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运会女子10米台决赛那天,张家齐的最后一跳得了78分,最终以342.80分位列第十。
342.80分,第十名。
11月10日,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决赛成为张家齐在全运会上的“最后一舞”。
当比赛结束,她走下跳台,先拥抱了教练,然后对着看台深深鞠躬。
21岁的奥运冠军张家齐眼泛泪光,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全运会女子10米台决赛那天,张家齐的最后一跳得了78分,最终以342.80分位列第十。
这样的成绩,意味着她无缘奖台。
但面对镜头,她却十分坦然的表示“没有遗憾,这就是竞技体育。”
这个结果在她的意料之中,毕竟她的年龄和身体已经不敌那些十几岁的小将了。
女子10米台选手的黄金年龄通常在16到19岁,21岁的张家齐已经算是“高龄”了。
和她同期的全红婵、陈芋汐还能在赛场上翻飞,可张家齐的身体已经发出了警报。
长期高强度训练让她的腰椎和膝盖都有旧伤,加上青春期后身体发育带来的重心变化,想要维持巅峰状态变得越来越难。
其实早在巴黎奥运会前,就有媒体问过她是否考虑退役。
当时她笑着说:“只要还能跳,我就不会停。”但这次却不一样了。
“已经很对得起自己了,因为竞技水平已经比不到以前了,就是跳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张家齐在赛后采访中说出的一番话,眼泛泪花却语气坚定。
这种清醒和坦然,比任何金牌都更打动人。
比起那些硬撑到伤病缠身的运动员,她的退役选择里藏着对自己的负责。
比起娱乐圈里硬凹“永不言弃”人设的明星,她的真诚更显珍贵。
网友们的评论戳中了很多人的心:“比起拿冠军,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更需要勇气”“。
而这份清醒的背后,藏着她与跳水相伴9年的时光。
很多人第一次记住张家齐,是因为她甜美的长相和标志性的小梨涡,总下意识觉得她是“天赋型选手”,一路走来顺风顺水。
可只有真正了解她训练日常的人知道,所谓的“天赋”,不过是她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来打磨动作,把别人喊苦喊累的瞬间都变成了咬牙坚持的动力。
2016年全国跳水冠军赛,是12岁的张家齐第一次在全国性赛事中崭露头角。
当时她身高刚过1米4,站在一群比她高半个头的对手中间,显得格外娇小,连裁判都忍不住多看了她两眼。
可当比赛声响起,她走上跳台的那一刻,整个人像变了个人。
最终,她以领先第二名 20 多分的绝对优势拿下金牌,一战成名。
赛后采访时,记者问她获奖感言,她攥着奖牌,奶声奶气却无比认真地说:“我想跳得更好,以后要去奥运会拿金牌。”
这句稚气的宣言,成了她接下来九年的人生目标。
每天清晨五点半,当其他孩子还在睡梦中时,她已经出现在训练馆,开始热身和柔韧性练习。
白天要完成上百次的跳水训练,从基础的1米台、3米台,到最终的10米台,每个动作都要重复几十遍,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晚上八点训练结束后,还要花一个小时复盘当天的动作,记录下需要改进的细节。
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让她在短短几年里迅速成长,从全国冠军变成了世界冠军,一步步朝着奥运梦想靠近。
2021年东京奥运会,17岁的张家齐终于站上了奥运赛场。
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中,她和搭档陈芋汐配合得如同一个人,五轮动作里有三轮拿到了满分,最终以363.78分的高分夺冠。
当五星红旗在东京水上运动中心升起,当《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场馆,她咬着金牌笑出了小梨涡,那个画面成了无数国人心中的奥运经典瞬间。
从12岁到21岁,九年时间里,她一共拿下了20多个国内外赛事的冠军。
可这些荣誉背后,是磨破的脚掌、常年贴着膏药的腰和膝盖,是无数个独自加练到深夜的夜晚,是错过了和同龄人一样的童年时光。
也正是这份九年如一日的坚持,让她在告别赛场时,能带着满满的荣誉和底气,从容地走向新的人生赛道。
三条出路虽然暂时告别了赛场,但张家齐未来的路依旧是光明无限。
作为奥运冠军、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三年级学生,她今后摆着三条截然不同却同样优质的出路,而且每一条路的年薪都能轻松超过6位数。
第一条出路是留校任教,把热爱传递下去。
按照北京体育大学的人才培养政策,像张家齐这样拥有奥运冠军头衔、又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学生,毕业后有很大概率会被留校任教,担任跳水专业的讲师或校队教练。
要知道,北京体育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体育类高校,对教师和教练的选拔标准极为严格,能获得留校资格,本身就是对她专业能力的高度认可。
第二条出路则是体育局编制岗,安稳背后是责任。
对更倾向于稳定生活的人来说,北京体育局的编制岗位,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这些年她为北京跳水队赢得了不少荣誉,想要进入体育局从事体育工作,也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
第三条出路,就是自主择业。
如果说前两条路走的是“安稳路线”,那自主择业对张家齐来说,就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新赛道”。
凭借甜美的外形、开朗的性格,加上奥运冠军的国民度,她在自主择业领域的潜力,早已被不少行业人士看好。
其中,最被看好的是体育解说领域。
巴黎奥运会期间,她曾受邀担任跳水项目的嘉宾解说,当时就圈粉无数 —— 不同于其他解说员过于专业的术语堆砌,她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动作难点。
有网友预测,如果她专职做体育解说,单次大型赛事的解说费就能达到数万元,加上日常的短视频科普、直播互动,年收入轻松就能过百万。
除此之外,商业合作和综艺邀约也会源源不断。
毕竟像她这样既有正面形象、又有国民认知度的公众人物,在当下的市场里格外稀缺。
而且她在社交媒体上拥有上超两百万粉丝,随便一条分享训练日常或生活感悟的动态,都能获得上万点赞和评论,这种天然的流量号召力,是很多靠炒作走红的明星都羡慕不来的。
当然,自主择业也意味着要面对更多挑战。
脱离体制的庇护,需要自己对接资源、把控方向,还要应对市场竞争的不确定性。
不过,对于张家齐来说,不管选择哪条路,肯定都会像对待跳水一样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张家齐未来三条光明的出路,有人羡慕她“人生开了挂”,有人感慨她“运气好”。
可很少有人想过,她今天拥有的一切,都不是凭空得来的。
是她凭着9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身上那种“靠实力说话、靠人品立足”的人生底气得来的。
她身上的底气,是清醒的自我认知,也是永远向上的心态。
面对赛事成绩,她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荣誉,而是客观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
她从不刻意营造人设,只是真诚地做自己,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尊重。
其实不管张家齐最终选择哪条路,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她能走得很好。
因为九年的跳水生涯,教会她的不只是如何跳好一个动作,更是如何做一个坚韧、清醒、有担当的人。
来源:学者启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