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党必看!这些熬夜自救方法,让你轻松应对熬夜伤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11:41 1

摘要:熬夜,几乎是现代人的“家常便饭”,无论是为了赶工作进度、追剧、玩游戏,还是其他原因,熬夜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但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

熬夜,几乎是现代人的“家常便饭”,无论是为了赶工作进度、追剧、玩游戏,还是其他原因,熬夜似乎成了不可避免的事。但熬夜对身体的伤害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等。

那么,熬夜后该如何自救呢?以下是一份全面的熬夜自救指南,帮你把熬夜的伤害降到最低。

熬夜前的准备

1. 养精蓄锐:提前“充电”

如果提前知道要熬夜,需在前几晚早点上床,多睡一会儿,但别超过9小时。临时决定熬夜的话,白天可以睡30分钟到1小时的午觉,能有效减轻疲劳感。这就好比提前给身体“充电”,让身体有足够的“电量”应对熬夜的挑战。[1]

2. 合理饮食:给身体“加油”

晚餐尽量少吃,7~8分饱即可,多吃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豆制品、瘦肉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对抗疲劳。同时,要谨慎饮用提神饮品,咖啡可以提神,但别喝太多,以免影响后半夜的睡眠,可以在平时睡觉点之前的2小时喝一杯。[2]

熬夜时的正确应对:边熬夜边“自救”

1. 适当活动:动起来,赶走疲劳

熬夜时,每半小时起身活动一下,走动走动、踮踮脚,几分钟就行。这样可以避免久坐带来的疲劳感,还能促进脑部供血,提高工作效率。就像给身体“松绑”,让身体保持活力。[3]

2. 选择健康夜宵:夜宵也要“营养均衡”

熬夜饿了,别吃高热量、高糖的加工零食,容易变胖。可以选择水果、坚果、即食燕麦、酸奶、八宝粥等,这些食物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给身体带来太大负担。

3. 抽空眯一会儿:小憩片刻,精神百倍

如果条件允许,熬夜时可以抽空眯一会儿。哪怕只是小睡20~40分钟,也能明显缓解疲劳感。这就好比给大脑“重启”,让大脑恢复活力。

熬夜后的补救:熬夜后的“急救包”

1. 科学补觉:补觉也要“讲究方法”

熬夜后,补觉是必要的,但也要讲究方法。如果熬夜时间不长,不建议懒床,可以在上午或中午打个小盹,通常睡眠时间不需要太长。如果前一晚大部分时间都在熬夜,建议第二天上午充分补觉,但午饭后就不要再补觉了,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2]

2. 注重早餐:早餐要“营养丰富”

熬夜后的早餐很重要,要吃营养丰富的食物,比如奶、燕麦、豆类、水果等,但不要吃甜食,过多的糖分会让你白天更疲惫。这就好比给身体“加油”,让身体恢复活力。

3. 缓解眼睛疲劳:给眼睛“做个按摩”

熬夜后眼睛容易疲劳,可以适当补充维生素A、B,多吃胡萝卜、菠菜、牛奶、瘦肉类等食物。同时,做眼保健操或使用人工泪液也能缓解视觉疲劳。

4. 缓解水肿:水肿也要“对症下药”

熬夜后容易出现水肿,要限制盐的摄入,多吃富含钾的食物,比如香蕉、豆类、冬瓜、海带等,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钠,缓解水肿。[4]

5. 保护腰椎:腰椎也要“好好呵护”

保持正确的坐姿,腰靠椅背,最好增加腰枕靠垫,脚平放于地面。平时还可以做做臀桥运动,锻炼腰背肌肉,每天做20~30个动作即可。

长期应对策略:养成好习惯,远离熬夜伤

1. 保持规律作息:规律作息是“健康基石”

熬夜后,要尽快恢复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即使前一晚熬夜,第二天也尽量按时起床,然后通过午睡来补充睡眠。[6]

2. 坚持适度运动:运动是“健康加速器”

运动是缓解熬夜伤害的“良药”。每天进行25~65分钟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熬夜带来的有害影响。但熬夜后不建议做剧烈运动,可以选择散步、瑜伽等温和的运动。[5]

3. 调整饮食结构:健康饮食是“健康护盾”

熬夜后,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避免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同时,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药,如黄芪、党参、当归等,有助于改善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等问题。[2]

熬夜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熬夜对身体的伤害。不过,最好的方法还是尽量避免熬夜,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如果经常熬夜后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本文审核专家

叮当快药互联网医院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 李红, 刘晓红. 睡眠剥夺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1, 37(2): 157-162。

[2] 赵忠新. 睡眠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3] 张媛, 孙丽. 小睡对睡眠剥夺条件下注意力转移恢复影响[J]. 价值工程, 2011, 30(31): 226-227。

[4] 孙烨琨,师乐,陈斯婧,等. 镇静催眠药物治疗对失眠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7, 43(11): 701-704。

[5] 麦子峰, 许鸿燕, 马宁. 急性睡眠剥夺对认知与情绪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 2021, 24(29): 3653-3659。

[6] Acheson, A., Richards, J. B., & de Wit, H.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impulsive behaviors in men and women[J]. Physiology & Behavior, 2007, 91(5): 579-587。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不代表叮当快药的观点和立场。若有文字、图片、视频涉及侵权或违规,请私信后台,即删。

来源:健康诊疗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