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商税风波还在持续,电商老板在陆续补税。多位商家向派代透露,今年以来补税压力显著加大,补缴金额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有商家直言“全年利润几乎全部回吐”。
作者|AI文定
编辑|白婉嘉
电商税风波还在持续,电商老板在陆续补税。多位商家向派代透露,今年以来补税压力显著加大,补缴金额从几十万到上千万不等,有商家直言“全年利润几乎全部回吐”。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再度公布三起电商典型逃税案件,涉案商家因隐匿收入、虚假申报等行为被追缴税款并处以高额罚款,总金额达数百万元。
这不仅释放出监管持续收紧的明确信号,也揭示了一个现实:过去依赖个人账户收款、多主体运营、人为控制纳税人身份等手段避税的“灰色玩法”,正在被系统化、精准化的税务稽查逐一击穿。
更值得警惕的是,税务稽查不再局限于近期数据,而是倒查三年甚至更久,覆盖范围也从平台头部商家逐步延伸至中腰部,从一线城市到县域乡镇——无论你在山东、江西还是黑龙江,无论你做的是海鲜、男装还是女装,都已进入监管视野。
电商,终于走到了必须与“税”坦诚相见的时代。
据税务总局公布,上述店铺主要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
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案件一:使用个人账户收款逃税
(1)案例引出
成立 3 年仅申报 36 元税款,揭开金牌网店隐匿收入偷税真相。
(2)案件背景
国家税务总局青岛市青岛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接到举报,反映市南区尚品优食品店通过直播平台店铺销售海鲜产品,粉丝数量 58.4 万,网店总销售量高达 184.3 万件,但缴税金额极低,存在偷税嫌疑。
(3)调查过程
税务人员对举报线索开展核查,发现该店铺成立 3 年仅有一笔 36 元的税款申报,与百万销量形成强烈反差,存在明显异常。
检查人员依法调取公司各项涉税数据,发现店铺未设置合规会计账簿,仅手工简易记录收支明细且字迹模糊。线上巨额销量与线下不规范手工记录,指向店铺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的重大嫌疑,青岛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依法对其立案检查。
经实地走访,检查人员发现该店铺上游厂商多为会计核算不健全的个体工商户,下游消费者以个人为主,双方几乎都不要求开具发票,形成 “购销均不入账” 的体外循环,为店铺隐匿销售收入提供了可乘之机。
检查人员依法调取店铺银行账户资金流水,结合平台经营数据和收入相关情况比对,最终还原店铺实际经营模式:店铺协调对接上游厂商,消费者线上下单后厂商直接发货,所有商品销售收入直接进入店铺负责人的个人账户,上游厂商的货款也由该个人账户支付,以此隐匿销售收入、偷逃税费。
(4)处理结果
检查人员依法约谈店铺负责人,起初其狡辩银行流水多为 “个人贷款”,非直播带货收入,后检查人员出示清晰完整的证据链条并明确法律后果,负责人认清违法事实,主动配合调查。
经核查确认,市南区尚品优食品店在互联网平台开设直播店铺销售海产品,通过个人账户收款等方式隐匿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少缴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共计 177.12 万元。
青岛市税务局第一稽查局依法作出追缴税费款、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 308.83 万元的处理处罚决定,涉案税费款、滞纳金及罚款均已追缴入库。
案件二:使用多个经营主体隐匿业务收入规模
(1)案例引出
国家税务总局南昌市税务局稽查局接到群众实名举报,某平台 “上品屋服饰店” 可统计的销售收入与这家店绑定的经营主体 “东湖区上品屋服饰店” 申报情况不符,存在偷税嫌疑。
(2)案件背景
检查人员对举报线索开展深入核查,发现这家服饰店在 2017 年 4 月办理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取得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后,一直没有办理税务登记信息确认,没有纳税申报记录。但查询其对应网店的直播间记录发现,这家服饰店已经在网络平台上注册营业 3 年,粉丝 21.4 万,商品总销量 14.7 万件,线上线下经营情况存在巨大反差,引起了检查人员的关注。
(3)调查过程
依照法定程序,检查人员前往这家服饰店的线下店铺地址开展实地核查,发现其开设在某写字楼高层,经营场所、直播场地与存货仓库都在同一楼栋内,形成 “前店后仓” 的经营模式。检查人员从仓库电脑中依法调取交易数据发现,近两年来,这家服饰店已经发生了 81.4 万笔交易,其中显示 “确认收货” 的交易记录 25 万余条,这大大超出了之前排查出的网店交易总量。进一步核实发现,这家服饰店实际经营管理了 12 家网店。
