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盛世的代价:乾隆的“十全武功”,竟榨干大清1.5亿两白银?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2 13:40 1

摘要:1793年,英国使团带着新式枪炮、天文仪器造访承德避暑山庄。他们在日记里写道:“御膳房每日丢弃的山珍海味,够百户百姓吃一月”,可没人知道,此时的大清国库存银,已从巅峰时的8182万两,暴跌到不足2000万两。

1793年,英国使团带着新式枪炮、天文仪器造访承德避暑山庄。他们在日记里写道:“御膳房每日丢弃的山珍海味,够百户百姓吃一月”,可没人知道,此时的大清国库存银,已从巅峰时的8182万两,暴跌到不足2000万两。

四年后乾隆驾崩,嘉庆帝打开国库,只看到空荡荡的银库——平定白莲教的军费,竟要靠抄和珅家产才勉强凑齐。一个号称“康乾盛世”的巅峰时代,为何会在几十年间沦为财政空壳?被乾隆自诩“千古荣耀”的“十全武功”,到底是开疆拓土的伟业,还是啃空家底的“烧钱骗局”?

乾隆1735年继位时,接手的是父亲雍正留下的“金山银海”。雍正13年勤政如命,穿打补丁的龙袍,连毛笔都要用到笔杆开裂才换。他推“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硬生生把康熙晚年空虚的国库,从2716万两攒到3453万两,每年财政收入稳定在3000万两,堪称“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44岁的乾隆意气风发,既想延续文治,更要建超越先祖的武功。他口中的“十全武功”,是十场重大军事行动:两平金川、两平准噶尔、平大小和卓、征缅、征安南、镇压台湾林爽文、两抗廓尔喀。起初平准噶尔、大小和卓,确实巩固了西北边疆,可到了晚年,乾隆好大喜功,许多战役渐渐变成“为了面子的消耗战”。

“十全武功”的代价,远比乾隆想象的恐怖。据《清高宗实录》《圣武记》记载,十场战役累计耗银1.48亿两,相当于大清四年半的总收入。更要命的是,军费还成了官员贪污的“唐僧肉”。

第二次金川之战最离谱。四川金川山高谷深,土司们建“碉楼”据守,清军大炮打上去都没用。1771年开战,乾隆派温福为统帅,可温福竟在前线盖豪宅、养戏子,军费被层层克扣——士兵的军粮里掺着沙土,铠甲是用纸板糊的,而上报的“军火费”却翻了三倍。这场仗打了五年,动用30万兵力,户部拨款7000余万两,乾隆后来坦言:“还有600多万两报销不了,朕只能免了”,实际耗费比账面多得多。

征缅甸更是“赔本买卖”。清军不适应热带气候,士兵死于疟疾的比战死的还多,军营里“十病九死”,尸体都来不及运走。两任云贵总督,杨应琚谎报战功被赐死,明瑞被困丛林自杀,三年仗打下来,耗银1320万两,最后只换来缅甸“名义上称臣”,连一寸土地都没拿到。

还有台湾林爽文起义,耗银超1000万两,可镇压的官员却在军中“夜夜笙歌”,士兵连刀都拿不稳;第二次抗廓尔喀,本是边境贸易纠纷,乾隆非要“扬天朝上国之威”,硬打成大规模战争,又花掉1105万两。

如果说战争是主因,乾隆的奢靡和官场腐败,就是加速崩塌的催化剂。他六下江南,每次都要修御道、建行宫,苏州官员为了让御舟平稳,竟在运河里铺丝绸当“垫路”,单这一项就花了8万两白银。《清高宗实录》记载,一次南巡耗银300万两,六次下来,2000万两白银打了水漂。

更致命的是“议罪银”制度:官员贪污后,交罚款就能免罪。河南巡抚毕沅贪了30万两,交8万两就官复原职;负责修行宫的江南织造孙文成,抄家时查出贪银50万两,这类案子在当时占了六成。乾隆宠信的和珅,更是把军需报销当成“摇钱树”——军官报10万两军费,他要抽3万两回扣,到嘉庆抄家时,和珅家产估值8亿两,相当于大清十年财政收入,全是从军费和百姓身上刮来的。

此时的大清,收入没涨,开支却暴涨。为了填窟窿,朝廷加重赋税,江苏、浙江“亩加税三钱”,无数农民破产逃荒。1784年最后一次南巡,运河两岸挤满流民,他们捧着发霉的窝头,看着御舟上扔下来的剩菜,眼里全是绝望——这就是“盛世”的真相。

长久以来,“十全武功”被夸成“开疆拓土的伟业”,可很多战役根本没必要打。征安南时,清军攻占河内后,当地百姓反抗不断,只能仓皇撤退,136万两白银只换了一纸“议和书”;第二次抗廓尔喀,本可通过外交解决,乾隆却非要“御驾亲征”(实际没去),硬是把小纠纷打成大战,多花了数百万两。

魏源在《圣武记》里暗讽:“十全之功,多有溢美,而军需之耗,实为巨亿”。那些被歌颂的“胜利”,背后是无数士兵的白骨和百姓的血泪——金川之战,清军战死和病死的士兵超10万,而当地土司的总人口,还不到5万。

1799年乾隆驾崩,嘉庆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库存银不足2000万两,白莲教起义爆发,九年战乱又耗银2亿两,彻底掏空了大清根基。嘉庆只能节俭,龙袍打补丁,取消南巡,可再怎么省,也补不上乾隆留下的窟窿。

军事上,为了省钱,清军武备废弛,浙江提督的亲兵,竟有一半拉不开弓;民生上,流民四起,起义不断,大清从“盛世”一步步滑向衰亡。

回望这段历史,乾隆用1.5亿两白银换来了“十全老人”的虚名,却让子孙后代背负了沉重的包袱。真正的盛世,从不是靠战争和奢靡堆砌的面子,而是百姓安康、财政稳健。当一个王朝沉迷于虚名,忽略了底层的苦难,再辉煌的盛世,也不过是一戳就破的泡沫。

历史从未远去:乾隆的故事警示我们,盛世之下,更要警惕“花钱买面子”的陷阱;再厚的家底,也经不起穷兵黩武和腐败的消耗。

参考历史资料:

1. 《清史稿·食货志》

2. 《清高宗实录》

3. 魏源《圣武记》

4. 陈锋《清代财政史》

5. 《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

6. 《四川布政录·金川军需档》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