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四名臣——山县昌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04:30 1

摘要:山县昌景(1530-1575),幼名源四郎,戒名休山贤好禅定门,本姓饭富,后受武田信玄赐姓山县,继承甲斐名门山县家,是日本战国时期武田氏麾下核心军事重臣。其家族背景深厚,饭富氏为清和源氏后裔,世代侍奉甲斐武田家,兄长饭富虎昌因骁勇善战被誉为“甲山猛虎”,是武田

一、早年仕途

山县昌景(1530-1575),幼名源四郎,戒名休山贤好禅定门,本姓饭富,后受武田信玄赐姓山县,继承甲斐名门山县家,是日本战国时期武田氏麾下核心军事重臣。其家族背景深厚,饭富氏为清和源氏后裔,世代侍奉甲斐武田家,兄长饭富虎昌因骁勇善战被誉为“甲山猛虎”,是武田信玄倚重的主要战力支柱,兄弟二人共同为武田家的扩张立下重要功勋。山县昌景育有五子,分别为昌次、昌満、昌久、昌重、信継。

关于其出生年份,史料存两说:一为永正十二年(1515),二为享禄三年(1530)。经严谨考证,享禄三年(1530)出生的说法更为可靠——因其早年以小姓近习身份侍奉武田信玄,若按永正十二年出生计算,其年龄将比主公年长六岁,这与战国时期近习任用的常规逻辑不符。

早年任职与战功积累

山县昌景的仕途与高坂昌信颇为相似,均以小姓近习身份起步侍奉武田信玄,凭借主公近侍的身份,频繁参与军事、政略谋划,积累了扎实的实战与谋划经验。元服后,他被信玄拔擢为使番,负责传达军令并监督部队执行。其初阵是在信玄驱逐武田信虎后的第二年,神之峰城城主知久赖元反叛,他以使番身份被派往下级部队参与攻城战役,自此开启征战生涯。

山县昌景

凭借骁勇表现,山县昌景屡次立下战功,多次获信玄感状嘉奖。至天文二十一年,他已晋升为统领一百五十骑的侍大将。同年,武田家经真田幸隆献策攻取户石城,终结了信浓攻略的困境,而山县昌景在此后的信浓统一战中,与兄长饭富虎昌始终奋战一线。弘治二年,信玄将小笠原信岭一百骑、下条伊豆守一百五十骑及松冈新左卫门父子五十骑划归其麾下,进一步增强其兵力。

值得一提的是,饭富兄弟麾下兵士统一身着红衣,这一特征成为后世对武田军的经典印象,但实则武田军并非全员红衣——高阪昌信部队着枯叶黄色衣衫,信玄与武田信繁直属部队为黑衣。永禄三年,高阪昌信筑建海津城引发第四次川中岛合战,身处八幡原的山县昌景虽参与此战,却未留下显著功绩记录。永禄六年,他改名三郎兵卫尉昌景;次年七月,受命出征飞驒国,成功促使当地豪族江马氏归降武田。

二、谋反事件与身份转变

永禄年间,武田信玄为打通上洛通道、扩充势力,决议攻打昔日盟友骏河今川家,这一决策遭到世子武田义信的强烈反对。武田义信秉性刚强,认为此举违背同盟信义,遂计划发动政变。其师傅饭富虎昌因身份特殊,陷入两难境地——一边是主公信玄,一边是弟子义信。

永禄八年十月,武田义信以游览灯会为由,前往饭富虎昌宅第,请求其效仿当年协助信玄放逐祖父武田信虎的先例,起兵驱逐“不义之父”。巧合的是,山县昌景当时恰巧到访兄长家中,未及见面便听闻武田义信来访,遂退至隔壁房间等候,意外洞悉了义信的谋反计划。

面对兄长与主公的双重抉择,山县昌景内心挣扎不已,但最终以主公安危为重,选择向武田信玄禀报此事,直言:“比起背叛哥哥,被自己的亲生儿子背叛的主公不是更加难过吗?”后世推测,饭富虎昌或许有意泄露计划,希望通过弟弟保全主公,自己则承担所有罪责。

此次事件中,饭富虎昌因参与谋反,在孤立无援下兵败,最终与四名随从切腹自尽,一人承担全部罪责;武田义信则被软禁于东光寺。武田信玄为嘉奖山县昌景的绝对忠诚,同时消除“饭富氏”与谋反事件相关的负面影响,将其晋升为统领三百骑(含饭富虎昌旧部五十骑)的侍大将,并赐姓山县,令其继承已断绝的甲斐名门山县家——山县家自应永年间侍奉武田家,后因山县虎清劝谏武田信虎暴行被斩杀而断嗣。自此,饭富昌景正式更名为山县昌景,跻身武田家核心重臣行列,同时接管了由饭富虎昌创立的精锐部队“赤备骑兵”。

