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来,关于“今年冬季将出现大雪封门式极端天气”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讨论。这个听起来颇具画面感的说法究竟是气象预警还是网络传言?背后又有怎样的科学依据?答案已经明朗。
近来,关于“今年冬季将出现大雪封门式极端天气”的说法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引发了众多关注与讨论。这个听起来颇具画面感的说法究竟是气象预警还是网络传言?背后又有怎样的科学依据?答案已经明朗。
一、传言溯源:“大雪封门”之说从何而来?
“大雪封门”这一说法的兴起,主要基于以下几个背景:
1. 官方气候预测:国家气候中心已确认,今年冬季我国将经历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通常而言,厄尔尼诺事件会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呈现“北暖南冷”的特征,并可能使南方地区,尤其是华中、华东一带的降水偏多,这为出现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潜在的气候背景。
2. “冷冬”预期:尽管有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但阶段性、区域性的极端寒潮事件发生频率却在增加。气象部门也提醒,今冬东亚冬季风偏强,这增加了我国出现阶段性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的可能性。
二、科学解读:我们真的需要担心吗?
答案是:需保持关注,但不必过度恐慌。
1. “封门”是小概率局部事件:所谓“大雪封门”是一种极端情况的形象化描述,通常指降雪量极大、积雪深度足以阻碍门扉开启。这种情况即便发生,也更可能出现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如山区、风口地带或遭遇特定天气系统(如“炸弹气旋”)袭击的地区,不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出现。
2. 厄尔尼诺的双面影响:厄尔尼诺的效应是复杂的。它确实可能为南方带来更多雨雪,但同时也会导致北方地区冬季偏暖。这意味着,今冬的天气模式很可能将是“冷暖交替、波动剧烈”,即在整体偏暖的基调下,穿插着几次剧烈的降温雨雪过程。我们真正需要防范的,是这种 “过山车”式的温度骤变对农业、交通和人体健康带来的冲击。
三、实用建议:如何为可能的寒冬做准备?
无论“大雪封门”是否会成为现实,未雨绸缪总是明智之举。
· 对于个人与家庭:
· 御寒物资:提前检查取暖设备,备好羽绒服、保暖衣物等。
· 应急储备:家中可适当储存一些易于保存的食物、瓶装水及常用药品,以备极端天气下的不时之需。
· 对于有车一族:
· 入冬前为车辆做好保养,检查防冻液、玻璃水和电瓶。
· 考虑为爱车配备防滑链,尤其在多雪地区。
· 关注权威信息:
· 请务必通过中央气象台、地方气象台发布的官方天气预报及预警信息来规划出行和生活。
· 不要轻信和传播网络上的个别极端预测,科学应对才是关键。
结论
综合来看,“今年冬天将大雪封门”的说法是对复杂气候模式的一种简单化、夸张化的解读。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今冬天气的波动性和极端性风险较高,确实存在出现阶段性强降雪的可能。但将其定性为整个冬季都会“大雪封门”,无疑是不准确的。
让我们以科学的眼光看待气候预测,以从容的心态和充分的准备,迎接每一个季节的来临。
来源:老谢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