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I从幕后走向台前,短剧的生产逻辑正在被彻底改写。播放器不再只是内容的分发终端,而是成为剧本生成、角色设定、场景调度的“造戏机器”。本文深度解析AI短剧的产业链重构路径,揭示内容生成范式如何从“人写AI演”走向“AI写AI演”,以及平台如何在这场革命中占据主
当AI从幕后走向台前,短剧的生产逻辑正在被彻底改写。播放器不再只是内容的分发终端,而是成为剧本生成、角色设定、场景调度的“造戏机器”。本文深度解析AI短剧的产业链重构路径,揭示内容生成范式如何从“人写AI演”走向“AI写AI演”,以及平台如何在这场革命中占据主导权。
长视频平台的困境早已不是秘密。
爱优腾十年亏损、会员增长乏力、广告下滑,本质问题只有一个——内容生产严重依赖线下。
头部演员、编剧、导演拿走大部分利润;平台扛风险、烧现金。
一部剧成本数亿、周期两年、热度三周,几乎不可能规模化。
这种模式下,平台只是流量通道,不是创意主体。
它有用户,却没有内容;有播放,却没积累。
一、爱优腾为什么一直不挣钱?表面上,是监管趋严、娱乐消费多元化,观众被短剧、游戏、社交媒体分流。
但更深层的死穴在于:内容生产严重依赖线下。
头部演员、编剧、导演拿走了利润的大头,平台只是替人抬轿的苦力。
几部S+剧绑住命脉,没有方法论,无法低成本、批量化生产高质量内容。
规模化从未真正发生。
长剧失宠背后:创作者大迁徙,平台困守拉马河换句话说,它不是一家互联网公司,而是一家被明星和制片人外包的影视公司。
在产品经理的语言里,这是一种“线下高依赖、低复用、低飞轮系数”的商业模式——
没有积累,就没有规模效应;没有方法论,就没有成本递减。
二、AI的降维打击:从“人堆里生”到“算法里长”关于AI漫剧产业的判断:16家券商,20份研报,200亿市场
AI大模型的出现,是一次降维打击。
AI短剧(真人 + 动漫 + 影游融合)让平台第一次有机会成为“纯线上公司”——
不再被线下大佬吸血,不必为一两部剧押宝。
内容从“人堆里生”变成“算法里长”。
数据喂模型、模型反哺内容,形成一个可自增长的闭环飞轮:
内容越多 → 成本越低 → 质量越好 → 数据越强 → 再反向催生内容。
这是互联网产品经理熟悉的增长飞轮逻辑。
内容变成数据资产,平台拥有了“第二层复用能力”——
一个IP不再只是播放一次,而是能被无限延展、重混、互动,甚至自我进化。
当算法开始理解“叙事语法”,当模型可以生成角色、情节、镜头与音乐,平台从“内容分发”转向“内容生成”,从“戏台子”变成“造戏机器”。
三、播放器的转型:从分发到沉淀过去的爱优腾,只是一个播放器。
用户看完就走,内容生命周期短,沉淀为零。
AI的加入,让“播放器”第一次有机会变成内容社区。
用户、创作者、算法三方共创:
AI帮用户改写剧情、生成结局、配音重演;
创作者用AI工具做孵化和测试;
平台算法自动推荐、聚合、延展。
每一次点击都在产生“数据资产”;
每一次播放都在训练模型。
这就是“内容社区”的内核:
让内容活着,不断生长。
四、长视频平台的包袱与创业者的机会但问题是:爱优腾并不轻盈。
它背负庞大的组织体系、传统制片逻辑和历史成本包袱。
AI短剧的逻辑是“轻制作、快反馈、强数据闭环”,而传统平台是“重制作、长周期、弱反馈链”。
这两个世界几乎是对立的。
想要真正转型,要么是拆分出独立的创新部门或公司,要么是外部创业者先跑出来,再被收购或合作。
据我了解一些长视频平台内部已经有了危机感,提出了平台可能被AI新技术颠覆的危险,讨论在组织结构和产品上做出应对策略。
历史上几乎所有内容变革,都不是巨头完成的:
微博不是腾讯造的,今日头条与抖音不是百度造的。
同样,AI短剧的革命,也可能不从旧体系里长出来。
对创业者而言,这正是机会窗口。
当旧生态还在追逐S级大剧,新玩家已经用AI实现“小而快、轻而美”的内容飞轮。
五、“红果”式机会:AI重构短剧行业如果说抖音代表“人找内容”,那么AI短剧的下一步是“内容找人”。
像“红果”这类AI原生短剧平台,可能成为新的“内容操作系统”。
它不只是分发短剧,而是定义短剧:
从剧本生成、角色设定、镜头语言到用户共创,整个链条都可以用AI重构。
想象一个用户拍完视频,AI帮他生成完整剧情、对话和分镜,再用AIGC技术合成场景、人物、配音。
这不仅是生产力工具,更是一种叙事权的重新分配。
未来的短剧平台竞争,不再是流量之争,而是模型之争、生态之争——
谁能更快形成“内容飞轮”,谁就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抖音。
AI短剧的本质,不是让创作者更省力,而是让“创作”变成一种社交行为,一种数据循环。
这将重构整个影视行业的供给端。
如果没有做好原生的AI产品重构升级,红果也可能被别的产品OTT,变成爱优腾的现状。
如SORA、可灵、即梦之类的工具会不会演变成新的内容社区?
