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德元年(763年)十月,为躲避吐蕃入侵,李豫避难陕州,颜真卿请求让自己奉诏召仆固怀恩回朝,但李豫不同意。十二月,吐蕃入侵结束后,代宗从陕州返回长安。颜真卿依据礼法,建议皇帝应先拜谒陵庙(向祖先汇报平安),然后再正式临朝听政。宰相元载认为此举迂腐、多此一举。颜
接前文
代宗嗣位,拜利州(大体以今四川省广元市大部为主体,长期包括今陕西省西南部和甘肃省东南部部分地区。)刺史,入为户部侍郎,荆南节度使,寻除右丞,封鲁郡公。
代宗即位后,任命他为利州刺史,入朝任户部侍郎、荆南节度使,不久授尚书右丞,封鲁郡开国公。
宝应元年(762年),太子李豫即位,起用颜真卿为利州刺史,没有下任命书,改任吏部侍郎。又授荆南节度使,还未赴任,改拜尚书右丞。
广德元年(763年)十月,为躲避吐蕃入侵,李豫避难陕州,颜真卿请求让自己奉诏召仆固怀恩回朝,但李豫不同意。十二月,吐蕃入侵结束后,代宗从陕州返回长安。颜真卿依据礼法,建议皇帝应先拜谒陵庙(向祖先汇报平安),然后再正式临朝听政。宰相元载认为此举迂腐、多此一举。颜真卿当场愤怒地反驳:“建议采不采纳在于您(宰相),但提建议的人有什么罪过?朝廷的礼法制度,难道能经得起您一而再地破坏吗?”(“朝廷法度,岂堪公再破坏乎!”),此言彻底得罪了元载,元载因此怀恨在心。这为颜真卿后来的遭遇埋下了祸根。
名将仆固怀恩遭到宦官鱼朝恩等人猜忌和陷害,被逼心生反意。广德二年(764年)正月,代宗想任命颜真卿为宣慰使,去劝说仆固怀恩入朝(实为试探和控制)。颜真卿回答说:“陛下在陕州时,臣去用忠义的道理质问他,让他前来奔赴国难,他还有可来的道理。如今陛下已经回宫,他进不是勤王赴难,退则无法向大家解释,这时去召见他,他怎么肯前来呢!再说,告仆固怀恩谋反的人,仅有辛云京、骆奉仙、李抱玉、鱼朝恩四人而已,其余大臣都说他冤枉。陛下不如用郭子仪取代仆固怀恩,这样可以不战而使其臣服。“
颜真卿没有简单地奉命,而是做出了精辟的战略分析。他指出:当初陛下流亡陕州时去召他,是以国难之由,他或许会来;如今陛下已还朝,他来了无法自辩清白,退了又显得心虚,此时去召,必反。他提出了更高明的解决方案:用郭子仪去取代仆固怀恩。因为郭子仪威望极高,且是仆固怀恩的老上司,其部下多是郭子仪旧部,必能不战而胜。代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郭子仪果然成功平定了仆固怀恩的部队,印证了颜真卿的远见。
因献策有功,颜真卿被留在京城主持尚书省事务(履行尚书丞的职责),并被改封为鲁郡公。这是颜真卿仕途的一个高峰,“颜鲁公”的尊称便由此而来。
宰相元载,私树朋党,惧朝臣言其长短,奏令百官凡欲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上闻。真卿奏疏极言之乃止。
宰相元载私下结党营私,害怕朝臣议论其过失,遂奏请皇帝下令:百官凡欲论事,都必须先禀告本部长官,长官再转报宰相,然后才能上奏皇帝。颜真卿上奏疏极力谏阻这一做法,元载才不得不中止此议。
后因摄祭太庙,以祭器不修言于朝。元载以为诽谤时政,贬硖[xiá]州(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别驾,复为抚州湖州刺史(大历七年(772),十一月,颜真卿被任命为使持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湖州,是颜真卿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驻留时间最长的一站。湖州的颜真卿由“立朝正色”的耿介纯臣转身变成了“风流啸咏”的文章太守。与张志和之雅事见《读太平广记_146_卷二十七·神仙二十七_4》)。