检查人员依法询问了这家服饰店的经营者魏某。魏某称,为获取更多的流量和销量,服饰店打造了不同年龄的主播对应不同的网店,又因部分线上平台要求一个执照只能注册一家店铺,因此注册了另外两个经营主体。经核查,上述三个经营主体实际为同一个运营团队,经营同一品牌,在同一租赁场所,统一进行采购及库存管理,实际控制人都是魏某。由于各经营主体的财产、业务、人员、场所统一管理,成本费用统一核算,税务部门决定对相关所有网店及实体店进行合并检查。
(4)处理结果
税务人员再次约谈魏某,并对她进行提示提醒和政策辅导。魏某最终认识到错误,承认采取多种手段隐匿经营信息,逃避税务部门管理,合计少申报销售收入 1.64 亿元,其中线下经营收入 0.25 亿元,线上经营收入 1.39 亿元。2025 年 9 月,南昌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南昌市东湖区上品屋服饰店依法追缴税费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 669.58 万元。涉案税费款、滞纳金已追缴入库,罚款正在追缴中。
案件三:以小规模纳税人隐匿实际业务收入
(1)案例引出
2024 年初,国家税务总局哈尔滨市税务局稽查局接到举报线索,反映由经营者杨某注册的 “哈尔滨红博商贸城女人世界” 女装网店存在未如实申报收入、未足额缴纳税款的情况。
(2)案件背景
检查人员随即对举报线索开展核查,确认该网店注册类型为个体工商户,核心业务是依托网络平台直播销售女装。
检查人员通过分析,初步估算出这家网店 2022 年至 2024 年近三年销售额超过 5000 万元,每年的销售额都远超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但在上述连续的三个纳税年度内,这家网店申报的应纳税额竟然都为零,明显不合常理,存在刻意规避纳税义务的嫌疑。
(3)调查过程
检查人员按照店铺的登记地址进行了实地核查,经现场勘查发现注册地址并没有 “哈尔滨红博商贸城女人世界” 的实体店铺。随后,检查人员联系到了该网店的实际经营者杨某本人,并现场送达了《税务检查通知书》。
检查人员通过对比交易相关数据,最终还原了网店的真实经营情况:杨某所有直播带货的收入都由平台方进行统一结算,平台在扣除约定的手续费后,将剩余销售款项直接全额转入杨某的个人银行账户。
经查实,杨某以 “哈尔滨红博商贸城女人世界” 的名义开设网店,以直播带货方式销售女装,在 2022 至 2024 年间实际取得销售收入 7621 万元,但仅以个体工商户名义申报销售收入 183 万元,未申报销售收入 7438 万元。杨某人为制造店铺符合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假象,隐匿真实收入,单季度申报纳税额度控制在小规模纳税人免税额度内,隐瞒不符合小规模纳税人相关政策的事实。
面对税务部门查实的完整证据链,杨某最终承认了通过隐匿网络直播销售收入,进行虚假纳税申报,偷逃税款的违法事实。
(4)处理结果
经查实,杨某在 2022 年至 2024 年间,以网络直播销售女装,通过隐匿销售收入、虚假纳税申报等方式,少缴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税费 112.48 万元。
对此,哈尔滨市税务局稽查局依法作出追缴税费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 189.03 万元的处理处罚决定。目前,涉案税费款、滞纳金及罚款已全部追缴入库。
结语:告别灰色地带,税收合规成为电商核心竞争力
随着三起电商逃税案件的公布,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经传遍行业:税务合规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电商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从山东到江西,从海鲜到女装,从个人账户收款到多主体运营,税务稽查的触角已深入电商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展现出全地域、全品类、全周期的监管决心。
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升级,更是商业逻辑的重构。过去依赖信息不对称、利用监管模糊地带的“避税红利期”正加速关闭。当平台数据与银行流水实现交叉比对,当“体外循环”被穿透式稽查识破,当“小规模纳税人”身份被人为制造的假象所揭穿,任何试图隐匿收入的投机行为都将面临极高的法律风险。
对电商经营者而言,合规已不是成本,而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未来能稳健发展的商家,必然是那些主动拥抱透明化、系统化财税管理的企业。这要求经营者从创业初期就建立规范的财务体系,准确区分公私账户,如实申报收入,并适时升级纳税人身份。短期来看,合规或许会压缩利润空间;但长期来看,它构建的是安全底线和品牌信誉。
电商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走向理性成熟。在监管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一场深度的行业洗牌已经开始。
来源:派代网