六、从内容公式到飞轮模型,产品经理视角的三层演化如果用产品经理的方法论来看,长视频平台的AI化,会经历三个阶段:
1. 内容公式化(Content Formula)
—— 把成功剧集拆解为数据维度:题材、节奏、角色、情绪曲线。
AI通过训练,能形成“爆款内容方程式”。
2. 内容自动化(Content Automation)
—— 用AI工具完成脚本、画面、表演、剪辑的全链条协同,降低成本、压缩周期,实现“快反型制作”。
3. 内容生态化(Content Flywheel)
—— 内容与用户互动形成循环:
用户参与创作 → 数据沉淀 → 模型学习 → 内容再生产。
平台进入自增长模式,摆脱“内容成本递增陷阱”。
这意味着长视频平台的本质将从“分发逻辑”转为“生成逻辑”。
这是AI时代最核心的范式转移。
七、未来:从戏台子到造戏机器AI短剧的商业潜力,远不止播放量。
内容精品化:AI生成剧已扩展至女频、现实、二次元等多领域。IP反向孵化:AI短剧成为影视与游戏的试验田,反哺上游。出海曲线:AI驱动的本地化制作正在东南亚落地,国漫、影游出海迎新窗口。决定未来胜者的,不是流量,而是三角关系:
谁的算法更懂内容;谁的用户数据更完整;谁能把社区养活,让创作者、观众、模型共生。抖音、快手、腾讯都在下注。
但最终吃肉的,很可能是AI原生内容公司。
他们能造戏、能聚人、还能沉淀数据资产。
这不是内容形式创新,而是产业价值链的重构。
一句话总结:
从“戏台子”到“造戏机器”,从播放器到内容社区,AI让平台第一次有机会自己吃肉,而不是替人抬轿。
当算法成为新的编剧,数据成为新的导演,未来的内容生态,将不再是人堆的竞争,而是模型的协奏。
平台不再只是播放别人的故事,而是成为故事的发生地。
八、附:AI短剧平台的产品逻辑模型叙事飞轮模型(Narrative Flywheel):
阶段1:生成层(Creation)
AI自动生成剧本、分镜、角色、配乐。创作者与AI协作形成“多模态创意生产”。
阶段2:分发层(Distribution)
算法根据人群画像自动分发、测试受众偏好。反馈数据即时返回生成层。
阶段3:互动层(Interaction)
观众通过投票、共创、再混剪等方式参与内容演化。每一次交互都成为训练数据。
阶段4:沉淀层(Data Loop)
所有创作与互动数据沉淀为“内容资产库”,为下一轮生成提供语料与灵感,形成可持续的AI叙事生态。
九、结语:造戏机器的觉醒过去十年,平台是别人唱戏的“戏台”;
未来十年,平台自己写剧本、自己演、自己收票房。
AI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内容产业的重启按钮。
它让内容从线下生,变线上长;
让平台从播放器,变内容母体;
也让创业者从追风者,变造风者。
未来的内容公司,将更像一台“造戏机器”:
不靠明星,不靠导演,而靠算法、数据与社区共鸣。
AI短剧只是开始,真正的故事——
还没开拍。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