后来因代理太庙祭祀事务,颜真卿就祭器失修之事向朝廷提出意见。元载认为这是诽谤时政,将其贬为硖州别驾,后又改任抚州、湖州刺史。直到元载被诛杀后,才重新拜授刑部尚书。
在抚州任职的五年中,颜真卿关心民众疾苦,注重农业生产,热心公益事业。针对抚河正道淤塞,支港横溢,淹没农田的现状,他带领民众在抚河中心小岛扁担洲南建起一条石砌长坝,从而解除了水患,并在旱季引水灌田。抚州百姓为了纪念颜真卿,将石坝命名为千金陂,并建立祠庙,四时致祭。
颜真卿当时掌管太庙的事务,他依据职责,指出太庙中的祭器没有得到应有的整修和维护。然而,一直记恨颜真卿的宰相元载,却抓住这个机会,诬陷他的奏言是“诽谤朝廷”,是对皇帝和朝廷的大不敬。在元载的操纵下,颜真卿遭到了严厉的报复:先被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别驾(州刺史的佐官,实为闲散职务)。随后又改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马(同样是州佐官,品级更低)。
大历三年(768年)四月,再次调动,改任抚州(今江西抚州)刺史。后来,又从抚州刺史调任湖州(今浙江湖州)刺史。
颜真卿在地方任上依然恪尽职守,勤政爱民,展现了儒家士大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在抚州任职的五年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疾苦,将发展农业作为首要任务。当时抚河(今抚河)主干道淤塞,支流泛滥,经常淹没农田,造成严重水灾。颜真卿亲自带领百姓,在抚河中心的扁担洲南面,修建起一条坚固的石砌长坝(陂塘)。这条石坝成功解除了水患,并在干旱季节能引水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抚州百姓为了感激和纪念颜真卿的功绩,将这条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命名为 “千金陂” (意为价值千金的堤坝),并专门修建了祠庙,四时祭祀,世代传颂他的恩德。
颜真卿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被贬至湖州任刺史,直至大历十二年(777年)才奉诏返京。是颜真卿贬谪生涯的最后一站,也是驻留时间最长的一站。湖州的颜真卿由“立朝正色”的耿介纯臣转身变成了“风流啸咏”的文章太守。这段相对稳定和漫长的时间,让他得以完成这一重要的转变,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大历七年(772),十一月,颜真卿被任命为使持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
大历八年(773)正月,颜真卿抵达湖州就任刺史。据唐殷亮《颜鲁公行状》记载,他虽因与时相旧怨未解而心存警惕,却愈加勤勉于政务。为有效治理地方,他征辟李萼、杨昱、权器等才德之士入幕,分别委以要职:以杭州富阳丞李萼为本州防御副使,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与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为判官。其中,李萼负责垦荒辟田等农务,权器与杨昱则分管账籍、吏治与诉讼诸事,使湖州“境内晏然”,秩序井然。
颜真卿在湖州的密切交往圈,除亲属外,多以幕僚与亲信为核心。李萼、杨昱、权器三人既是他最倚重的政务助手,也是最受信任的友人。其中李萼与权器还频繁参与颜真卿组织的联句酬唱活动,具文才与交游之雅。
