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有个让人提起就忍不住惋惜的城市,它曾在历史上有过两段辉煌,第一段时被称为“剑外大都会”,第二段时经济地位跟成都、重庆平起平坐,但如今却成了地图上容易被忽略的一角。
四川有个让人提起就忍不住惋惜的城市,它曾在历史上有过两段辉煌,第一段时被称为“剑外大都会”,第二段时经济地位跟成都、重庆平起平坐,但如今却成了地图上容易被忽略的一角。
它就是景区比市区更出名的广元市。
一座把辉煌交给了历史,把落寞留给了现在的城市。
当年跟他平起平坐的两座城市,一个成了新一线,一个成了直辖市,而广元这个川北门户,现在连四线城市的门槛都挤不上。
剑门关还在那挺着,皇泽寺的香火也没断,可广元距离下一次辉煌,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世事洞穿,关注新川。
我们继续讲《锦绣四川》系列,这篇文章就来聊聊的广元。
这座昔日的经济重镇,怎么一步步走到了现在?
它的问题出在哪儿?
还有没有可能重新爬起来?
说起广元,这可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苴国的地盘,跟巴国、蜀国并列。
而苴国当时的都城就在今天的昭化区一带。
在秦惠文王灭蜀的时候,把苴国顺带也灭了,干脆就在这设了个葭萌县,这也就是广元的前身,至今已有2300年了。
到了三国时期,这地方见证了蜀汉的兴盛和衰落。
首先是刘备给他改了地名,叫汉寿县,意思是汉祚永寿,寄托着他自己的帝王心思。
其次是张飞夜战马超的传说,就在昭化这片地,以至于昭化古城里,至今还留着“张飞井”“马超坪”两地。
再次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粮草转运走的就是这一带的路。
现在的明月峡古栈道,还能看到古时候凿的桩孔。
再到后来,邓艾带兵偷渡阴平,从青川县的摩天岭翻山进入蜀中,自此蜀汉基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我们看地图也能轻而易举的看出,广元的位置对四川来说有多要命,他几乎就是四川的咽喉,一旦过了广元,就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再也没有险要之地可守。
所以古人常说,得广元者得蜀,这话一点不夸张。
到了唐宋,广元迎来了第一段辉煌,那会儿的广元,可不是现在安安静静的川北小城。
那是人声鼎沸、商船如织,热闹程度不亚于今天的成都。
以至于,广元成为了唐宋的西南“战略枢纽”和“经济节点”。
由于广元处在嘉陵江航道与金牛道十字交叉,加上东有米仓道,西接阴平道,使得广元成为四川的交通咽喉,北可达陕西、甘肃、南可到重庆、西可往成都,川外的货要进来,蜀中的兵要出去,都必经此地。
正是因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唐宋两代的朝廷都在这设了重机构。
唐朝时,朝廷就设利州都督府,统管川北十几个州。
宋朝成为利州路治所,与成都、梓州、夔州并列“川峡四路”,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这四个地方相当于今天的省会。
那时候广元有三样东西最值钱:茶、丝、马。
青川县、朝天区那一带山高雨多,出茶质量特别好,朝廷在广元设“茶马务””,专门管茶马互市。
那时四川茶叶运到吐蕃、西夏换战马,利州也就成了交易中心。
城里茶馆林立,不光是喝茶的地方,更是商人谈买卖的场子。
丝织业更是不得了,唐朝的《唐六典》里写得清楚:“利州岁贡绫绢千匹”,意思就是广元这地方出的绸子给皇帝穿的就有千匹。
到宋朝时,广元、南充成了四川仅次于成都的织造中心。
那会儿嘉陵江两岸全是织坊、染坊,布匹一排排晾在江边,风一吹,五颜六色的绫罗绸缎像彩霞一样飘,热闹得跟赶集似的。
生意人多,船更是多。
陆游走到这都得感叹一句:“舳舻相继,帆樯如林”,翻译成人话就是:船多得、桅杆像树林。
盐、茶、丝绸、漆器、铁器都在这儿交易,光税收就能排进四川前列。
