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那些看似健康的男性,在感染初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一旦有了表现,多数已经说明病毒正在悄悄“安家”。男人感染HPV后,身体可能会有哪些早期信号?有三个表现,如果你够细心,是可以一眼看出端倪的。
男人感染人乳头瘤病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HPV,其实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只是女人的事”。
现实中,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在提醒我们,HPV并不分性别,在男性身上同样可能带来持续感染甚至癌变的风险。
尤其是那些看似健康的男性,在感染初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一旦有了表现,多数已经说明病毒正在悄悄“安家”。男人感染HPV后,身体可能会有哪些早期信号?有三个表现,如果你够细心,是可以一眼看出端倪的。
第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表现,就是生殖器或肛周出现小疣状突起。这些突起看上去像是米粒大小的软肉瘤,颜色接近皮肤或略为发红,不痛不痒,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普通的皮肤增生或者毛囊炎。
但这正是HPV引起的尖锐湿疣的典型外观。它的隐蔽性很强,尤其是在阴茎根部、阴囊与大腿交界处,稍不注意就可能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第二个信号,是尿道口出现反复红肿或分泌物异常。这并不是所有HPV感染都会出现的症状,但在部分男性中,病毒刺激局部黏膜,会导致尿道轻度炎症反应,表现为晨起尿道刺痛、分泌物发黄或带异味。
如果你发现早晨内裤上有不明分泌物,且排尿时有轻微刺痛感,这就值得引起警惕了。
第三个表现则更隐蔽一些,那就是免疫力波动后,皮肤或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或新生物。有些男性在感冒、熬夜后,会突然发现口腔内侧、舌头边缘或喉咙后壁出现一块像脱皮一样的白色区域,摸上去粗糙,有时还会伴随异味感。
这其实可能是HPV在口腔黏膜的表现,尤其在存在口腔性行为史或吸烟史的男性中更为常见。
很多人以为HPV只是女性宫颈癌的元凶,但一项发表于2023年的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就指出,在中国18岁至45岁的男性中,HPV总体阳性率已经超过15%。
这意味着,大约每七个男性中就有一人可能正在被HPV感染。而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长期跟踪数据显示,男性中HPV引发的头颈部癌症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女性宫颈癌的下降速度,这一趋势已经引起国际肿瘤防控组织的高度关注。
不仅如此,2022年《中华男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也发现,男性HPV感染者中,有将近60%的人在初次感染后一年内出现复发,尤其在免疫力较弱、吸烟、酗酒或多性伴人群中,复发率更高。
这说明,HPV并不是“一次性感染”,它更像是潜伏在免疫系统边缘的定时炸弹,一旦遇到诱发因素,病毒便可能重新活跃。
如果再从年龄和基础疾病的角度来看,HPV的风险甚至可能被进一步放大。年轻男性因生活节奏快、作息不规律,加上部分人群存在“无套性行为更刺激”的误区,感染率逐年上升。
而中老年男性则因免疫力下降、患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使得病毒更易在体内复制传播。假设一位50岁的男性,既往存在吸烟史,同时患有高血压和Ⅱ型糖尿病,再加上性生活不稳定,那么他感染HPV后出现黏膜病变甚至癌前病变的风险,可能是普通青壮年的3至5倍。
我曾接诊过一位42岁的男患者,私营企业主,平时应酬频繁,工作压力大。他来就诊时主诉是“排尿时偶有刺痛”,原本以为是尿道炎,开了几次消炎药都没见效。检查后发现,尿道口附近有几个米粒状的小突起,进一步行病毒DNA检测,结果为高危型HPV阳性。
他当场懵了:“这不是只有女人才得吗?”更令他震惊的是,进一步喉镜检查还发现咽喉部有一处黏膜白斑,病理提示轻度不典型增生。幸运的是,发现得早,经过激光治疗和免疫调节,病灶已控制。这个病例让我印象深刻,也深深提醒我们:病毒不分性别,沉默的危险才更致命。
男性该如何主动识别和应对HPV感染风险呢?有三点建议,是既科学又可操作的。
第一,每年进行一次病毒DNA筛查,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史或口腔性行为史的男性。可以通过尿液、阴茎头或肛门拭子采样完成,过程无痛,结果通常一周内出具。
第二,定期观察生殖器和口腔黏膜变化,每月洗澡时用镜子自查一次,重点关注是否有突起、色素沉着、白斑或小溃疡。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前往泌尿科或皮肤科就诊。
第三,合理接种HPV疫苗。目前国内已经批准男性接种九价疫苗,推荐18至26岁男性优先接种,尤其是有高风险性行为人群。即便超过26岁,只要尚未感染全部病毒亚型,仍可考虑补种,效果依然有意义。
在执行这些建议时,要特别注意记录变化,比如拍照比对、记录症状发生时间,便于医生后续判断病程及治疗效果。如果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或局部红肿,一般无需惊慌,属于正常反应。如出现持续不适,应及时就医处理。
从更长远的趋势看,HPV不仅仅是宫颈癌的“罪魁祸首”,它已经逐步成为包括肛门癌、头颈癌、阴茎癌等在内多种恶性肿瘤的“幕后推手”。而男性作为病毒传播链条中的另一半,过去被忽视、如今被重视,是一种医学观念的进步。
相比被动等待症状出现,主动筛查、健康性生活和及时接种疫苗,才是对自己和伴侣最好的保护方式。生活中,我们无法完全隔绝病毒,但可以通过“提高免疫力这把伞”,去降低它带来的风雨冲击。改变,从认识开始;守护,从每一次小小选择开始。
参考文献:
[1]中华男科学杂志.男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复发机制分析[J].2022,28(3):156-16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男性HP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3年)[R].
[3]世界卫生组织.全球HPV相关癌症年报(2023版)[R].
[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男性HPV疫苗接种专家共识(2024)[J].
[5]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HPV疫苗接种与癌症预防研究进展[J].2023,39(2):45-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来源:王医生谈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