李萼早年便与颜真卿共谋军事,堪称其旧部知交。在平原抗敌时期,李萼曾为颜真卿分析河北形势,并献策联合清河郡共同御敌。在他的谋划下,颜真卿以五千兵力大破两万敌军,斩首万余,声震河北。此外,面对军费困局,李萼提出利用景城盐利、协调郡间资源,有效保障了颜真卿军的物资供给。
颜真卿晚年殉难之后,其丧仪与身后事宜,亦主要由此三位僚属挚友主持料理,可见他们之间超越寻常公务的深厚情谊与信任。
皎然
大历八年(773)正月,颜真卿刚刚抵达湖州,便专程前往拜访“诗僧”皎然。皎然在《奉酬颜使君真卿见过郭中寺,寺无山水之赏,故述其意以答焉》一诗中,记录了两人于郭中寺(即龙兴禅寺)初次会面的情景:“州西柳家寺,禅舍隐人间。证性轻观水,栖心不买山(晋代支道林派人请求深公允许他买下印山,作为隐居之所。深公答:“从没听说巢父、许由买山隐居。)。履声知客贵,云影悟身闲。彦会前贤事(嵇康、阮籍等七人为首的“竹林七贤“雅集),方今可得攀。”州城西边的柳家寺,是一座隐藏于尘世间的禅院。僧人证悟心性只需静观流水,栖息心灵无需购买山林。听到脚步声便知贵客来访,望见云影浮动顿觉此身安闲。昔日贤士雅集的盛事,如今亦可追随效仿。诗中既写出寺院清幽之境,亦暗喻颜公高致,语淡意远,风致宛然。
颜真卿甫一到任便急访皎然,背后实有深厚的家族渊源。皎然,字清昼,俗姓谢,乃南朝大诗人谢灵运十世孙。而颜真卿的十代从祖颜延之(与鲁公十代祖颜靖之为堂兄弟),正是颜氏家族首位卓有成就的文学家。颜延之与谢灵运当年齐名文坛,并称“颜谢”,二人彼此推重、诗酒唱和,成为文学史上一段佳话。
在湖州期间,颜真卿与诗僧皎然交往最为密切,诗歌酬唱往来也极为频繁。皎然的重要诗论著作《诗式》,其文学观念亦深受颜真卿的影响。
妙喜寺作为皎然的日常居所,成为颜真卿与文人雅集最常汇聚之地。皎然常陪同颜真卿遍游湖州名胜,两人于江南秀色间诗词唱和,共享山水清趣与俗世之外的温情。他们亦常同访古刹,谈禅论道,体味超然“忘机”之乐。从现存文献可见,颜真卿主导创作的22首湖州联句作品中,皎然参与唱和多达20首;而皎然个人诗集《杼山集》中,与颜真卿唱酬之作亦达22首,数量居诸友之冠。颜真卿在湖州期间的宴游雅集,皎然几乎无一缺席。其诗题中“奉应颜尚书”“奉贺颜使君”“奉同颜使君”“奉陪颜使君”等敬语频现,可见二人交往之密、相得之深。值得庆幸的是,这些真挚往还的诗作与联句,大多收录于《全唐诗》中并流传至今,不仅成为颜真卿湖州行迹与文学交流的生动见证,也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中唐时期湖州文人圈真实而风雅的精神图景。
大历八年(773)立春之日,颜真卿于平望驿设宴,奉迎并送别祭岳渎使、前湖州刺史卢幼平。卢幼平自越州返京途经湖州,颜真卿此次迎送既属公务,亦成雅集,是其到任湖州后有文献明确记载的首次重要政务与文人聚会。皎然在《同诸公奉侍祭岳渎使大理卢幼平自会稽回经平望》一诗中记述此事,而所谓“诸公”之核心,显然即为新任刺史颜真卿。
皎然另在散文《兰亭古石桥柱赞》中提道:
山阴有古卧石一枚,即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也。大历八年春,大理少卿卢公幼平承诏祭会稽山携至。居士陆羽因而得之。生好古者,与吾同志,故赞云……
由此可知,陆羽亦在迎宴现场,颜真卿正是借此机会初识这位日后被尊为“茶圣”的隐逸高士。陆羽不仅以《茶经》名世,其性情放达、不拘礼法,时人常将他比作楚国狂人“接舆”。然而颜真卿却极为欣赏他的才学与气度,两人结为忘年之交。
茶圣传奇
颜真卿毫不掩饰对陆羽的器重与喜爱,甚至礼遇之隆超过皎然。他不仅特意为陆羽兴建“三癸亭”,又修缮“青塘别业”供其栖隐,更凭借自身地位与声望大力推扬,使陆羽声名日显,在中唐文人中愈发受到瞩目。
