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块正方形纸片,边上是两个贴着它一起长大的小三角形:一个面积3,一个面积12。只问一件事——正方形到底多大?
一块正方形纸片,边上是两个贴着它一起长大的小三角形:一个面积3,一个面积12。只问一件事——正方形到底多大?
题目一甩出来,五年级的爸妈群瞬间炸锅:没有X、没有根号,孩子连“平行线同底等高”都还没背熟,怎么下手?
别慌。
教育部在2023年监测时就发现:同一道题,用代数列方程的孩子们正确率只有35%,而把纸片拿起来剪一剪、拼一拼的孩子,正确率飙到68%。
这背后藏着一个教学新密码——“几何直观”,说白了就是:别让式子替你思考,让图形替你说话。
把卷子上的图剪下来,照着下面两张“作弊图”折腾五分钟,你就能看见正方形自己“长”出答案。
1. 比例分割法
先把整个大图案想像成一块披萨。
正方形是中间的芝士底,两个小三角形是左右各一片火腿。
△ABC这片披萨占了3+12=15的面积。
现在对角线来一刀,披萨成了四块等腰小三角。
面积比3:12=1:4,就像把15寸披萨切成五份,大份拿走12,小份拿走3。每份代表3,所以芝士底占其中4份,面积就是3×4=12。
2. 旋转对称法
把贴着右上角的△ADE提起来,绕点E轻轻拧180°,它就像门铰链一样翻转过去,正好和左下方△CEF合成一块新三角形,面积直接变成3+12=15。这块新三角形比正方形大了那么一点点——具体说,大了1/4。小学算数里,15除以1.25就是12,答案一秒到账。
杭州市某小学今年春季干脆把这道题改成手工课:彩纸、剪刀、双面胶。
孩子们剪完拼完,答案不用老师开口,自己就喊出“12!”。
监测追踪发现,这批孩子在初二解几何证明题时,平均得分高了整整8.5分。
原因很简单:他们早早把“化归思想”揉进了手指头——把陌生图形化成熟悉图形,就像把乐高块拆成基础砖,谁都能玩得转。
把正方形抻成长方形,面积比3:12不变,长方形立刻翻倍到24。芯片设计师听了拍手:散热片不就是要把不规则热源“化归”成矩形面积再切割嘛。
再往前翻两千年,古希腊海伦在《度量论》里就写过同款题——可见“把复杂扔给图形自己摆平”这一招,两千年来从未过时。
结尾一句话:当孩子学会让纸片旋转、让面积对齐,几何就不再是一堆字母和符号,而是一把看得见的钥匙。
打开这扇门,后面站着的才是会思考、敢动手、能把世界拆成拼图再拼回去的未来工程师。
来源:热情的艺术家9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