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吉他,承包年轻人的快乐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2 16:04 1

摘要:你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晚上宿舍里,哥们几个凑一块儿,其中一个抱起一把没弦的吉他,跟着手机APP的指示灯,哪里亮了点哪里,立马就能带着大伙儿唱起《七里香》。这玩意儿还能变声,一下是贝斯,一下是大提琴,简直就是聚会里的“气氛组”王牌,妥妥的显眼包。

你想象一下这个画面:晚上宿舍里,哥们几个凑一块儿,其中一个抱起一把没弦的吉他,跟着手机APP的指示灯,哪里亮了点哪里,立马就能带着大伙儿唱起《七里香》。这玩意儿还能变声,一下是贝斯,一下是大提琴,简直就是聚会里的“气氛组”王牌,妥妥的显眼包。

这,就是狂卖了10个亿的无弦吉他。

这东西,简直就是为两种人量身定做的。

**一种是“社牛”E人。** 以前聚会,总得有个会乐器的朋友撑场面,其他人只能在旁边干看着,特尴尬。现在好了,无弦吉他简单到谁都能上来摸两下,五分钟上手,瞬间把气氛搞热,大家一起玩才叫嗨。

**另一种是“社恐”I人。** 忙活了一天,就想自己待会儿“回回血”。插上耳机,抱着这把“假”吉他,自弹自唱半小时,既享受了音乐,又不用跟人社交,简直是完美的精神按摩。

所以你看,这东西不光在学校宿舍火,在年轻人“去班味”的露营地里,更是硬通货。谁带一把,谁就是自带BGM的男人。大家看着指示灯就能跟着合奏,这不比各自低头刷手机有意思多了?有人管这叫“都市人的精神瑜伽”,说得太对了。

**数据也证明了它的火爆。** 买它的人,一半是18到30岁的年轻人,剩下的大多是25到40岁的上班族。2023年一上市就卖断货,到了2025年618,直接包揽了乐器销售额前三名。不光国内火,在国外也是“大杀四方”,一个品牌在欧美五个月就卖了两万多台。甚至在二手平台,租一把都要30块钱一天。

**关键问题来了:一把卖两千多,跟游戏机、手机一个价位的“假”吉他,凭啥这么多人抢?**

答案很简单:它踩准了当代人两大“真”需求。

**第一个需求:低成本的情绪“庇护所”。**

过去想学吉他,那门槛太高了。光是按弦按到手指疼,就能劝退90%的人。无弦吉他最牛的一点,就是把“学会”的门槛直接干没了。它不要求你成为大师,只要求你立刻、马上就能获得演奏的快乐和情绪价值。

它长得就像个酷炫的大玩具,还能折叠,往包里一塞就走。它不是在改良乐器,而是在重新定义一种“轻松玩音乐”的新方式,这思路就赢了。

**第二个需求:低门槛的“社交货币”。**

光有产品还不够,品牌营销玩得也溜。抖音上几十亿次的播放,找各种明星达人疯狂种草,直播间一天播11个小时,主播边弹边卖,文艺范儿拉满。

更绝的是社群运营。人家不建卖货群,而是建“音乐同好会”,鼓励用户自己组织线上合唱,把买家直接变成“活动主理人”。你买的不是一把吉他,而是一张进入某个圈子的门票。就像星巴克和Lululemon一样,它成了一种社交符号。

**当然,争议也不小。**

有人爱它爱到不行,觉得能带来快乐就是好东西。也有人骂它,说这根本不是吉他,就是个“傻瓜伴奏器”,一键演奏,培养不了任何音乐素养。

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据预测,全球智能吉他市场未来几年会涨到30多亿。

**不过,想一直火下去,还得解决两个问题。**

**第一,怎么避免“昙花一现”?** 新鲜感总会过去,很多人玩俩月就挂二手平台卖了。为了留住用户,品牌们开始从“卖工具”转向“做内容”。比如让你自定义音色,或者开发专门的APP,提供教学课程和社区,让你不只是个“工具人”,而是能一直玩下去。

**第二,怎么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玩具”?** 为了摆脱“不专业”的标签,品牌们也开始下血本。比如有个团队,花大价钱进录音棚,采集各种顶级乐器的声音细节,自建音源库。新产品甚至不惜做得比上一代还大一点,就为了让音质更饱满,听起来更“像那么回事”。

**说到底,无弦吉他的成功,就是精准抓住了年轻人的情绪需求。**

大家想要的,不是一门苦哈哈的技艺,而是一个能快速带来快乐、能和朋友分享、能让自己放松的“小玩意儿”。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把它做得更专业、更好玩。

所以,别小看任何一个看似“没用”的小产品,只要它能挠到年轻人的痒处,里面就可能藏着一个大金矿。

来源:巫师火电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