大历八年(773)立春后四十五日,颜真卿依例前往顾渚山贡茶院,主持贡茶事宜,直至谷雨时节方返回州郡。
位于湖州长兴北部与安徽广德、江苏宜兴交界的丘陵山区,当地人将两峰之间的山谷称为“岕”(音kǎ,通“嶰”)。自古以来,岕内便以出产优质茶叶闻名。正是由于陆羽的极力推崇,产自这一带的宜兴阳羡茶和长兴紫笋茶先后被列为贡品。自唐大历五年(770)起,朝廷在顾渚山设立贡茶院,并由湖州刺史亲自主持监制贡茶事务。因此,颜真卿自大历八年到任湖州,至十二年离任,五年间共五次亲赴顾渚山督办贡茶。
顾渚山 紫笋茶香
每年采茶时节,湖州与常州官员皆汇聚于两州交界的山中督造贡茶,并共同于山间修建“境会亭”,在此欢宴交流、品评新茶。虽颜真卿未留下直接相关诗作,但不难想象其与常州刺史独孤及(任职于大历九至十二年)在境会亭上共尝紫笋新茗、互竞茶品的情景。
悬臼岕作为顾渚山中最辽阔的山岕之一,两峰叠翠、修竹掩映、溪流淙淙,古称“明月峡”,是紫笋茶的核心产区。其后任刺史张文规在《吴兴三绝》中便有“明月峡中茶始生”之句。顾渚山至今仍存唐宋摩崖石刻三组九处,阮元《两浙金石志》曾载:“蚕头鼠尾,颜鲁公书,在明月峡中。唐宋名人石刻最多,惟此碑尤大,州县数来摹拓,土人惮费,击碎之。”此外,颜真卿亦曾在金沙涧上架设木桥,因“唐颜真卿与客步月赋诗,宴饮是桥”而得名“颜板桥”。清代诗人王豫有诗咏叹:“胜游岂复闭昏朝,顾渚曾闻有夜桥(湖州顾渚山唐代设有夜间茶市,茶贩以桥为市通宵交易)。好是鲁公行乐地,异无人更爱消宵。”尽兴游赏何必分昼夜闭守晨昏?听说顾渚山曾有夜间开放的桥市。最妙是当年颜鲁公的行乐之地,可惜如今再无人懂得享受这消闲的良宵。
颜真卿与皎然等六人合作的《五言月夜啜茶联句》,或许正诞生于“颜板桥”畔的月华茶席之间。全诗虽简,每人却皆援引一至三个与茶相关的名物、代词或典故,融汇了品茶之趣、主客之敬、器洁茶香与茶禅意境。颜真卿所吟“流华净肌骨,疏瀹[yuè](特指烹茗)涤心原((茶汤)流动的光华净化人的肌体筋骨,细细烹饮更能涤荡心灵的源本。)”一句,尤以清澈的文字道出茶中修心悟道的禅味,成为联句中极具深意的一笔。
大历八年(773)春仲,颜真卿登临岘[xiàn]山,作《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并于清风楼送道士吴筠归林屋洞。春夏之交,风和日丽,颜真卿趁政务之暇,邀皎然、陆羽及子侄辈共二十九人同游,一行人逶迤而行,携酒登岘山(湖州岘山是当地的一座小山,靠近苕溪,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因其与颜真卿、皎然等唐代文人的雅集而闻名,并非湖北襄阳那座更为人所知的岘山(羊祜堕泪碑所在地)。),共赋联句。
此次雅集诞生了以颜真卿首句“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起、李萼尾句“登临继风骚,义激旧府恩”收的《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全诗共二十九联、五十八句、二百九十字,后被收录于《全唐诗》。参与诗人数量之众,堪称唐代联句之最,成为湖州历史上文人雅集的一段佳话,其文化意义甚至可与“兰亭修禊”相媲美。
联句参与者之一的吴筠,乃唐代著名道士。他志趣高洁、不落流俗,因政治抱负难展而归心道门。曾与李白同隐剡中,并经其举荐,李白方得玄宗召入翰林。与庄子消极避世的态度不同,吴筠虽栖身方外,却仍怀济世之志,常以道士身份参政进言,其“高超世外”的隐逸生活,实为参与政治的策略之一。这种既出世亦入世的人生态度,颇得颜真卿认同。
吴筠山水画
