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第44周《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数据显示,2025年10月27日-11月2日,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跟上一周相比增加了6.4%。
随着季节转换
流感进入活跃期
最近疾控中心发布的哨点医院监控数据
也在走高
听说今年的流感病毒很不普通?
微博截图
跟往年相比
今年的流感是有点不一样
一是来得更早一点
二是主要的流行毒株不同了
今天
山西日报新媒体“不医样工作室”
特邀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主任医师王崇刚
就今年流行的H3N2帮大家分析清楚
今年的流感季
的确比去年来得早
厚衣服还没拿出来
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与此同时
流感也悄然出现
最近两周
身边中招的同事也多了起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第44周《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数据显示,2025年10月27日-11月2日,哨点医院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样本检测阳性率跟上一周相比增加了6.4%。
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为5.1%,高于前一周水平(3.7%),高于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同期水平(2.5%,4.4%和3.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专家告诉我们,主要和流感病毒的传播能力和特点有关系。
流感病毒对气温的敏感性特别高
近期全国气温的急剧下降
病毒的稳定性会增强
并且从流感流行指数高的
国家或者地区来的人
会携带病毒进行人际传播
部分流感病毒除了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也会可能从飞鸟传播给人
在特定的场景下
有可能传染给人类和其他哺乳类动物
所以
今年的流感季不仅启动更早
其流行强度也显著活跃于近三年
我们正面临一个来势汹汹的流感季开局
今年主要流行的毒株
跟去年不一样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流感强势毒株为甲型H3N2,占比超过95%。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第44周流感监测周报截图
相信大家会有这样的疑问?
“这么快就有了新的毒株?”
并不是!
H3N2亚型是
甲型流感病毒家族的一员
(流感分甲、乙、丙、丁型)
H3N2并非凭空出现
自1968年首次被发现以来
已存在超过57年
流感病毒本就是不断变化的
只是说今年流行的流感毒株恰好是
以甲型H3N2为主
与去年的甲型H1N1为主不同
H3N2和H1N1引起的症状非常相似
都属于典型的流感症状
存在细微的与个体有关的倾向性差异
专家说,核心症状主要是这些:
突发高热(38℃以上,部分可达39-40℃),持续3-5天;
全身症状明显,头痛、肌肉酸痛、乏力感突出,甚至影响日常活动;
伴随干咳、咽痛、流涕,部分人群可能出现恶心、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并发症风险高,高危人群(老年人、儿童、肥胖者、孕产妇、慢性病患者、某些基础疾病患者)易引发病毒性肺炎、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周围人都“中招了”
我能不能提前用药预防?
目前监测显示
H3N2对奥司他韦、扎那米韦
帕拉米韦等主流抗流感药物仍敏感
发病48小时内使用可缩短病程2-3天
降低并发症风险40%
对于普通人
专家是不建议直接用药物预防的
普通人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是
打!疫!苗!
重要提醒
甲流、乙流千万不要吃抗生素预防(头孢、阿莫西林等),因为真的没用,抗生素是针对细菌的药物,对病毒无效。
流感流行期
这些情况要重视
虽然关于流感的话题很多,但仍然有少部分朋友抱着“就是个小小感冒,不怕!”的态度来应对,严重了也不去医院。
专家告诉我们,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中的任何一种时,请立即去医院:
流感流行期间,儿童发热超过三天;
出现体温40℃以上高热且持续不退;
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严重呕吐腹泻、持续胸痛等任一症状;
自行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无效。
⭐ 注意 ⭐
在流感盛行期,高危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视,一旦有流感样症状,最好到医院确诊及治疗。
那么孩子感染流感后,多久才能返校?
一般来说甲流退烧48小时后,孩子精神状态、活动能力都恢复如常就可以返回学校。但考虑到学校是人员密集的空间,建议还是需要全程戴好口罩、做好手卫生,为了保护他人也是保护自己。
预防感染
这些方法来帮忙
接种当季流感疫苗是
预防流感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其次就是日常生活防护方面:
正确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搓洗至少20秒,或使用含60%以上酒精的洗手液;
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佩戴外科口罩可有效阻隔飞沫传播;
避免触摸:尽量不要用未清洁的手触摸眼、鼻、口;
保持距离:流感季节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
咳嗽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用手肘内侧遮挡;
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最后专家告诉我们
如果感染了
请及早就医
发病48小时内是
抗病毒治疗的黄金窗口期
希望大家保护好自己
不要生病
记得把这篇“流感攻略”
转发给你关心的人哦
本期专家
王崇刚,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肺部感染(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支气管哮喘、肺癌的诊治;全身各器官系统难治性、复杂性感染,耐药菌感染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如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的诊治。
文案:杨晓雪
编校:蒋海霞
责编:陈美文
审核:刘 捷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来源:小青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