力不从心”了。有人随口提议:“不如把‘驻村工作队’改成‘乡村振兴服务队’吧?”本以为只是随口一说,细琢磨才发现,这短短几个字的变化,藏着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大逻辑。
过去驻村工作队的核心任务是脱贫攻坚,重点是“驻下来、帮到底”,比如帮村里修条路、引进个产业、解决贫困户的急事。但现在乡村振兴讲究的是“长效发展”,光靠工作队“包办代替”根本不行。我认识的李书记,去年驻在一个山区村,为了帮村民增收,自己跑前跑后找设计、拉投资,好不容易建起来几间民宿。结果工作队一撤,村民没人会运营,民宿慢慢就冷清了,最后只能关门大吉——这就是典型的“工作队一走,项目就停”,“输血”没变成“造血”。
而且驻村工作队大多有固定任期,一般两年一换。刚摸透村里的情况、跟村民处熟,就得交接走人,新来的又得重新适应。有个村五年换了三批工作队,每批来都有新想法,一会儿搞种植、一会儿搞养殖,村里的产业始终没形成规模,反而浪费了不少资源。反观隔壁村,去年试点搞了“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不是固定驻村,而是按“需求清单”上门服务:村里缺技术,就派农业专家来指导;想搞电商,就请电商讲师驻点培训;矛盾调解搞不定,就找司法干部来帮忙。这种“按需调配”的方式,比固定驻村灵活多了,也精准多了。
一、从“包办代替”到“按需服务”:乡村需要的是“精准滴灌”
传统驻村工作队就像“大水漫灌”,不管村里真正需要什么,都按自己的计划来干,往往是“工作队干得热火朝天,村民看得云里雾里”。而乡村振兴服务队则是“精准滴灌”,先摸清村里的需求,再匹配对应的资源和人才。
比如有个平原村,村民种的蔬菜品质很好,但一直卖不上价。服务队了解到情况后,没有直接帮村里找收购商,而是请来电商专家,教村民拍短视频、开直播,还帮村里设计了包装。现在村民自己就能通过直播卖菜,不仅价格翻了倍,还打开了全国市场。这种“村民需要什么,服务队就提供什么”的模式,才能真正帮到点子上。
二、从“短期驻守”到“长效陪伴”:乡村发展怕的是“频繁换帅”
驻村工作队的任期制虽然保证了人员流动,但也带来了“短期行为”的问题。很多队员刚熟悉情况就离开,导致帮扶工作缺乏连续性。而乡村振兴服务队不设固定任期,队员根据村里的需求来服务,建立“定期回访+随时响应”的机制。
有个山区村想发展乡村旅游,服务队先是请旅游规划师来做整体规划,然后派民宿运营专家驻点培训村民,等村民能独立运营后,专家虽然不再常驻,但会定期回来指导,遇到问题也能随时通过电话、视频沟通。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长效陪伴模式,才能让乡村旅游真正做起来、做长久。
三、从“硬件帮扶”到“软件赋能”:乡村真正缺的是“自我造血”能力
过去驻村工作队更偏向“硬件帮扶”,比如修路、建桥、盖厂房,这些虽然重要,但如果村民没有运营和管理能力,再好的硬件也发挥不了作用。乡村振兴服务队则更侧重“软件赋能”,比如帮村里建合作社、教村民管理方法、培养本土人才。
我老家那个村,今年请了服务队的财务专家,帮村里的合作社建立了规范的财务制度;还请了管理专家,教村民如何分工协作、开拓市场。现在合作社不仅运营得井井有条,还培养出了几位本土的管理人员,就算没有服务队的帮助,也能自己良性发展。这才是乡村振兴真正需要的——不是给乡村“送鱼”,而是教乡村“织网”。
乡村振兴不是“一阵风”,也不是靠一批人就能完成的。从“驻村”到“服务”,变的是工作方式,不变的是帮农助农的初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灵活、精准的帮扶模式,让乡村既能留住人才,又能激发自身的活力,真正实现“自己的日子自己过,自己的乡村自己建”。
你所在的村子有没有遇到过“驻村工作队一走,项目就停”的情况?你觉得“乡村振兴服务队”这种模式能在全国推广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来源:俊涛谈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