早市夜市连着转,茶馆、客栈、租马行一条街接一条街,以至于那时的广元被称为“剑外大都会”,说人话就是,剑门关以南第一大都会。
但这种繁荣随着蒙古铁骑的南下而中止了,加上明清时海运的兴起,让陆路贸易受到严重的冲击,广元自此沉寂了下去,等下一次再站起来,已然是600多年后的事情。
这里多说一句,在唐朝时广元还有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封神事件。
那就是女皇武则天在此地出生。
广元的皇泽寺和凤凰楼,在修建的背后,都有跟武则天沾边的原因。
皇泽寺我没去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凤凰楼有幸去过,我可以简单讲讲。
它现在成为“女皇故里”的标志性古楼,站在古楼最高处用望远镜可以看到广元全景,城市的风景很美,嘉陵江的水很绿,有机会去广元的朋友,可以去那里感受一下。
当然,女皇为广元带来的可不仅是这两座楼,还有独一无二的女儿节文化。
每年9月1日的女儿节,热闹得像过年一样,姑娘们拜佛、许愿、游街,那天的广元就像一座盛装的节日之城,同时我的朋友圈也必然会被刷屏。
好了言归正传,到了民国随着抗战的爆发,广元这座原本偏居川北的山城,因为战时需要成了大后方的交通命脉。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广元这个川陕交界处一下子成了香饽饽。
川陕公路和嘉陵江在这里十字交汇,成了连接西北和西南的唯一通道。
苏联援华的武器弹药,大后方的粮食煤炭,全都得从广元过。1939年,广元被定为"全国货物集散市场",足以见得广元当时的地位。
当时的广元港,每天停靠的木船就有两三百艘。
旺苍和昭化的船厂开足马力,七年造了两千多艘木船,就这还供不应求。
工业也迎来了第一春。
西安大华纱厂搬到广元凤凰山,这可是广元头一回听见机器纺纱的声音。
跟着来的还有兵工署的机械厂、资源委员会的酒精厂,短短几年,广元冒出来十多家公营工厂,工人超过六千,工业产值占川北主导地位。
随着工厂的增多,也带来了商业繁荣。
战前广元只有几十家小商铺,到1942年已经发展到587家商行栈号,还来了18家银行,商税直接拿下川北第一。
城里开始出现"过载行"、"转运公司"这种新行当,专门帮人倒腾货物。
这一时期的广元,跟成都、重庆、万州并称为四川四大商埠。
广元的第二段辉煌,就在这一刻留下了浓厚的绚丽华章。
不过随着抗战的结束,军需订单的戛然而止,广元的繁荣就像泡沫一样破灭了。
商户一年内关了四成,营业额断崖式下跌。
毕竟这种靠战时特殊需求撑起来的经济,就像借来的衣裳,终究不是自己的。
不过那些年的特殊经历,也给广元埋下了工业化的种子。
虽然规模不大,但至少让这座千年古城第一次闻到了机器机油的味道。
而广元真正的引来工业时代,是在建国后的“三线建设”时期。
广元因“战略纵深+地形隐蔽+交通基础”三大优势,被列为四川省重点三线城市之一,承接了多个国家级保密军工和基础工业项目。
最先落户的是东河印制公司,这可是全国唯一的综合性印钞厂,能造钞票、造纸还能提炼贵金属。
紧接着来了081电子基地,专门生产雷达和通讯设备,属于当时最尖端的军工企业。
最神秘的还数旺苍山里的821厂,负责核燃料后处理,连当地人都不知道里面在干啥。
这些大厂一来,广元彻底变了样。
原本不足3万人的小县城,突然涌进来数万技术工人和工程师。1965至1978年,三线建设累计迁入广元约4.8万名职工+3.5万名家属,占当时城区人口一半以上,普通话在厂区、学校、商店成为工作语言,本地话反而成了小众。
工业产值更是坐着火箭往上窜。
原本广元七成经济靠农业,三线建设后工业占比直接过半。
电子、机械、印钞这些产业,放在今天都是高端制造业。
到了1985年,广元从绵阳地区独立出来,升级为地级市,靠的就是三线建设打下的底子,这也让他成了川北第一个地级市。
而今年,正是广元建市的40周年。
想想看,若不是三线建设的推动,估计今天的广元很可能还只是绵阳下面的一个县级。
