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国力衰败、政权崩塌之际,以庆亲王奕劻、溥仪、肃亲王善耆等为代表的权贵阶层,启动了一场堪称“掏空国家”的资产转移行动。
近来“满清贵族搜刮财富转移海外,文娱圈扎堆炒作‘贵族身份’”等等此类争议持续发酵。
不少网友质疑此前的讨论避重就轻,未能触及核心:历史上满清贵族是否真的存在系统性财富转移?
为何这类“贵族言论”至今仍在文娱圈蔓延?承载千年的北京城到底是谁的家园?这些现象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深层危害?
首先要明确的是,满清贵族大规模转移财富海外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充分史料支撑的历史事实。
晚清国力衰败、政权崩塌之际,以庆亲王奕劻、溥仪、肃亲王善耆等为代表的权贵阶层,启动了一场堪称“掏空国家”的资产转移行动。
作为晚清“首富亲王”,奕劻通过卖官鬻爵积累巨额财富,道台职位标价10万两、知府5万两,1908年七十大寿仅红包就收受200万两白银,这些赃款通过德国礼和洋行等渠道,分批转入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
英国《泰晤士报》1911年披露,清帝退位时奕劻在英资银行的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按当时汇率折合2.56亿两白银,足够北洋军3年军费开支,这笔钱甚至能买下3500栋伦敦别墅。
溥仪的文物转移更是触目惊心。
1922年起,他以“赏赐”胞弟溥杰为名,五个月内就转移古籍善本210件、晋唐至明清书画1285件,随后又私下夹带《清明上河图》等珍品出宫。
避居天津期间,他通过抵押、拍卖文物维持奢华生活,仅1923年就向北京汇丰银行抵押80件金器借款,1924年更以10颗玉玺、13件金册等519件国宝为抵押,向盐业银行换取80万元现金。
伪满政权时期,溥仪将100多箱清宫秘藏运往长春,其中古籍书画不下2000件,这些“东北货”后来大量流失海外,仅美国多家博物馆就收藏了数十件唐宋名家作品,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文化伤痛 。
除了现金与文物,满清贵族还通过多种手段转移资产:
肃亲王善耆带着300万两白银及大批青铜器、玉器逃往日本,与日本浪人勾结成立“宗社党”,将部分资产用于资助侵华活动;
恭亲王溥伟通过日本三井物产走私康熙官窑青花瓷,一次性获利20万两白银;更多权贵将直隶地区的皇庄土地变卖,或把房产挂在洋行名下代持,形成遍布海外的资产网络。
学界根据海关档案和洋行记录推算,清末权贵向海外转移的现金存款超3500万英镑,珠宝古董估值约1200万英镑,海外物业年租金就达50万英镑,总规模相当于当时民国4年的全国财政总收入。
这类“贵族言论”之所以集中在文娱圈,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流量逻辑。
从历史上看,满清余孽早在上世纪初就开始渗透文化领域,善耆、溥伟等出资扶持日本影视公司,拍摄美化满清、抹黑辛亥革命的短片,刻意培养亲满清的文化人脉,为日后的历史叙事篡改埋下伏笔。
从现实来看,文娱圈的“人设经济”与流量算法为这类言论提供了生存土壤:
“满清贵族后裔”的猎奇人设自带话题性,容易快速出圈收割流量,而部分创作者为追求戏剧效果,刻意歪曲历史、放大民族矛盾,将“贵族身份”包装成吸金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借“还原历史”之名,行历史虚无主义之实,试图通过文娱作品洗白满清贵族的掠夺行为,混淆公众对历史的认知。
有人疑惑“为何不清除这类人”,实则是对现代治理逻辑的误解。
我国是法治国家,“清除某一群体”的说法本身违背法律精神与公序良俗,我们反对的不是特定身份,而是借身份炒作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煽动民族对立的言行。
对于突破底线的行为,法律早已划定红线:散布有损国家声誉、挑拨民族关系的言论,将依法受到处分;
平台也在持续发力,下架炒作“贵族身份”、宣扬“元清非中国”的账号。
但治理需要兼顾包容与边界,避免因个别言论标签化某一群体,这正是现代社会的理性所在。
满清贵族转移财富海外的史实,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一道伤疤,提醒我们铭记历史、警惕特权掠夺;
而北京城的千年脉络,见证着多民族的交融共生,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
那些妄图借“贵族身份”炒作的闹剧,终究会被历史真相击碎;那些试图割裂民族脉络的历史虚无主义,也必然遭到全体国人的抵制。
你如何看待文娱圈的“贵族炒作”现象?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普通人该如何守护真实的历史记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满清贵族余孽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吗##满清遗老遗少#
来源:Ai碳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