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家庭,为何越是亲近,越是伤痕累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2 19:33 1

摘要:如果把“丝瓜汤”视为一道家庭完形填空题,那么在中国式亲情的语境里,它可以被填上太多答案——结婚、生子、升学、考公......它象征着以“为你好”为名的温柔控制,也象征着年轻一代在寻找爱与真自我之间的艰难挣扎。

视频博主@累子最近很火,“你这个就是肝火太旺了,喝点丝瓜汤降降火气吧!”

这句话让他在年轻人一代里“爆”了一把。视频中短短几句对白,照出了无数中国家庭的日常。年轻人们都或多或少地在视频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如果把“丝瓜汤”视为一道家庭完形填空题,那么在中国式亲情的语境里,它可以被填上太多答案——结婚、生子、升学、考公......它象征着以“为你好”为名的温柔控制,也象征着年轻一代在寻找爱与真自我之间的艰难挣扎。

火爆全网“丝瓜汤”视频中,有着典型中国家庭的画像。既有事无巨细又热心的老奶、被害妄想症的爷爷,也有熟悉家庭事务的母亲、总想当大众评审的父亲。

回顾中国家庭的发展史,会看到一张巨大的关系网络:辈分、伦理、责任。新生一辈从出生那天起,就被告知要“听话”“守规矩”,想要获得成家立业的资本,必然先赢得长辈的青睐。而独生子女政策则更加催化了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发生,父母对子女的资源投入变得集中。“全家为一个孩子服务”的格局,加大了父母对子女的控制与期待。

在这种体系下,家长认为自己“天然”的权利之一,就是教育下一代如何读懂父母和长辈的心思,并施展权威,以此来维持这间公司的等级秩序。

“孩子要懂得感恩”

“家庭冲突要克制,要委曲求全”

“亲人之间不能互相生气和埋怨”

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权利,必然生产与之对应的“义务”。美国社会学家阿利·霍克希尔德将这种义务命名为“爱的义务”,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无法自由地恨、怨或拒绝,即便被伤害,也需要无条件被理解与原谅,“懂事文化”正催生于这样的环境。

于是,在家庭场域中,权利与义务的环环相扣,造就了个体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孩子的价值来自父母的认可,父母的体面依附于子女的成就。家庭这个“生活生产单元”,从来都是强调分工与服从,不是平等与情感支持。

电视剧《小欢喜》中,高中生乔英子从小的爱好是天文,却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遭到母亲宋倩的反对,继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乔英子第一次徘徊于自己的意志与母亲的意志之间,从小她就学会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一边,因为母亲总对她说,“妈妈一个人带你长大不容易”。

母亲全部的“爱与希望”,直接投射了亲子关系中最微妙与狡猾的部分。在东亚家庭文化的伦理秩序中,“爱”与“权威”从来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的存在。一句“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就轻而易举的把控制被包装在爱之下,成了最难以识别也无法抵抗的事实。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分工结构,以及权利义务的关系,也就明白了我们心中那些关于照顾他人、压抑情绪、对于自己的想法难以启齿的感受,究竟从何而来;更不难理解,当任何一个家庭角色在这分工结构中稍有松动,哪怕只是拒绝一碗“丝瓜汤”,会给整个等级秩序带来怎样的震颤。

这是因为,家庭的核心逻辑——等级与秩序,从不允许被松动。

博主@累子的另一个视频中,母亲为了让儿子喝丝瓜汤,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儿子在母亲的重重追问下,被激怒并大声说“不用了”。话一出,儿子便开始愧疚,而母亲随即表情惊讶,迅速搬回熟悉的逻辑:“你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啊,你以前脾气没有那么差啊。”

对于很多子女来说,即便已经勇敢地尝试拒绝了父母“威权式关心”,但还是会习惯性自我批判和怀疑,甚至把自己的所说所为判定为“违反孝道”。“孝”文化,可以说是烙印在每个中国乃至东亚人身体中最深刻的文化之一。我们总被教导“百善孝为先”“养儿方知父母恩”,孝既是情感纽带,也是社会秩序的黏合剂。

心理学家叶光辉与奥利弗·贝德福德将孝道分为“互惠式孝道”与“权威式孝道”:前者基于爱与亲情,后者基于责任与服从。两者的比例,决定了一个人家庭关系的健康程度。当权威式孝道过强时,个体会倾向于压抑真实需求、牺牲自我成长,以满足外部期待,从而导致心理冲突与情绪困扰。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在孝道中发展“创造性自我”,则更能在尊重父母与独立成长之间取得平衡。

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也有类似观点。他认为,早期母婴关系奠定了个体自我意识的雏形。婴儿最初的自我感建立在母亲的回应之上。“足够好的母亲”能够敏感回应婴儿的需求,孩子便发展出“真自我”;反之,当回应被忽略或被误读,孩子为了维持安全感,只能构筑一个“假自我”,以迎合他人的期待,求得爱与认可。

不幸的是,对许多东亚家庭而言,孝常常以权威的形态被实践。子女的“懂事”会被赞许,拒绝与表达被误解为“顶撞”。家庭成员一方面渴望彼此理解,另一方面又在无意识中维持那种“爱的规训”。这正是温尼科特意义上的“假自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再生产:一种文化的心理防御。

