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讲道,“这些新场景正构建起规模庞大、需求多元的锂电消费市场,未来也将催生万亿级产业增量,成为锂电行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
导语丨mybattery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讲道,“这些新场景正构建起规模庞大、需求多元的锂电消费市场,未来也将催生万亿级产业增量,成为锂电行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
ABEC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现场
电池百人会-电池网 11月12日讯(常青 江苏苏州 图文直播)11月11-13日,由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ABEC组委会主办,电池网、海融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电池百人会联合主办的ABEC2025丨第12届中国(苏州)电池新能源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在苏州相城举行。
本届论坛以“求新应变重塑价值——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大洗牌周期下的定力与韧性”为主题,汇聚了500+来自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界精英代表。与会嘉宾将通过多维度思想交锋与前沿洞察分享,共同探索新周期下的发展路径,推动价值对话与资源精准对接,共同擘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曲线,为全球电池新能源产业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
12日下午,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在论坛上作了题为《锂电池在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AI等新领域的应用研究》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三大场景下的电池需求,电池网摘选了其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迭代与新质生产力崛起的双重驱动下,锂电池的应用边界正不断突破传统领域,向人工智能数据中心(AIDC)、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赛道延伸。吴辉讲道,“这些新场景正构建起规模庞大、需求多元的锂电消费市场,未来也将催生万亿级产业增量,成为锂电行业持续增长的核心引擎。”
AIDC:三大场景创造巨大的锂电储能需求
吴辉讲道,随着GPT、Deepseek等生成式AI问世,全球AI市场规模进入高速增长期。2024年全球AI产业市场空间约234亿美元,到2032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45亿美元,CAGR高达36%,成为全球不可小的增量市场。
AI技术的进步促使云厂商加大对大型数据中心的投资和建设,数据中心产业链快速扩张。同时,随着AI的训练和推理对算力需求不断增强,数据中心装机量也将快速增长,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总装机量有望达到114.3GW,并且根据其测算,在乐观假设下2024-2030年数据中心总装机量CAGR高达21%。
吴辉进一步表示,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新增装机约为13.8GW,其中AIDC累计新增装机10.9GW,到2025年AIDC累计新增装机占全球数据中心新增装机比例预计提升至79%。此外,数据中心正朝着高功率密度和高能耗方向发展。
这一趋势直接推动供配电系统升级,而锂电在备电与储能环节的作用愈发关键。当前AIDC备电方案中UPS仍是主流,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57.1亿美元,2032年将增至103.1亿美元。
而随着单机柜功率提升,例如英伟达明确800V高压直流(HVDC)将成为未来AI数据中心供电主流方案,标志着行业从传统UPS交流架构向高压直流架构转型,2029年全球HVDC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56.8亿美元。而且英伟达GB300标准将电池备份单元(BBU)列为标配,带动高倍率圆柱电池需求激增。
“2024年全球BBU领域锂电池出货量0.5亿颗。”吴辉分享的数据显示,预计BBU需求量将进一步提升,到2030年,全球BBU市场对高倍率圆柱电池的需求量将超过6亿颗。
此外,在“东数西算”战略下,西部绿电基地与算力中心协同发展,储能系统已从“可选”变为“刚需”。吴辉强调,若2030年新增算力5GW,按75%绿电供应、40%储能功率配比、8小时配储时长计算,对应储能需求将达120GWh。
吴辉强调,独立储能需覆盖10-15年的全生命周期,因此对储能电芯提出更高要求,需要兼顾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同时独立储能需承担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储能电芯也需适配高倍率、高频次充放电场景。宁德时代在此前招股书预测,未来数据中心储能电池出货量预计以76.3%的复合年增长率,由2024年的10GWh增长至2030年约300GWh,增长空间极为可观。
人形机器人:百亿电池市场待掘金
吴辉讲道,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技术爆发→场景验证→量产落地”的阶段,2025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出货量将破两万台,市场规模近90亿元。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逐步完善,其在工业场景和服务场景的渗透率不断加深,EVTank预计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量将达到1800万台,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5万亿元。
据了解,目前人形机器人海外技术较中国更领先,以Tesla为首的海外企业有更先进的技术积累(FSD)和更早期的应用及训练;但中国企业迅速跟进,在车厂、商超等场景开展实际测试,如宇树科技在吉利、蔚来车厂测试,优必选与东风、比亚迪等开展合作,傅利叶交付百台机器人,在上汽通用工厂测试,银河通用在药店、商超等场景展开测试,诸多企业规划在2025年出货量将破千台。
据吴辉介绍,人形机器人对锂电池的性能要求远超传统应用场景,例如能量密度需达到300Wh/kg以上,以平衡续航与机身重量;工业场景对瞬时放电的要求,需要高放电倍率(≥2C);具备快速充电能力,减少作业中断时间;同时需兼顾高安全性与宽温域适应性,以应对复杂工作环境,这些要求共同推动锂电技术向高端化、专用化升级。这其中,固态电池因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性更优,成为人形机器人电池的终极解决方案。
不过,当前全固态技术尚不成熟,行业暂以高端液态或半固态电池进行测试,未来将逐步向全固态过渡。国内锂电池企业已率先布局,海外方面特斯拉、松下、LGES等也已启动小批量供应。EVTank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市场规模将超1亿元,2035年出货量将达72GWh,市场规模达360亿元。
低空经济:eVTOL和UAV 带来的电池需求
“中国低空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23年市场规模超5000亿元,通航企业达689家,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机场451个。”吴辉介绍道,预计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2万亿元,2035年进一步增至3.5万亿元。此外,在全球层面,2035年eVTOL保有量将达2.6万架,累计市场规模预计达1600亿美元,带动全产业链进入万亿级市场。
而eVTOL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其应用场景正在持续拓宽。国内eVTOL产业链已形成车企、无人机企业、航空制造企业三足鼎立的格局,载货领域涵盖货物运输、紧急配送、农业灌溉等;载人领域包括城市客运、区域客运、紧急救援、低空观光等。
这些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低空交通电动化,也为锂电池行业开辟了高附加值的新赛道。
对锂电池性能而言,eVTOL与无人机的要求也极为严苛,核心指标包括:高比能(≥500Wh/kg);高倍率(≥5C);高安全性;长循环(≥10000次)及宽温域(-40℃至60℃,-20℃容量保持率≥90%)。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