皎然在《奉同颜使君真卿清风楼赋得洞庭歌送吴炼师归》中记录了岘山联句后送吴筠归林屋洞之事,诗中“吴兴太守道家流,仙师远放清风楼”一句,不仅点出送别场景,更道出颜真卿自身深厚的道家渊源与方外交游之雅。
大历八年(773)夏六月,颜真卿召集江东文士于湖州州学放生池畔,正式开始了《韵海镜源》的修撰工作。此书是一部融汇文字、音韵与训诂之学的宏编巨制,兼具类书与韵书之性质,堪称唐代“小学”的集大成之作。
颜氏家族自颜之推以来,六世治学,尤重“小学”。颜之推在《家训》中强调“夫文字者,坟籍根本”,将文字音韵视为学问宗系。颜真卿承此家学,自二十八岁任秘书省校书郎时,便以五代祖颜之推与陆法言所定《切韵》为基,广引《说文》《三苍》《尔雅》等字书,穷究训解,更采撷经史子集中两字以上成句者,大规模纂录,故名“韵海”;又因其内容渊博如镜,照见字源语义,故称“镜源”。
该书编纂历程曲折:早年颜真卿在平原郡时已着手修订,惜因安史之乱中辍;后于抚州任上续加增补,仍觉未臻完善。直至出任湖州刺史,方得安定环境与充足资源,遂“以俸钱为纸笔费”,延请萧存、陆羽、陆士修、裴澄等十余名江东名士,共襄盛举,“笔削旧章,该搜群籍”,终成三百六十卷。
修书期间,颜真卿常于公务之暇,在州治与放生池两地与陆羽等人讨论编纂事宜。为彰学术、储文稿,他特于州治后建“韵海楼”。据宋人留元刚《颜鲁公年谱》所载,该楼应建于大历八年夏秋,至九年春修撰终成,成为颜真卿湖州时期集学者、聚群籍、纂巨著的重要文化地标。
大历八年(773)十月,颜真卿将《韵海镜源》的修撰工作迁至杼山继续进行。同月二十一日,于妙喜寺东南处建成三癸亭。正值殿中侍御史袁高作为浙江西观察判官巡部至湖州,颜真卿遂陪同其游赏杼山桂花、骆驼桥月色与开元寺古碑,诗文往还,雅事频仍。
彼时陆羽与皎然同居于杼山妙喜寺。颜真卿自出任湖州刺史以来,尤爱此山幽致,常与友人流连其间。是年深秋,他更将《韵海镜源》修书之所从州学迁至杼山,以便与诸文士共同潜心纂述。
据颜真卿《杼山妙喜寺碑》记载,三癸亭因建于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得此名。亭西北侧桂树成林,中有小径,因袁高曾行步其间,被称为“御史经”。袁高此次到访,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相聚于杼山三癸亭,言笑甚欢,成为湖州文化史上一次盛会。
皎然即兴赋《杼山上峰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韵赋得印字》一诗,中有“道情寄远岳,放旷临千仞”“留客云外心,忘机松中韵”之句,清逸超然,映照当时心境。众人亦共作《五言夜宴咏灯联句》,陆士修、张荐、颜真卿、皎然、袁高依次吟咏,以“桂酒牵诗兴,兰釭照客情”起兴,至“顾己惭微照,开帘识近汀”收束,灯月交映,文采辉光。袁高更在《三言拟五杂组联句》中笑叹“五杂组,酒与肉。往复还,东篱菊。不得已,醉便宿”,其洒脱之态跃然纸上。
颜真卿亦作《题杼山癸亭得暮字》,诗中明确注云“亭,陆鸿渐所创”,并咏道“欻构三癸亭,实为陆生故”,点出陆羽建亭之缘起。诗中“杼山多幽绝,胜事盈跬步”一句,更道出此地幽胜与雅集之盛。此后颜真卿尚有《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诗,可见往来之密、情谊之深。
自此,颜真卿、皎然、陆羽等人自秋至春,时常聚于三癸亭下、桂棚径中,或审韵修书、切磋字义,或联句唱和、徜徉林泉。亭居高处,登临可眺古渡春色,亦可忘尘世之扰,得云水真意。颜真卿《赠僧皎然》与皎然《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实为同一唱和之作,其中“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之句,恰成此番山水清游与心灵超悟的永恒印证。