在今天,孝道所承载的秩序观,与当代年轻人的个体化进程之间产生了断裂。传统孝道强调的从属与牺牲,与年轻人渴望的独立与自我实现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并逐步把家庭关系改造为最复杂的心理战场。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自我建构模式”。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以“独立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体的独立性、稳定的自我边界和个人成就。相比之下,东亚社会更普遍地呈现出“相互依存自我”的特征,即个体把他人和关系纳入自我定义之中。

在这种自我观下,人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某种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存在。一个人的“自我”必须要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确认,只有在家庭、群体或社会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个体才被认为是完整的。

这也意味着,东亚人的自我认同与其在关系中的角色密切相连——“好女儿”“孝顺的儿子”“体贴的妻子”“有担当的父亲”构成了身份的核心。

纵观更广阔的时代背景,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辈普遍成长于一个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相对稳定的年代。那时社会分工清晰,家庭秩序稳固,父母权威与社会资源的获取密切相关,在这个结构中,顺从意味着安全,服从意味着通往体制与体面的路径。正因如此,他们将“稳定”视为最重要的价值,并以“为你好”的名义,将这种焦虑与期望投射到下一代身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建自我意识”,才是东亚小孩真正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的人生课题。自我意识”这个在婚姻、职场、乃至人与人关系中最重要、最该保有的品质,却恰恰是我们最稀缺的。

累子的视频之所以引发共鸣,或许是因为年轻一代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影响下,个人主义、自我实现的诉求变得愈发强烈。

年轻人成长于信息流动、选择多元的时代,对“自我”的觉察提升。于是,传统的“责任—牺牲—成全大家庭”的逻辑,正在让位于个人主义与自我实现,成为更核心的价值诉求。

这种社会转型,迫使新一代以更直接的方式回应传统家庭结构的压力。“躺平”、“断亲”等现象,正是他们在重新定义家庭责任与个人生活边界的过程中作出的选择。

成长于“虎妈狼爸”文化下的小孩,永远被要求保持竞争力、永远要更上一层楼,学业、职场、婚姻无一不是绩效导向的赛道。当这套体系的意义在时代的变化中逐渐崩解,倦怠与无感便取代了追求成功的激情,“躺平”就成为他们夺回“真自我”的方式。

而“断亲”的流行,其实又重新揭示了长辈们或许并未意识到的社会变化:亲情与孝道的认同正在逐渐松动。表面上看,这是对亲戚关系的逃避;实质上,段亲的本质是筛选,是保留“好亲戚”,断掉“坏亲戚”,更是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是个体在传统亲缘体系中艰难地为自己划界。

尽管这种断裂必然会带来情感层面的阵痛,却也迫使上一代开始反思:爱与控制、照顾与依赖之间,界限究竟应当如何被重新划定。

不可否认的是,自始至终都存在一部分开明的家长,他们并不急于将孩子推上永不停歇的竞争跑道,也不执着于制造“别人家的孩子”式的焦虑。他们的教育方式建立在以信任、尊重与耐心为核心的框架下,让孩子在相对宽松的空间中摸索属于自己的节奏。

辩手詹青云的成长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时候的她成绩起伏不定,先后转学六次,甚至被老师断言“这孩子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可她的母亲从未因这样的评价而责备她,反倒鼓励她说“别急,再算一算,一定会好。”她的母亲愿意等待,愿意相信每个孩子的成长节奏不必与别人同步,也无需被焦虑裹挟。

开明也不仅仅是年轻父母的关键词。对于部分年长的父母来说,退休之后,他们建立起自己的社交圈与兴趣生活,参加老年大学、旅行团、舞蹈队,甚至二次创业,对“老有所乐”的理解更接近一种积极的生活主张,继而对子女更倾向于一种“有界限的爱”,而非对依赖和控制。这类父母给了子女不少自主选择的空间,减轻年轻人压力的同时,也推动了更良性的家庭内部关系。

媒介的普及也为两代人提供了新的沟通渠道。年轻人通过社交媒体将自己的生活、想法和价值观展示给父母,父母也借此第一次“看见”孩子独立于自己的世界。这种“看见”,本身就是相互理解的第一步。

丝瓜汤视频爆火之后,不少网友也分享了自己父母看完视频后的反应:大部分依旧不理解,但还有少部分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反思:孩子不是自己的一部分,而是独立的个体。此刻,媒介成为了一种软性的桥梁,让长期存在的代际隔阂得以短暂触碰,也促使亲子双方开始重新审视“爱”的边界。

父母的看见、反思,到理解,大概会是个过程会非常漫长且充满挣扎的过程。但最终,社会和个人都会被迫去寻找新的平衡点。未来,新的家庭伦理、社会契约和个人生存策略,会将这种隐痛转化为一种新的、不算完美,但更具可持续性的共存模式。

这既是挑战,也是东亚社会重构自身文化的契机。

参考文献:

《私人生活的变革》,阎云翔,上海人民出版社。

Chinese Families Upside Down, Yan Yunxiang, Brill Academic Pub

《心灵的整饰》,阿利·霍克希尔德,上海三联书店。

《孝道是人性的逆袭》,武志红

文字/阿一

新媒体编辑/cici

图片/视觉中国

来源:时尚健康杂志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