武田赤备

三、战功赫赫与威名远播

元龟元年(1569),武田信玄入侵相模国,在三增峠与北条军展开激战。山县昌景率领赤备骑兵实施奇袭迂回战术,一举大破北条军,其出色的战术素养与部队的强悍战力令全军瞩目,威名初震,连武田信玄也为之赞叹不已。

元龟三年(1572),武田信玄决议西进上洛,山县昌景担任先锋,率先攻克三河、远江两国数座城池。在三方原合战中,其统领的赤备骑兵与小山田信茂所部一度被德川军击退,但在武田信玄亲自指挥反击、击败德川军后,山县昌景迅速投入追击战,凭借赤备骑兵的速度优势,打得德川家康狼狈逃回滨松城。经此一役,德川家康心有余悸,直言“那个叫做山县的的确可怕”,山县昌景的名号自此传遍日本列岛。

武田军攻占德川家野田城后,山县昌景奉命进攻三河东部边境要地吉田城。然而,德川家臣酒井忠次等人率领500士兵顽强坚守,武田军虽发起多次猛攻,却死伤惨重,最终攻城未果,被迫撤军。

正当武田军西进势头正盛之际,次年武田信玄病逝于上洛途中,临终前特意嘱咐山县昌景:“明天要将武田的旗帜插在京都的濑田”。主君的离世让上洛大业半途而废,武田军被迫撤回甲斐,山县昌景的征战步伐也随之暂停。

四、主君更迭与长筱殉国

武田信玄去世后,四子武田胜赖继承家督之位。由于山县昌景并非直接支持胜赖继位,二人关系始终较为疏远,他很快被外放,受命担任骏河江尻城守将,逐渐远离权力核心。

天正三年(1575),武田胜赖为完成父亲遗愿,再次起兵上洛,初期战事顺利,一路推进至长筱城。德川家康随即向盟友织田信长求援,织田信长亲率大军驰援,双方在长筱城以西的设乐原展开决战,史称“长筱合战”。

战前,山县昌景已与高坂昌信之子高阪昌澄联手围攻长筱城十日。他深知此战与此前的高天神城之战存在本质区别——织田信长的援军已至,联军兵力占优且配备大量洋枪,因此多次写信劝谏武田胜赖切勿轻易出战。但沉浸在过往战功中的胜赖未能采纳这一忠言,执意强攻。

长筱之战

会战前夕,山县昌景与内藤昌丰、马场信春等重臣再次联名反对胜赖的强行突破战略,胜赖却在家传的源义光铠甲及源义家白旗前宣誓:“神明照鉴,纵无御旗、盾牌也要出击。”眼见胜赖战意已决,山县昌景退而求其次,建议派出诱敌部队引诱敌军过河,趁其半渡时予以截击,以规避织德联军三千多挺铁炮在晴天的火力优势(梅雨季节土地湿滑本不利于骑兵冲锋,但天气放晴后铁炮威力将大幅释放),但这一合理建议仍被胜赖否决。

五、壮烈殉国:赤备悲歌

决战当日,山县昌景依旧担任先锋,率领引以为豪的赤备骑兵向织德联军发起猛烈突击。然而,织德联军凭借坚固的拒马栏与密集的铁炮齐射,给武田军造成毁灭性打击。山县昌景身先士卒,率领部队突破两道栅栏,直扑联军本阵,连柴田队、丹羽队、羽柴队都不敌败退。

激战中,山县昌景已身中数弹,却始终坚守阵地,转而冲击德川军核心阵地。无奈织德联军兵力雄厚,源源不断的敌军如潮水般涌来,山县昌景最终在铁炮齐射下应声倒地,全身中弹阵亡于乱军之中,至死仍紧握着染满鲜血的指挥棒。其享年四十六岁,墓地位于甲州惠林寺。武田家灭亡后,其遗臣被德川家康编入井伊直政麾下,用以组建德川家的赤备军。

六、生平总结

山县昌景的一生,是日本战国乱世中武将忠诚与勇毅的生动缩影。他出身武田家重臣世家,以小姓近习身份起步,凭借战场上的骁勇表现与沉稳作风逐步晋升;在面临兄长与主公的两难抉择时,以忠义为先,最终获得主君的高度认可,实现身份的重大跃升。

作为武田军的核心先锋与赤备骑兵的统领,山县昌景转战四方,在三增峠、三方原等战役中创下赫赫战功,以强悍的战力与出色的战术素养赢得敌我双方的敬畏,成为武田军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即便在攻城失利、主君更迭等困境中,他仍坚守职责,直言进谏,展现了重臣的担当。

长筱合战的败局虽非一己之力所能逆转,但山县昌景在战场上的悍勇无畏与至死不渝的忠义,为后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以四十六载的人生,见证了武田家的鼎盛与衰落,其忠诚品格、军事才能与赤备骑兵的威名,共同构成了他在战国史上的独特地位,至今仍为历史研究者与爱好者所推崇。

武田家家纹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