颜真卿与皎然陪同御史袁高畅游湖州名胜,一行人于骆驼桥赏玩月色,至开元寺观瞻古碑,流连忘返。横跨霅溪的骆驼桥,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被誉为湖州三巨桥之首。皎然在《奉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骆驼桥玩月》诗中感慨“山中常见月,不及共游时”,更以“永夜南桥望,裴回若有期”之句,道出对此番清游的深深眷恋。自此,“驼桥玩月”成为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风雅意象。
在开元寺,众人一同瞻仰《文殊师利菩萨碑》。该碑相传为颜真卿与袁高、皎然同游时所立,虽原碑已佚,但颜真卿《文殊帖》仍存,皎然亦作《奉同颜使君真卿开元寺经藏院会观树文殊碑》一诗以记其事,足证此次游观之盛。
此次风雅荟萃的湖州之行,无疑给袁高留下深刻印象。仿佛冥冥之中因缘际会,八年后的建中二年(781),袁高被贬为韶州长史,不久转任湖州刺史,至兴元元年(784)方被召还任给事中。同样以贬官之身而来,袁高也如颜真卿一般,成为了一位治理湖州、寄情文墨的“文章太守”,续写了中唐时期湖州仕宦与文化交融的又一篇章。
大历九年(774)正月初七,颜真卿于湖州刺史院东厅,以楷书恭录其伯父颜元孙所撰《干禄字书》,刻石立碑。同年,颜真卿亦撰文并书写《颜杲卿神道碑》,以彰其兄忠烈。
颜真卿幼年失怙,由伯父颜元孙抚养成人。颜元孙所撰《干禄字书》,承继了颜氏家族另一项重要学统——正字学。该学问致力于整理异体、确定标准字形,推动文字统一。颜氏正字之学源远流长:颜之推作为先驱,撰有《训俗文字略》;至贞观年间,颜师古刊正经籍,整理楷书异体,世称“颜氏字样”,并著《匡谬正俗》。颜元孙在此基础上完成《干禄字书》,成为唐代正字学的重要里程碑,清代学者段玉裁甚至将其与《说文解字》并举。
颜真卿书写此碑时已六十六岁,通篇楷法谨严、注释部分笔近小楷,尤为罕见。其用笔精劲沉稳,体势持重而不板滞,舒展中内含刚气,堪称颜体楷书笔意之典范。
颜氏一族自颜之推以来,不仅世代工书,更深研文字之学,对楷书的发展与定型贡献卓著。若说颜之推、颜师古、颜元孙等前辈完成了“字形的正定”,那么颜真卿则通过艺术实践,确立了楷书的典型字体。
《干禄字书》碑成后立于湖州东厅,由此广为流传。因摹拓者众,石面日渐剥损。至开成年间,湖州刺史杨汉公曾重加摹刻。宋初时,原碑与杨氏重摹本仍有流传。
大历九年(774),距从兄颜杲卿殉国已十八载,颜真卿终于在湖州任上完成了《颜杲卿神道碑》,以文字为忠魂立传。
天宝十五载(756),常山陷落,颜杲卿被俘。他当面痛斥安禄山叛乱之罪,安禄山怒极,将其绑于天津桥柱,肢解而食其肉。颜杲卿骂声不绝,叛军遂钩断其舌。他口不能言,仍以模糊之声怒骂不止,直至气绝,年六十五。其壮烈忠节,震撼天下,后世文天祥在《正气歌》中颂曰:“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将其与张巡并列为忠义之典范。
颜真卿虽因抗敌有功入朝任职,然兄侄惨烈殉国的景象始终萦绕于心,未曾一刻忘怀。他或许一直渴望追随兄长的脚步,成为那般刚毅不屈、以身许国之人。十八年后在湖州书写神道碑,不仅是对亲人的追悼,更是一次精神的归位与忠义的传承——笔墨之间,是一个家族、一代士人用血性与骨气写下的唐朝脊梁。
颜真卿 | 上马可平叛军之乱,提笔则能气吞山河
后文继续
来源:正直橘子Bk4R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