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7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冬天一来,感冒发烧就像约好了似的,一窝蜂往家里钻。尤其是今年,甲型流感H3N2来势汹汹,全国多地报告病例激增,孩子学校停课、老人发烧住院的新闻更是一波接一波。
你是不是也在朋友圈看到:“中医防感茶火了,全家喝它,远离感冒”?这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真能喝点茶就能防住H3N2?
别急,今天咱们就把这事儿掰开揉碎,从科学+中医两方面,聊聊甲流H3N2的预防,让你明明白白保护全家人。
先来认识一下“敌人”。
H3N2是属于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具有传播快、传染性强、症状重的特点。国家卫健委在2025年10月通报中指出,今冬H3N2成为流行主力株,儿童、老人感染后症状更明显,部分患者还出现了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你是不是觉得“感冒嘛,扛扛就过去了”?那可真得多留心。甲流不是普通感冒,高热、咳嗽、全身酸痛是它的标配,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呼吸衰竭。
国家流感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以来,H3N2阳性率快速上升,部分地区儿童门诊量翻倍。
所以,这不是“要不要预防”的问题,而是“怎么更快、更有效地预防”。
说到预防,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戴口罩、勤洗手、少扎堆。没错,这些是基础操作,但别忽视了身体内部的“免疫战线”。
甲流预防三板斧:
疫苗接种:目前,甲型流感疫苗已覆盖H3N2亚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每年10月前完成接种,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提升免疫力:睡眠规律、饮食均衡、适当运动,都是增强抵抗力的关键。中医助防线:这是近年来越来越被重视的一环,特别是在儿童和老人中,中医“扶正祛邪”的理念,成了很多家庭的防感新选择。你可能听说过,“防感茶”最近在全国多地卫生机构推广。比如:
三甲中医院发布:推荐居民饮用“防感茶饮”,由金银花、黄芩、薄荷、桑叶、甘草等组成,有助于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那么问题来了:喝茶真的能预防甲流吗?
从中医角度看,流感属于“外感风热之邪”,而这些药材大多具有疏风清热、宣肺解毒的作用,能够在早期增强人体正气、抵御外邪入侵。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金银花、黄芩等成分含有抗病毒、抗炎活性,能一定程度抑制流感病毒复制。
当然,它不是疫苗,不能100%预防感染,但作为辅助手段,特别是在换季时节、身边人频频中招时,喝上一杯“防感茶”,既暖身又安心。
下面是一个权威机构推荐、适合大多数人群的家庭版防感茶,你也可以根据个人体质做调整。
基础配方(3人量):金银花,黄芩,桑叶,薄荷,甘草。
做法:将除薄荷外的药材用冷水浸泡30分钟;加水500毫升,煮开后小火煮15分钟;加入薄荷,再煮3分钟即可;滤渣温饮,可分2次饮用。
注意事项:如果是寒性体质、脾胃虚弱的人群,应减少薄荷、黄芩用量,或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孕妇、3岁以下儿童不建议自行饮用,应咨询医师;正在发烧的人,不建议靠喝茶自愈,应尽快就医。
生活中有的人一感冒就猛灌“防感茶”,还不去医院,结果小病拖成大病。
这里必须强调:“防感茶”是防,不是治!
一旦出现以下症状,别犹豫,赶紧去医院:体温持续超过38.5°C超过48小时;咳嗽剧烈、呼吸困难;原有慢病(如哮喘、糖尿病)明显加重;小孩精神萎靡、不吃不喝。
尤其是老人、孕妇、儿童,拖不得!
别想着一个人喝茶,全家就安全。
甲流传播快,空气飞沫是主要途径,家里一个人中招,全家都得跟着“遭罪”。
家庭防感5件事,记好了:
疫苗接种全覆盖,别等“感染潮”来了才后悔;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尤其是孩子上学回家第一件事:洗手换衣;保持室内湿度50~60%,防止呼吸道干燥;合理饮食、足够睡眠,不让免疫力“掉链子”;中药茶饮+科学生活,提前布局,胜过亡羊补牢。很多人对中医有误解,以为“喝点药茶就没事了”,其实,中医讲究的是“未病先防”。
防感茶不是仙丹,不喝也不一定就得病,但在病毒高发季节,它是我们能抓住的一根“安全绳”。
别等全家咳嗽、发烧、排队输液才想起预防。现在开始,泡上一壶茶,过个安心冬天。
写在最后冬季是流感高发季,H3N2不是“吓唬人”的词,它是真真切切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防感不是玄学,是科学+生活方式的双保险。
一杯防感茶,是对家人最温柔的守护。
参考资料:
国家流感中心.《2025年10月流感监测周报》.
国家卫健委.《2025年冬季流感防控指引》.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推荐预防流感茶饮配方》.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抗流感病毒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科学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