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派出机构,处于维护安全稳定第一线,要强化主防理念、落实主防责任,把工作重心放在源头防范管理等基层基础工作上。“派出所主防”在公安机关职能体系中居于战略性、基础性地位,是中国式基层警务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办户口、访民情、解民忧,调纠纷、破盗抢、治乱点……渭水河畔的16个公安派出所,既是“平安渭源”建设的神经末梢,更是基层治理的中坚力量。
派出所作为公安机关派出机构,处于维护安全稳定第一线,要强化主防理念、落实主防责任,把工作重心放在源头防范管理等基层基础工作上。“派出所主防”在公安机关职能体系中居于战略性、基础性地位,是中国式基层警务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渭源县公安局紧扣“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警务机制改革要求,以“深耕善治”为核心牵引,守正创新、固本强基,从源头治理、平安守护、服务保障三个维度发力,走出了一条具有渭源特色的基层警务现代化之路。
突出底线思维 强化源头治理
确保“矛盾不上交”
渭源县公安局将矛盾纠纷化解作为“主防”首要任务,建立“民警+网格员+乡贤”联动调解机制,聚焦邻里纠纷、婚恋家庭、土地权属等高频矛盾,开展“敲门行动”“板凳议事”等常态化排查,做到矛盾苗头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
“以前村里争地界吵得脸红脖子粗,现在民警带着乡贤上门,聊几句就把事儿说开了,再也不用跑老远找部门”,莲峰镇村民张大爷感慨道。民警也深有体会:“主动靠前摸排,把调解桌搬到群众家门口,既减少了矛盾激化风险,也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坚持“预防为先、抓早抓小”,通过整合基层治理力量,将专业调解与群众自治相结合,变“被动接诉”为“主动排查”,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同时,建立矛盾纠纷台账管理、跟踪督办机制,确保每一起纠纷有人管、有结果,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
突出守正创新 持续固本强基
确保“平安不出事”
以数字化改革为支撑,渭源县公安局积极配备巡防设备,搭建“视频监控+智慧警务平台”,实现重点路段、要害部位全覆盖,让治安防范更精准高效。
“以前巡逻全靠腿跑、眼瞅,现在有了智慧平台,巡防效率提了不止一倍”,城关派出所民警指着巡防调度系统说道。家住县城商圈的商户刘女士更是赞不绝口:“白天见民警巡逻,晚上有监控守护,店里从没出过治安问题,做生意特别安心。”
“平安不出事”的关键在于“科技赋能+传统防控”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让防范更具前瞻性,实现对违法犯罪的精准打击;另一方面,坚持“民警巡+群众护”的共治模式,发动志愿者、商户、楼栋长等加入治安防控队伍,构建“点线面”全方位防控网络。同时,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法治宣传教育,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筑牢平安建设根基。
突出人民至上 护航发展大局
确保“服务不缺位”
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渭源县公安局推行“一窗通办”“上门服务”“延时办公”等便民举措,将户口办理、证件补办等高频服务延伸至乡镇、村社,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
“我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民警上门帮我办身份证,还送证到家,真是太贴心了”,锹峪镇老人王奶奶握着民警的手说道。负责户籍业务的民警表示:“把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不仅拉近了警民距离,也让群众更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基层治理也更顺畅了。”
坚守“人民至上”理念,将服务与治理有机结合。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延伸服务触角,既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又密切了警民关系,为基层治理凝聚了民心力量。同时,聚焦企业发展需求,排查化解涉企矛盾、整治周边治安环境,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实现“服务民生”与“护航发展”双赢。
“主防”意味着转变警务理念,通过主动排查监测预警,及时发现苗头性的、潜在的违法犯罪,把预防做到打击前,打击做到升级前,不断提升发现预防的前瞻性、强化打击整治的主动性、增强社会共治的有效性;“主防”也意味着让派出所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转变,这需要以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赋能基层执法,通过制度的改革和技术的升级为主动打击犯罪、治安防范等提供有力支撑;“主防”还意味着主动向前、深入群众,让民警忙在辖区、巡在路上,通过“解民忧、守民心”更好地做到“保民安、惠民生”。
深耕善治筑根基,主防为先护平安。渭源县公安局以“派出所主防”改革为抓手,通过强化源头治理、创新防控模式、优化服务供给,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出击”的警务理念转变,从“单打独斗”到“社会共治”的治理格局升级。下一步,源县公安局将继续深化“深耕善治”理念,不断完善“派出所主防”新体系,以更实举措、更优服务守护一方平安、惠及一方百姓,为中国式基层警务现代化贡献渭源力量。
编辑:贾 若
责编:黄昕鹏
主编:李彦龙
本文来自【甘肃广电-视听甘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