然而广元跟大多数三线建设城市一样,带来的繁荣终究是时代红利催生的,改开后三线建设厂要么搬走,要么缩小,再叠加下岗潮的冲击,广元的工业化又一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我在广元时就跟一位老人聊过三线建设的话题,老人家感叹说他觉得最可惜的就是东河印制公司,以前东河印制公司在的时候,旺苍县牛的一逼,几乎就是横着走,但在90年代东河印制公司搬迁到了温江,从那以后旺苍县成为兄弟县里混的最差一个,差到了连客运火车站曾长期停运,到近年才恢复。
甚至还有人在一旁调侃说,广元的工业基础太差,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在努力一下,常驻人口跌破200大关不是问题。
如今,广元在四川的经济版图上,确实处境不太乐观。
2020年 GDP才首次突破 1000亿元大关,去年全市GDP达到1038.7亿元,在全省排在倒数第5位。
这座曾经因三线建设而辉煌的城市,如今被列为五线城市,面临着人口外流、产业转型缓慢的发展困境。
反映在楼市上,广元新房均价维持在六千元左右。
不过有意思的是,广元房价比隔壁的巴中高。
当地朋友告诉我,这主要是因为广元紧邻甘肃,不少甘肃人会到广元来买房,毕竟四川的条件要比甘肃好些。
那么话说回来,广元还能恢复唐宋和民国时期的繁荣景象吗?
说实话,很难很难。
唐宋时期的繁荣,是因为陆路商贸的发达,在海运为主流的现在,陆路商贸很吃亏,民国时期的战时情况,更不用多说。
但广元依旧有希望,毕竟他是四川的交通咽喉,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小时候我们要出川,都是从南充坐大巴车到广元赶火车,即便从川外回来,也是广元下车在转大巴回南充,以至于我小时候很疑惑,南充火车站是不是就是个摆设。
个人觉得广元要继续往前发展,必然要抓紧交通这个优势,加上“一带一路”的推动,这个优势会逐渐放大。
现在的广元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力,开始推进通道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简单说,就是把"道路"变成"财路"。
如今的广元,高速公路从1条增加到6条,实现了"县县双高速";铁路更是从最初的宝成线一条独苗,发展成四线贯通的"米字型"枢纽,成了川北最大、全省前列的全省铁路枢纽。
嘉陵江上货船往来不息,全市年货运量达到850万吨,重现了"黄金水道"的盛景。
这些通道不只是让出行更方便,更重要的是让货物在这里聚集流转。
现在广元建起了铝锭贸易中心、煤炭交易专区和木材贸易中心,把西北的煤炭、新疆的铝锭、俄罗斯的木材都吸引过来交易加工。单是铝产业就从零起步,去年产值超过400亿,成了全省的佼佼者。
说白了,广元正在把自己从一个"过路站"变成"集散地"。
就像把十字路口升级成了大型物流园区,让过往的货物愿意停下来,在这里交易、加工、增值。
这条路子一旦走通了,这座川北古城就能真正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如今,站在嘉陵江边眺望广元,你会感受到这座古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
从茶马古道的驼铃到现代物流的汽笛,从三线建设的机床声到如今铝产业的轰鸣,广元始终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如今的广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摸准了时代的脉搏。
它不执着于过去的荣光,也不迷茫于暂时的沉寂,而是踏踏实实地把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当一列列货运班列驶出站台,当嘉陵江上的货轮川流不息,当铝材加工厂的机器昼夜不停,这座城市的复兴之路已经愈发明朗。
历史的车轮从不为谁停留,但总会犒赏那些找准方向的赶路人。对于这座千年古城而言,最好的时光不是过去,而是正在铺就的未来。
全文完,都看到这里了,不如点个赞再走吧,感谢你的支持和鼓励。
来源:晨同学聊宠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