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在开篇处就提到:“任何事情都是从细微之处生发,而后在显著的阶段达成。”
司马光曾言:“以往昔兴衰为鉴,察当今得失之况。”
在千年的历史记载里,有的人一生无所作为,有的人却平步青云。
《资治通鉴》道尽了人性的起起落落,还隐匿着四条走向成功的秘诀。
《资治通鉴》在开篇处就提到:“任何事情都是从细微之处生发,而后在显著的阶段达成。”
世间大局的走向,常常从细微之处开端。唯有能察觉先兆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英雄豪杰。
东汉末期,各方势力割据称雄。曹操刚开始崭露头角之际,仅仅是一个低级官吏。
当时董卓把控朝政,祸乱朝纲,各路诸侯都起兵前去讨伐,但都心怀鬼胎,只有曹操冷静旁观局势。
他清楚明白“名不正则言不顺”的道理,于是打着“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旗号,把汉献帝接到了许昌。
谋士荀彧曾进言:“如今将军率先发起正义之师,然而天下尚未平定,应当借助天子的名义来凝聚人心。”
曹操听闻此事后,自此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在官渡之战爆发前,袁绍麾下拥有十万兵力,而曹操仅有两万军队。
众人都心怀畏惧,唯有郭嘉笑着说道:“袁绍礼节繁琐、规矩众多,您行事顺应自然,这是在度量方面胜过他。”
曹操趁势用奇袭的策略烧毁了乌巢的粮草,最终凭借弱小的力量战胜了强大的对手。
司马光评论道:“曹操对大局形势有着清晰的认知,不被细枝末节所束缚,所以能够成就霸业。”
人生仿若一盘棋局,要是仅仅着眼于一颗棋子的得与失,必然会错失整个棋局。
相较逆势抗争,顺势而为更为可取。
当滂沱大雨如注而下,蠢人会对天地怒声斥责,而聪明人则会动手编制蓑衣。
《资治通鉴》中提到:“治理国家依靠的是大的德行,而非小恩小惠。”
能够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人,向来都不是独自前行之人。
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上皇位,突厥率领二十万精锐骑兵迅速逼近渭水。
在长安城里,众人皆人心惶惶,只有房玄龄于深夜敲响了宫门,说道:“陛下是否还记得马周?”
这位往昔寄身于客栈的贫寒书生,凭借一篇《陈时政疏》得到破格任用。
突厥撤兵之后,太宗设置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画像。
尉迟敬德原本是归降的将领,魏徵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亲信,长孙无忌更是有着外戚的身份。
大臣们困惑不解,太宗却说:“我为国家选拔人才,怎会区分关系亲疏呢?”
其后,魏徵以死相谏二百多回,太宗眼含泪水刻下“以铜为镜”这句话。
《资治通鉴》里,司马光专门记载了杜如晦离世时的情景:
太宗亲自调配汤药,看到药碗掉落,竟然捡起碎片自我责备道:“失去贤良之臣,如同砍断我的手足啊!”
真正的强者,丝毫不惧身旁星光璀璨。
倘若你能容纳山川湖海,自会有百川奔涌而来,助力你成就一番事业。
据《资治通鉴》记载:“积蓄力量之人犹如潜藏之龙,等待时机而后行动。”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急于达成目标。他们明白“十年磨一剑”的道理,于无声处积累力量。
在五代十国这一历史阶段,后周世宗柴荣积极治理国家,力求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然而却在年纪尚轻的时候便与世长辞。
幼帝登基之后,禁军首领赵匡胤掌控着大量军队,朝廷内外都怀疑他有谋朝篡位的企图。
《资治通鉴》详细记载了“陈桥兵变”的那个夜晚:士兵们把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他假装醉酒后醒来,捶着胸口、跺着脚说:“你们让我陷入了不忠不义的境地!”
大家都清楚他是在作假,然而却不晓得这场戏的背后,藏着他长达二十年的默默忍耐。
赵匡胤在早年投身军队之际,仅仅是个默默无闻之人。
每遇战事,其他战友都竞相争夺战功,唯有他静静地钻研兵法,和士兵一同吃粗糙的食物。
后周由郭威建立之际,赵匡胤在军中已然出类拔萃,然而他却心甘情愿把平定淮南的功劳让给了同事。
司马光评价道:“太祖有能屈能伸之量,最终成就了开创国家的大业。”
宋朝刚刚建立政权之后,赵匡胤在夜间前往赵普的住宅拜访。
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之际,帝王敲响了谋士的家门,询问的却是:“天下刚刚安定,该如何守护它呢?”
