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让我们用科学指导行动,将“守护远视储备”融入日常生活——从完成一次全面的屈光检查开始,从增加一小时有效的户外活动开始,从调整一次正确的读写姿势开始,共同推动视力健康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预防”,让明亮的视界…
对孩子们来说,视力健康有一个重要的指标——“远视储备”。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视力银行”。这个储备会随着成长慢慢消耗,如果消耗得太快,孩子就容易发展成近视。保护这个宝贵的储备,需要每个家庭的细心关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防控新思路
从“治已病”到“治未病”
过去十年,我国建立了“政府主导、家校联动、专业机构支撑”的近视防控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疾控机构和教育部门协同努力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和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定期检查视力、保证户外活动时间、纠正读写姿势等措施,在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
现在,我们面临新的挑战——越来越多低年级孩子的远视储备已经亮起“黄灯”。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很多家长还不了解“远视储备”是近视的重要预警信号;二是基层的视力检查还不够规范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防护观念要转变:从孩子还没近视时就要开始监测,实现从“得了近视再治疗”到“预防近视发生”的根本转变。疾控部门正通过制定标准、加强培训、建立区域监测网络,为这一转变提供专业保障。
五项研究指明防护新方向
远视储备——近视的“预警哨兵”
研究确认了监测远视储备对预防近视的关键作用,为推进儿童视力健康管理的精准化、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南。
我国儿童远视储备现状分析
通过对十万名儿童的数据分析,绘制出5-18岁孩子视力发展的“标准曲线”,帮助家长判断孩子的视力是否“达标”。
眼睛的“生长密码”
研究发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参数与近视密切相关,这些指标能帮助我们更早发现近视风险。
屏幕时间的影响因地区而异
在不同地区,孩子使用电子屏幕对视力的影响程度不同,这提醒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防护策略。
AI助力视力筛查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更简便的检查预测孩子的视力状况,让大规模筛查变得更高效。
全民共行动
四个角色,守护明亮双眸
远视储备一旦耗尽就无法恢复,但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干预,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慢下来。在这个世界视力日,我们邀请您一起扮演好这四个角色:
做远视储备的“贴心管家”
每半年带孩子做一次专业的视力检查,建立专属的《视力健康档案》。学校应配合疾控要求,规范开展每学期视力监测,及时向家长反馈结果并给出专业建议。
做户外活动的“阳光教练”
确保孩子每天有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学校应当确保课间教室清空,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同时疾控部门指导学校科学安排体育课程和户外活动时间。
做科学用眼的“习惯导师”
督促孩子保持“一尺一拳一寸”的正确坐姿,严格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疾控机构为学校提供教室采光、照明、课桌椅调配等技术支持,共同优化视觉环境。
做爱眼知识的“热心传播者”
基层疾控中心与教育部门学校卫生科室紧密合作,开展视力健康公益讲座,培训校医和保健老师,将专业的防近知识转化为学生易懂的健康教育课程。
从今天起,守护看得见的未来
让我们用科学指导行动,将“守护远视储备”融入日常生活——从完成一次全面的屈光检查开始,从增加一小时有效的户外活动开始,从调整一次正确的读写姿势开始,共同推动视力健康从“被动治疗”走向“主动预防”,让明亮的视界,成为馈赠每个孩子一生的珍贵礼物。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人生路上最光明的风景!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