赵普回应道:“以沉静来镇摄,用宽厚去对待。”
于是便有了“杯酒释兵权”这流传千古的绝妙策略——不屠戮功臣,不沾染鲜血,仅仅用一壶酒就解决了五代时期武将乱政这一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
在《资治通鉴》里,司马光多次着重提及:“急躁之人必定失败,冷静之人常常获胜。”
恰似黄河改道之前总有细流暗自涌动,春雷炸响之际必先蓄积九霄云气。
相较于在喧闹里耗费精力,倒不如于独处中磨砺锐气。
等那东风吹拂之际,自然能够乘风向上直飞九万里。
《资治通鉴》发出警示:“因利欲而丧失理智,秉持正义且情意深厚。”
在历史的滚滚浪潮里,有无数人在权力与欲望的泥沼中迷失方向,唯有坚守正道、毫不动摇之人,方能傲立潮头。
东汉末年,董卓废除少帝,拥立献帝,满朝文武官员都像寒天的蝉一样沉默不语。
只有尚书丁管将玉笏砸得粉碎,鲜血溅洒在朝堂之上,高呼:“逆贼怎可欺瞒上天!”
《资治通鉴》在记载这一场景时,特意描绘了董卓侍卫刀刃上闪烁的冷光,以及丁管衣襟上的墨竹图案——竹子宁可破碎也不会弯曲,正如君子的高尚品格。
二十载光阴过去,诸葛亮于《出师表》里写道:“亲近贤良之臣,疏远奸佞小人,这乃是西汉得以兴盛繁荣的缘由。”
彼时蜀汉国库匮乏,南中叛乱尚未平定,朝中竟有人建议与东吴断绝邦交。
诸葛亮驳回众人的意见,说道:“联合东吴共同抗击曹操,这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怎能因为个人的恩怨就改变策略呢?”
他坚决主张派遣邓芝重新修复联盟友好关系,最终让蜀汉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司马光对此发出感慨:“孔明治理国家,犹如手持明亮的镜子,让妖邪无处躲藏。”
北宋庆历时期,范仲淹推行新政遭遇阻碍,被贬至邓州。
当地的官员打算摆下丰盛的宴席为他接风洗尘,然而他却径直前往府库核查账目。
察觉税赋账目杂乱无章,竟然连续三天未眠重新编制鱼鳞图册。
幕僚劝说他道:“何苦因些微之事与豪强结怨呢?”
范仲淹提起笔,在《资治通鉴》的批注旁边写下这样一句话:“让一家悲痛,怎比得上让一路百姓都悲痛呢?”
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流,那些投机取巧之人就像河底的沙石一般被沉淀下去,而坚守正道之人则如同金石一样永远留存。
《资治通鉴》以一千三百万字向我们传达:
相较在平坦道路上得过且过,于分岔路口毅然选取那充满艰难险阻的正确之路,更需莫大的勇气。
恰似北斗星始终指向北方,真正的成功绝不会在捷径那里。
《资治通鉴》卷尾有这样的话:“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完全可以作为明确的告诫。”
历经千年,风云变幻,一些人消逝在历史长河里,一些人则在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曹操凭借形势、唐太宗吸纳人才、赵匡胤暗中忍耐、诸葛亮坚守正道——在历史的轨迹里,这四条途径一直清晰可辨。
司马光在编撰这部书的时候,曾跟自己的弟子讲:“读历史并非是为了记住具体的年月,实际上是为了洞察人心。”
当下之人翻阅书卷,勿慨叹时运不佳,勿埋怨世道艰辛。
狂风暴雨如注之际,不妨效仿曹操编织蓑衣;繁星闪耀绚烂之地,理应学习太宗容纳百川。
在漆黑夜晚独自前行之际,要似宋太祖般暗藏自身锋芒;于岔路徘徊犹豫之时,定要像诸葛亮那样手持明鉴指引方向。
草木的繁盛仅在一秋之间,而人的生命历程也不过是一世的时光。
《资治通鉴》早已把答案记载于那布满岁月痕迹的竹简之上:
通常而言,机遇并非远在天南海北,而是蕴含于洞察时势的眼光、广纳贤才的胸怀、隐忍待发的韧性以及坚守正道的骨气之内。
愿你我皆能——
把历史当作船,承载志向跨越江海;将内心作为镜子,映照出天地的广阔。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